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凉州 » 第十一章 武术教头

第十一章 武术教头

    对弱小无辜的生命伸出援手,与贫富无关,与种族无关。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同情心,心地善良,就会自然而然的有这种感情。

    看到芸娘的眼睛,张元忽然发现,自己一直浑浑噩噩的生活有了目标。

    说实话,重生以来,张元的人生就没有了理想,尤其知道现在是西晋的时候。在这个年代,不论你如何努力,最终都会在异族的铁蹄下化为泡影。生活没有了目标,只能每天和三爷斗嘴。顺手指点一下匠人们的手艺,也是属于工科生无聊透顶时的顺便之举。弄盐和酒,也是正好遇到了手上。他只想的是改变目前的生活,对于将来,是茫然的,没有目的的。

    但是现在,他忽然发现,虽然别的事他不能做,但他还可以为这些可怜的孩子,做一些事情。因为前世的经历,他对于孤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理解那种无助的感觉,也知道得到救助对于这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既然老天给了他又一次机会,他要把握住,为更多的孤儿创造一个可以平安生存长大的环境。

    身处乱世,最受罪的就是孩子,卖儿卖女就是一种常态,现在还没有开始八王之乱,等到了明年,八王之乱就正式拉开序幕。到时候,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无辜惨死,又有多少孩子沦为奴仆,惨遭蹂躏。野心家为了支撑自己的野心,在中原大地上纵横来去,他们的生死存亡都是咎由自取,可无辜的是这些弱小的生命。张元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能救一个算一个,把这作为这次重生奋斗的目标。

    二婶高兴的对娘家兄弟说:“元娃答应了收留芸娘了。我早就知道,元娃是个好孩子,他可是你们的大恩人。还答应要每月给芸娘开工钱,算是雇佣,啥时候芸娘不想干了,啥时候就走。”

    张元笑道:“你们别听二婶的,这不是什么恩不恩的。芸娘来是帮我干活的,干活拿钱,天经地义。”

    既然能有一胡一汉俩个女人,说明二婶的娘家兄弟以前的生活不错,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样的人家,也无法躲过的灾荒,看来秦州这次的灾荒很严重。

    二婶兄弟见张元只有五六岁,说话却是条理清楚,不卑不亢,与寻常孩子颇有不同。便道:“工钱不工钱的,公子就不必说了,只要能有芸娘一口饭吃,韩某就感激不尽。”

    “干了活就得给工钱,这走到哪里都说的下去,这件事就不用争论了。”张元道:“看样子,这次秦州的灾情严重。”

    “唉!”韩大叔一声长叹,“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胡人的草场也是大旱,自然要向汉地劫掠,秦州这几年兵备松弛,让胡人顺着黄河杀了进来,多少人家已是家破人亡。我仗着有点武艺,侥幸逃了出来,一路磕磕绊绊,好在家人无恙,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

    张元想了一下,看了看这位韩大叔,见他身材中等,虽然潦倒,但却精神不错,站在那里,倒是有一种龙精虎猛的感觉,看来确实是有一些本事。能从胡人中护着一家妇孺出来,也佐证了他的不凡。

    想到这里,张元道:“不知韩大叔有什么打算?”韩大叔看了看张元,“我有一位师弟在西域长吏府,我想看看他那里能不能容身。”张元道:“那可远了,你还有这么小的孩子,这一路上可不好走,何不就留在此地,慢慢再想办法回乡。”

    韩大叔为难道:“回乡暂时是回不去了,我这次杀了他们六个人,其中有一个还是他们的头人,我回去后胡人肯定要报复。家姐自己都过的艰难,我们这次来,已经填了不少麻烦。”二婶擦擦眼泪道:“元娃,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村没有什么活计,家里就靠几亩地,还有这头牛,勉强能吃饱,怎么能养活了这么多人。”

    张元忙道:“你们俩人误会了,我说的不是让二婶你收留。”他听韩大叔说杀了六个人,就更想把他留下来。靠山村就缺少这样见过血的人,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说实在话,自从重生到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张元就没有了安全感。历史上有记载的胡汉战争就有好几起,至于像韩大叔遇到的劫掠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他身边没有什么倚仗,就是几个大炮仗,现在既然遇到了韩大叔,那怎么能轻易放过。有这种武力值的人在身边,安全系数就大大增强了。“我的意思是想请韩大叔留在靠山村,我马上要成立学堂,就请韩大叔做个武术教头,教孩子们一些防身之术。”

    屋子里的人包括二婶,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

    “俸禄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养大叔一家人还是没有问题的。”看着他们的表情,张元就知道,这个事应该成了。

    韩大叔抱拳道:“公子想的周到,韩某感激不尽,大恩不言谢,容我后报。”

