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 » 第89章 留给王熙凤的时间不多了

第89章 留给王熙凤的时间不多了

    转眼间,又过了一个月。

    贾珣这天不用去店铺里忙活,只在府里读书写字。

    此时正值是午后,贾珣的院子来了一名小丫头,是王熙凤房里的丰儿。

    “珣二爷,我们奶奶叫你过去呢。”丰儿看着贾珣说道。

    “二嫂子找我有什么事啊?”贾珣放下书籍,看着丰儿问道。

    小丫头丰儿笑着说道:“好像是一位姥姥来了,说要感谢二爷,奶奶正在陪着她说话。”

    贾珣心中略一思量,恐怕就是刘姥姥来了。

    贾珣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我换了衣服便过去。”

    贾珣让银杏给这位小丫头二三百钱,接着进入里间换了一身待客的衣服。

    贾珣带着晴雯,便往荣国府凤姐的居所走去。

    此时刚好三月桃月,正值是桃花开放的日子,贾珣已让人收购桃花,正好作桃花精油。

    另外也是海棠花和杏花开放的日子,贾珣准备也收集一些。到夏季时,玫瑰花、洋甘菊和金银花也要大批收购。

    贾珣来到凤姐的院子,老远从外面就听见刘姥姥和凤姐说话的声音。

    贾珣在一旁的丫鬟掀帘之后,就走了进去。

    刘姥姥此时正和王熙凤说着家常闲话,旁边还站着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管理是出门和地租的事,又有王夫人后台,之前贾珣查抄下人,刑王夫人等人的陪房这些人受到的影响最小。

    刘姥姥一看到贾珣来了,连忙站了起身,双手合十,就要行拜跪之礼,“哟,是珣哥儿来了。我给你行礼了。”

    贾珣忙拉住刘姥姥,笑道:“姥姥还记得我,还行这些礼作甚么,姥姥来府里探望,便是姥姥的一番心意了。”

    刘姥姥被贾珣扶着,便站起身来,让一旁六七岁的板儿给贾珣磕头。

    刘姥姥笑着说道:“承蒙前年哥儿关照,这两年来也没饿着。今年地里的菜蔬刚长出了些尖,前儿进山挖笋,刚好捉了一只野鸡,两条水蛇。想到哥儿和奶奶,带来给你们尝尝鲜。”

    贾珣回道:“姥姥大老远来了,还带这些东西来。留给自己家里吃才是,那些新鲜的瓜菜我们就收下了,自己栽的是比外面买的好吃。”

    王熙凤也在一旁说道:“姥姥今日过来,住两天再回去罢。”

    刘姥姥连忙摆手说道:“奶奶的好意心领了,眼下家里庄稼活忙,我今日便要回去。今日过来看看奶奶和哥儿,我就已经知足了。”

    见刘姥姥真是要走,王熙凤和贾珣也不好硬留。

    此时,一旁的小丫鬟捧了一个托盘,盛着标配的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这是王熙凤送给刘姥姥的盘缠和银钱。

    刘姥姥连忙推辞,“奶奶,上门一趟你又这样,断乎不能再收了。上次已经拿了那么多,这老脸还要不要了。”

    王熙凤笑着说道:“姥姥就收下吧,你来看看我们,是你的好意。若是不收,倒是怪我们来了。”

    两人推辞了一番,刘姥姥才把银子收下。

    此时贾珣也把五十两银子塞给刘姥姥,说道:“既然姥姥农活繁忙,我们也不挽留你了。今后还是要多来府里看看,才是姥姥的意思。”

    刘姥姥顿时老泪纵横,让板儿给两人叩过头后,便跟着周瑞家的出门去了。

    此时贾珣也准备离开,却见坐在炕上的王熙凤招了招手。

    “二嫂子还有什么事?”贾珣回过头来,对眼前的王熙凤说道。

    只见炕上的王熙凤凤目缓缓抬起,白皙的脸庞之下,显露出一双樱桃般的小嘴,凤目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王熙凤伸手让一旁的丫鬟丰儿退了下去,接着又看了看一眼贾珣身后的晴雯。

    见贾珣不为所动,王熙凤贝齿轻咬了一下樱唇,开口说道:“珣哥儿,我有些话要和你谈。”

    “那就说吧。”贾珣故意装作看不懂王熙凤示意,捧起旁边茶几上的茶喝了一口。

    王熙凤为之气结,见贾珣满不在乎的模样,缓了一下才开口说道:“珣哥儿,敢情你是看上我的平儿了,是吗?”

