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72章 弄潮者林如海

第72章 弄潮者林如海

    林如海一席话引起朝堂的百官们大哗。

    单两淮运盐使司就短缺了十八万盐引?这里面到底是值多少银子?简直是令人耸人听闻。

    在文官排头的内阁首辅张德钧眉毛一挑,看向林如海的目光里,忍不住有几分惊异。

    要知道林如海搞出弹劾两淮运盐使陈也先,势必引起全国各地盐政的大彻查,各世家大族多少和盐商都有多少关系。

    林如海如今弄出这出,事情就大了。

    林如海此时已经顾不得其他百官看他的目光,继续说道:“陛下,两淮一年保守估计消耗盐引二十六万引,以我朝一引盐六两六钱四分计,每年应收盐税为一百七十二万余两。而微臣这几年巡盐观察,所收盐税不足应缴盐税一半,只有其中三成。”

    内阁首辅张德钧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杨腾,看来林如海今日是有备而来,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德钧要看看作为户部尚书的杨腾知不知道。

    只见户部尚书杨腾面色诧异,显然也是第一次才知道。

    其实盐政弊端在大夏朝并不是秘密,从太祖一朝到太上皇,都曾经大力整理盐政,盐税也经过好几次的改革,不过盐税始终没有起色,还有逐年减少之势。

    无他,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和盐商多少有点关系,不仅盐商吃一份,他们也从盐税中捞一份,没有人会自己革自己的命。正是他们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林如海此次将盐商所贪墨的部分详细地罗列了出来,摆明此次是来真的。

    看来林如海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把自己家里要做盐商的路都堵死了。毕竟林如海此举也是将这些人都得罪了,与他们做出了切割。

    其实林如海也是两难,一面是嘉治帝要他收齐盐税,一面是世家大族们的盐商。

    可能是先前幼子及爱妻的身死,还有后来听到贾珣的话语,听到林黛玉在贾府过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致使林如海不得不做出改变。

    “可见还有一百来万的银子都去了哪里了呢?”林如海掷地有声地说道。

    此些盐税还只是保守估计,但是一百七十多万两银子不可能完全收上来,但是怎么也不可能只有每年只能收四十多万两。起码也要收起一百多万两才是。

    这还只是两淮运盐使司短缺的部分。若是按全国九千万人口计算。全国百姓一人一年吃盐按六斤计算,所有的百姓每年共消耗食盐一百八十万引,所得盐税为一千一百八十八万两银子。

    而现在大夏朝每年的盐税只能收入二百余万两,只到了真实盐税的零头。

    要知道这只是大略估计,现在国内盐场产盐可不止这么点,一年二百五六十万引盐产量是有的,不过很多部分盐引是被贩卖了私盐,致使大夏朝没有收到其中大部分盐引的一分钱盐税。

    “臣弹劾两淮运盐使!”

    “臣附议!”

    “两淮巡盐使贪墨舞弊,欺君罔上,应交给三司会审!”

    一群言官激动地站了出来,包括了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等官员。

    还有其他一些清水衙门的翰林官们,个个咬牙切齿,面红耳赤,平时他们官职低微,年俸微薄,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居然这两淮运盐使一年就墨贪了如此多银子,怎么不让他们仇恨。

    只见坐在上面的嘉治帝淡淡地出声道:“传旨,命两淮盐道使陈也先即刻进京!”

    此时林如海已经将自己的使命完成,悄悄地退了回去。

    今天给百官的震撼足够多了,反正嘉治帝昨天听过他所提的平盐四策,眼下不见嘉治帝有何表示,现在还不要轻举妄动提盐政改革之事。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一下子全端上来,不然一下子就被噎死。

    等到到时全国各地盐政都出问题,才是提出盐政改革的时候。

    嘉治帝和林如海心照不宣,同样的聪明人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眼神就足以。

    所以,现在嘉治帝的用词十分谨慎,只是宣两淮运盐使进京,而不是派北镇抚司前往捉拿两淮运盐使归案。

    但是不代表嘉治帝放过他们,现在皇帝的亲军锦衣卫会在嘉治帝的授权下,将其家眷以及府邸包围住。若其抵抗不如实招认,下一步嘉治帝抄家灭族的圣旨便会下来。

    等到到时三司会审陈也先若供认不韪,到时其家人能保住一条性命,不过抄家是免不了。

    如今林如海此时已经开了个头,引起了广大言官和清流文官的同仇敌忾。

    “臣弹劾两浙运盐使。”

    “臣弹劾山东运盐使!”