    张元笑道:“韩大叔,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这些客气话就不用再说了。大叔以后就是学堂里的先生,同样也是我的先生,以后我叫你师傅,你叫我名字就成。”看了看二婶的家,“二婶这里也不宽敞,学堂还没有修建好,不如搬到我那里暂住。我把厢房腾出来,虽不宽敞,但先凑乎住着。”

    韩大叔也是爽快之人,当下便道:“好,那我就叫你阿元。”

    韩大叔一家的行李只有几个包裹,另外就是一把七尺长的短槊,是专门用来步战的。槊刃用布包裹着,看样子就是凭着这把武器,韩大叔才带着一家人从胡人群里杀了出来。

    张元把东厢房的饭厅腾出来,南房的操作间搬到书房,临时用木板搭了床,正好够一妻一妾居住。有这俩间房子,起码韩大叔一家就有了着落。

    在聊天中张元得知,韩大叔名叫韩林,是二婶的堂弟,俩人是同一个爷爷,在秦州以贩牛马为生。少年时任侠好武,跟一名道士在终南山学习武艺,后在秦州定居。因为性格豪爽,交游广阔,当地人称“秦州大侠”。

    有二婶帮忙,韩林一家很快安顿下来,张元很满意,招佣人没想到招来了保镖。韩林一家也很满意,奔波十几日,终于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至于教导孩子们,那就不是什么事,对张元的感激就不用说了。

    张元道:“韩师傅,你们先休息,我还没有吃饭,先做点饭。”韩林忙道:“让女人们去做,哪里有男人下厨的道理。”张元笑道:“我这个人嘴比较刁,再说你们都累了,今天先歇着。”说着,就忙活开了。

    韩林一家在旁边呆呆看着,只见张元捅着了火,开始和面,面和好后放在一边醒面。把铜锅放上去。锅太厚,炒菜就不用想了,但是煎个鸡蛋还是没有问题的。

    倒入麻油,就是后世的亚麻籽油,这时由于榨取艰难,麻油的价格很贵,普通人根本吃不起,主要的作用是点灯。由于缺乏,无论是什么油脂,价格都很高。像在张元他们这里,主要是从胡人那里贩卖来的羊油,羊油也不是经常能吃得到的,要在过节或有客人的时候才会用一点,平时的油脂摄取几乎没有。张元是不喜欢羊油的,因为冷了以后就会凝固。他喜欢用麻油,反正他有一百多亩地的收入,就养活三爷和他俩个人,怎么折腾都够用。

    取出鸡蛋,看看旁边韩林一家人,干脆多煎了几个鸡蛋。葱姜剁碎,鸡蛋煎好出锅。随即烧水扯面,把煮好的面捞入一个陶瓷盆里用凉水冰上,再次烧油。面捞入碗里,自己一大碗,韩家每人一小碗,怕他们刚吃过饭,肚子太瘦,吃坏就麻烦了。

    张元一番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把韩家一家人都看呆了,尤其是芸娘,更是双眼冒星星。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动作奇快,在每碗面上放一个金黄色的煎蛋。一小勺豆豉倒入,再放一勺雪白色的细盐,撒上葱姜。随即一勺滚烫的麻油浇在上面,刺啦一声,一股浓郁的香味飘起,张元听到一片咽口水的声音。

    一顿简单的面条吃过,韩林一家人对张元的认识又多了几分。刚吃晚饭,懂事的芸娘就起身收拾,看样子这些事情也都是常做的,手脚麻利。

    让师傅一家休息,张元走出家门,顺着山坡向上走,他想为将来的孤儿院选择一个地方。既然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就要修建一个稳固的类似城堡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地方,安全是第一位的,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是无法阻挡胡人的铁骑的。有了城墙就不一样了,胡人是不擅长攻城的,即使到了明清时期,攻城对于胡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只要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对付一般的胡人强盗,一道三米高的夯土城墙,足以保证安全。

    张元顺着山坡来到村后的山上,向四处眺望,只见麻河迤逦向东,高大的树木到处都是,把早春的大地装扮的一片生机盎然。这时候的许多地方还是原生态,没有经过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到处都是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在其间自由繁殖。靠山村的人活动范围也就在村庄附近,附近经常会有野狼出没,夜里也能听到狼的嚎叫声。

    张元最后把目光盯在了下面一个麻河的拐弯处,那里有一座二三百米的小山。远远看去,独立的小山呈圆形,奇怪的是上面有一块巨石立在山顶上,人们依据其形象,称为奶头山。离水源很近,也便于防守,占地面积大概有十亩大小,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现在,只要等盐和酒有了销路,有了资金,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