    直来直往啊,开门见山,我喜欢。

    贾珣眉毛挑了挑,说道:“是的,我还要问嫂子要呢。二嫂子今日问我,是打算做什么?”

    果然如此,上次王熙凤想了一会,越来越感觉不太对劲,贾珣根本不需要讨好她,眼巴巴给她送钱做什么。

    一月让她差不多赚了三千两,上个月也让她有二千三百多两银子收入,这片摇钱树比荣国府的收入加起来还要猛得多,让王熙凤视财如命这样的人不由得感叹这就像做梦一样。

    她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恐怖的赚钱法子。

    现在两府的田庄收入大不如前,一年下来,贾珣和两府的收入相比较,谁多谁少还真说不准。

    王熙凤只占二成分红就有这么多银子收入,计算之下,贾珣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九千多两银子。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贾珣恐怕在京城最富裕的富人圈子都能有一席之地。

    王熙凤见贾珣直截了当地承认了,也不惊讶,毕竟这件事她心中早已有所猜测。

    王熙凤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让平儿再服侍我两年,珣哥儿你把四成的利润给我,两年后我就把平儿和她的契书都给了你,怎么样?”

    看来王熙凤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境况,贾珣断然拒绝,“不行,最迟明年,我就要平儿和文书。分成上次说过,已经没有再多的让给你。史家和老韩家,牛家,柳家和几位郡王也想分一杯羹,我都还没答应。若不是平儿,二嫂子,我最多只会给你半成的干股。”

    王熙凤简直要抓狂,眼前这位真是油盐不进,但是赚钱的命根子掌握在贾珣手中,王熙凤完全没有其他谈判的筹码。

    贾珣将茶几上的茶一饮而尽,“二嫂子,这茶不错,就是太浓了些。”

    说完,贾珣向王熙凤作了一揖,带着被这消息震惊到了的晴雯离开。

    二爷是要纳姨娘了吗?怎么不是她或者先前在林府见到的那位香菱,而是二奶奶跟前的平儿姑娘?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晴雯有点不太淡定起来,一直以来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此时已经年满十四岁的晴雯是不太服气的,她也知道全府上下,没有一位丫鬟的颜色比她好看,二爷要她过来了已经有两三年。

    除了去年唯一一次陪睡,两人抱了一会。后来的日子也只是两人握握手,没有其他过分僭越的地方。

    晴雯已经把自己当做贾珣默认姨娘人选,没想到半路杀出了未曾设想过的人,把她的姨娘位置捷足先登了。

    第二天,贾珣吃过早饭后,照例先至洗发露店铺,观看店铺状况。

    到了巳时后,平儿才带着几名嬷嬷和小厮过来。平儿一眼看到店铺里的贾珣后,倒先涨得俏脸通红,不敢看向贾珣。

    平儿清点了一下货物和院子里的存货,便似逃开入后院休息去了。

    看来昨天平儿回去,凤姐已经向她摊牌了。

    王熙凤不想放手眼前这门暴利的生意,但是贾珣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王熙凤最后还是选择了银子分红。

    王熙凤选择对平儿放手,但是贾珣勉强给了一个一年的期限,让王熙凤还有时间再培养一位心腹助手。

    另外,既然贾珣说定了要平儿过去,平儿那里是不能给贾琏那里了。王熙凤还要寻一位通房丫鬟给贾琏,好维持其封建大妇的贤良美名。

    时光荏苒,大观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着,明年元宵已定下元春省亲,院内各项工程每天都在加工赶制。

    嘉治十二年夏,八月。

    今年便是三年一度的乡试之年,由全国各省省府所在之地举行乡试,亦称为“秋闱”。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全国有八个省拥有更多的分给监生与贡生优先录取名额,其余省份这种留给监生与贡生的专门录取名额则会少很多。