    此时一些御史陆续站了出来,朝廷的盐政的税金逐年减少,不单单是两淮盐课一例的事,其他各地的盐税也比之前少了许多。

    之前有些不了解的官员不知道内情,如今被林如海点破,很多御史都纷纷站了出来,出言弹劾各盐产地的运盐使。

    一时间乱哄哄的一片。

    上面站立的内监和鸿胪寺的官员见场面混乱,便出言维护秩序。

    “朝堂之上,不得肆意喧哗。安静。”

    只见上面的嘉治帝,咳了一声,场面才完全静了下来,“命两淮,两浙,山东,长芦,顺天都运盐使司的盐运使即刻进京,不得有误。其余之地的运盐使暂缓进京。”

    嘉治帝此时点名的都是各地大盐产地的盐运使,这些地方的盐税就占了全国的六七成以上。

    “就先这样吧,无事就此退朝。”随着嘉治帝的一声令下。

    今日上朝的大部分官员内心深处都波涛汹涌一片。这次的事情实在是太令人吃惊了。

    眼下不久,朝廷的盐政将要变天了,朝堂内外怕是不太平静。

    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林如海目不斜视,悄悄地从众人的眼皮下溜走了开去。

    上完早朝后的林如海一直待在京师的林家府邸。

    一些老奴丫鬟和婆子都是林如海从姑苏老家以及扬州府邸带过来的,但是林如海家中人口偏少,丫鬟婆子比主子还多。

    林黛玉也住在林府这边。

    说起来,林如海回来了两天,还没有上门贾府拜访。

    但是今天这一件事之后,上门拜访贾府之事又要暂缓了。

    一连过了两天,等风头没那么强劲后,林如海才带着林黛玉,并一些仆人进荣国府拜见贾母。

    林如海以及林黛玉都坐着轿子往荣国府去了。

    贾母等人先收到林如海派人送上来的拜帖,已让人打开荣府大门,让贾赦以及贾政前往迎接。

    荣国府的大门摆设的作用远比实用功能大得多,平时这个门根本不开。它基本上就是政治上的用途。比如皇帝传旨,比如官署通知,或者上司造访。最低也要和自己地位差不多,官职尊贵的亲戚正式的上门拜访。

    如史府的史鼐、史鼎兄弟前来,或者王子腾亲至。

    林如海虽然官职不如史家他们,但是林如海是御史,又是探花出身,身份清贵,祖上亦出过侯爵。所以林如海派人递书拜谒,贾府于情于理都应该开大门迎接。

    荣禧堂上。

    只见贾母坐在大厅正中上。

    左边坐着林如海和林黛玉。

    右边则是贾赦和贾政坐着相陪。下面还坐着贾宝玉,邢夫人和王夫人。

    其他人如王熙凤,贾琏等人皆在厅上相陪。

    “岳母身体安泰,小婿上京不久,近日忙于事务,不曾来拜见岳母大人。刚才我同存周内兄以及大兄谈及,说到岳母已经六十多了。二位兄长都很关心岳母大人的身体健康。”林如海连带笑容,说着场面话。

    贾母在上面坐着,看向林如海,问道:“好,都很好。可见是有心了。如海,近些日子进京,为什么不早点派人过来府里,自从你离京已经有七八年了吧。”

    林如海回答道:“是啊,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感觉不过只是过去短短一瞬,京都还是和先前一样,没什么变化。”

    贾母看了看林如海,又看看下面坐着的林黛玉,说道:“唉,估摸算来,敏儿也去世过去五六年了。看到如海和玉儿,怎么不令我想起你们先前离京的情形来。”

    贾赦和贾政等人好不容易才劝止了贾母,“母亲不必伤感,是小妹命中如此,实在难以预料。”

    众人又看到林如海和林黛玉的表情都有些悲戚的神色。

    说起此事,林如海也不胜唏嘘,贾敏身死,他也要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

    还是这份该死的巡盐御史惹的祸,近些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疏于对家人的爱护与关心。不仅盐课也进展不大,就连正妻与嫡子也相继而亡。若是继续在那个职位干下去,只怕这位女儿,他林如海仅剩的一个骨血,也要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下步了他妻子的后尘。

    林如海叹息了一阵,对先前贾珣以实言相告之情又感激了一分。

    “岳母大人,小婿近些日子入京,短期内不会再离京了。小婿打算把玉儿接回京都林家居住,今日是过来看望岳母大人,顺便接玉儿回家的。”林如海对贾母说道。

    只见贾母脸色一变,露出不舍的表情,说道:“如海,你公务事忙,让玉儿过来贾府居住,来跟众姐妹在园子内居住,让我这个老太婆能看看玉儿如何?”

    若是一般情况,林如海就答应了。

    但是贾母不想让林黛玉走,此事林如海不敢答应,也不会答应。

    先前他不清楚林黛玉在贾府居住的情况,以为她在贾府过得很好,不需要担心,前几个月多亏贾珣的如实相告,才将林如海心中唯一的念想彻底打破了。

    若是再让玉儿在贾府居住下去,这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吗?何况听到贾珣说贾母把贾宝玉,存周内兄这位小公子也混养在闺帷。

    当时听到此事,林如海并不太高兴,如此一来,玉儿在贾府里久住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风言风语。

    他这位岳母此举不是把他玉儿给耽搁了吗?

    如此林林总总,让林如海知道,只有他回到京师来,才能接林黛玉出来居住,他这女儿寄养在贾府和别的男儿混养在一起,说出去与名节有损。

    今天林如海观察了一下贾宝玉的样貌,看上去确实有十一二的样子,年纪已经不算小了。

    说实话,林如海对贾政的观感是不错,但是他不想把女儿嫁入贾府。

    荣国府这边在他这位岳母健在时,由贾赦袭爵,却由贾政继承了国公府,掌管家庭事务。

    还有其他一些管理,不伦不类,混乱异常。林如海不想将林黛玉嫁到这如此管理混乱的家庭中,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家实在不好管。

    何况这几日在京,林如海也派人打探了一些关于贾宝玉的一些信息。

    爱吃女儿家嘴上的胭脂,不爱读书,喜欢和女儿家厮混在一起,十二岁了还没怎么上学读书。

    打听到此几项有关贾宝玉的事迹后,林如海看向贾宝玉的眼神也不大喜欢。

    他的玉儿怎么还能在贾府住下去呢?他的玉儿更加不能嫁给贾宝玉,日后贾府中,此人如何能保护到他的女儿的周全。

    所以说,现在十一岁的林黛玉渐渐大了,不该在贾府常住,早一天辞别才是正经。

    林如海朝贾母拱了拱手,说道:“岳母大人,小婿已经打算在京师长住,若是到了节日之时,小婿会让玉儿过来贾府探望岳母大人的。再者玉儿逐渐大了,不便在府上叨扰。”

    贾母还是不死心,想要让林黛玉继续在贾府里居住,都被林如海巧言拒绝。

    林黛玉坐在下首,不发一言,回去家中居住,既有喜又有忧,此去之后,她与贾府中的姐妹们见面的日子可就不像以前那样多了。喜的是以后在自己家不用再看某些小人的眼色,受某人的风言风语。

    而坐在贾政旁边的贾宝玉可急了,林黛玉此去,以后怕是不能再轻易见到了,等了四五个月后,终于等到林妹妹回来了,哪曾想会是一种这样的结果。

    贾宝玉心如刀割,想要大哭出声,砸玉撒泼让林妹妹留下来,但是身旁有贾政,他不敢。还是林妹妹的亲爹来提出接女儿回家,他也不能这样阻止别人父女二人团聚。

    座位上的贾宝玉神情怔怔的,悲从心来,只是不住地流泪,抽抽噎噎的止之不住。

    林黛玉的离去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坐在座位上的王夫人眼眸一亮,脸上的喜色掩盖不住,先前她正忌惮林黛玉,哪曾想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谓称心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