    此八省正是京师京畿省,北直隶省,南直隶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

    除了北面两个大省,其余俱为江南六省等地。

    这一年的乡试为八月初九举行第一场,十二日举行第二场,十五日举办第三场,连续进行三场考试。除非暴发洪水等特殊灾害,日期不可变动,乡试在全国同一时间举行。

    一共三场考试,每场考试时间为期三天,这三天内所有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贡院内进行。

    第一场考试八月初八是考生入场的日子。

    在寅时时,各考生经过一系列的点名与搜身,考生各自进入指定的号舍。

    待考生全部进场完毕后鸣炮,同时关闭所有入口,由监临官封印,第三天考试结束前都不得开启。考生进入号舍后,整顿室内,做好在里面度过两夜的准备。

    第一天初八日子还不是正式考试开始的时候,考生第一天吃完晚饭后,便可以在号舍中睡觉,等待初九考试正式开始。

    贡院的饮食按规定是由官府提供,但里面的食物量少而又劣质,考生通常自备包子、馒头等干粮食用。

    初九早上分发事先寄放的答题用纸和印有考试题目的题纸。同时,再次由外帘官检查进入号舍的考生是否本人,点检结束后在答卷上盖上“对”的印章,称为“对号戳”。

    到了初十的早上。六点左右鸣放号炮并奏乐,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最慢的人也必须在该日傍晚之前提交答卷。

    其余两场也是一样,考生在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在十三日、十六日放排。

    三场考试的所有考卷都先由外帘官的受卷官检查,主要察看其中有没有违规的地方。

    违规称为“犯贴”,比如越幅(跳过一页作答)、曳白(全部是白纸)、漏写(留有几格未填写)、污卷(蜡烛或油灯的污损)、挖补(为订正错字而裁减拼接答卷)等。

    受卷官发现犯贴的答卷后,便会立即报告监临官,并在场外公示该考生的姓名,令其不得参加之后的考试。这样的公示称为“紫榜”或“蓝榜”。

    由于外帘官使用紫笔,所以称为“紫榜”;又因为之前旧例,外帘官是使用蓝笔,所以也有“蓝榜”的说法。

    若是受卷官没发现问题,便把答卷交给弥封官,由他把各人试卷的名字封住,再交由外帘官里的誊录官抄写誊录完毕,再把誊抄的试卷经过对读确认无误后,再提交至里面的内帘官评卷。

    这里的内帘官就是先前提及的,由皇帝委派主持考试的主考官二人,以及十八名房考官。

    若是乡试中榜者,即为举人。但是之后考生的原答卷需要经过分批解卷磨勘。

    各省乡试发榜后,由各省监临官、提调官将中式举人的三场朱卷、墨卷和本人填写三代情况的亲供,逐个核对姓名、字号,确认无误后当场包装。包装规格为每十卷为一封,并在每封上加盖关防印章,且必须按规定日期把中式举人试卷解送到京至礼部。

    此次乡试便是贾珣参加的第一次大比,这次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京畿省内所有的秀才和监生、贡生。

    乡试亦被称为“解试”,所以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此场在科举三大场中为第一场,大三元中的第一元即是解元。

    贾珣除了需要带考试的笔墨等用具,还带了被铺与干粮,除此之外还带一点米与煮粥的底锅。

    因为贡院里面备有烛火,考生每日有两次报告监巡,申请用餐的时间。

    考虑到吃两三天干粮不太好受,贾珣准备在贡院里煮些粥,在里面能吃上口热乎的,能让考试的精神状态好很多。

    另外贾珣还带了两个香包和一瓶香水,这次乡试的座位不像先前的府试和院试,能有提坐案号,这次的座位全部打乱,各人的座位都是随机的,旁边出现臭号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最后还有要准备几块油布,防止遇上破号或者草棚搭的席号。

    各省乡试录取举人的榜单俱为定额,贾珣所在京畿省录取名额为一百二十名,江南六省中以南直最多,为一百一十名,其次便为江苏与浙江二省。

    而在京都考试的秀才与监生等,人数约为四千至五千人,录取率仅为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