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凉州 » 第十二章 豆腐

第十二章 豆腐

    等张元从山上下来,就看见石匠吴驼子和有福正在祠堂外转悠,看见张元施施然过来,迎了过来。

    “你们找我有事?”张元问道。吴驼子笑道:“你要的石磨打好了,元娃,刚才听有福说起,你要成立一个什么中心,不知道要不要我这个外姓人?”

    祠堂开会都是张家人,盐和酒的利润自然不能分给外姓人,就算张元愿意,张家人也不会答应。这年代的家族规则可是大于朝廷的律法的,同样,家族的利益也大于朝廷的利益,晋朝的成立都是得益于各世家大族的支持,可以说,家族就是社会的统治基础。

    但研究中心就不一样了,这是张元的自留地,他想把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整合起来,从工具的改良开始,逐步发展,看能走到哪一步。

    吴驼子这样的石匠,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要收了。“大叔,研究中心可不分姓什么,只要是有技术的工匠,我都要,而且俸禄肯定让你满意。”吴驼子咧开了嘴笑道:“那就好,我反正就一个人,以后就跟着元娃了,俸禄不俸禄的倒不打紧,有口饭吃就行了。”

    有福凑上来,道:“师傅,你让我做的风箱做好了,很好用,吹出来的风呼呼的。”张元无奈的说:“六伯,你可是我六伯,怎么能喊我师傅,这不是乱了辈分吗?”“师傅和辈分可没有关系,只要你比我懂得多,就是我的师傅,孔子不是还叫个小孩子为师吗?”有福振振有词,还抬出项橐和孔子的典故,为自己的话做注脚。“师傅你就是项橐一般的人物,他七岁为孔子师,你比他还厉害。”让张元无言可对。

    “好吧,好吧!你想叫就叫吧!风箱既然已经做好,那就再做一个大蒸笼出来。”见有福眼睛泛起了蚊香圈,“就是甑,大甑,好了,你随我进来,我画一张图给你。”这时的人把蒸笼叫做甑,是放在陶锅上面使用的,样子和后来的笼基本一样。

    吴驼子道:“那我去把石磨给你拉来。”“那好,让六伯和你去,正好试新磨,给你们做一顿好吃食,整天吃面条,吃的都快吐了。”

    吴驼子和有福齐齐翻了一个白眼,这要是自家孩子敢这么说话,早就大耳刮子扇过去了。面条都嫌弃不好吃,不是活腻了?麦饭吃饱就谢天谢地了。

    不理会张元,俩人去抬石磨去了。张元回到家,没有去打扰正在酣睡的韩林一家人,把棚圈里的一块地方平整出来,准备安放石磨,累出一身汗。现在的工具真是让张元郁闷,干个活效率慢不说,人能累个半死。铁锹的厚度有一厘米,还是铸铁的,你还得小心点,不注意就能崩一块下来,这铁的质量让张元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得不佩服现在的人的韧劲儿,一台四十厘米直径的石墨,少说也有八九十公斤,俩个人用肩膀就扛了过来。

    在张元的指挥下把石磨放好,张元连忙给二人倒上了凉茶。这是他在山上采的毛尖自己发酵的茶叶,当然不是后世的毛尖,只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与茶叶的功效基本相同。现在的人就没有喝茶的,据张元所知,茶是到唐代才开始兴盛,现在的茶只是贵族一种不经常喝的饮品,而且也不叫茶,叫“荼”。

    现在普通人家经常喝的一种最接近后世饮料的东西,叫浆水。就是把面汤或米汤发酵,带有一点酸味,有钱人会在里面放蜂蜜,就非常像后世的酸梅汤了。

    回到当下。俩人喝了张元的凉茶,虽然对于他们来说,觉得味道古怪,但比水来说,还是好喝许多。

    把石磨清洗干净,张元找来豆子,清洗后用热水泡上,估计要泡俩仨个小时。

    找来一块质量最差的帛,就是丝绸充当纱布,俩根木条绑成十字,把丝绸的四个角挽上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豆浆过滤器。是的,张元要磨豆子,做豆腐。

    现在,豆子是很普遍的农作物,唯一的作用就是煮豆粥吃。既口感不好,营养还不宜吸收。豆腐这种东西,据记载是汉代就发明了,但不知道是不是记载有误还是什么原因,只到宋代才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张元就从没有见过人们吃豆腐。

    现在还有时间,张元就让有福给自己做了一个小风箱,把灶台拔开,改造成可以吹风的灶。随着风箱的拉动,灶里的火苗呼呼的窜起老高,总算是把吹火棍的历史使命给终结了。

    有福和吴驼子对张元的巧妙想法赞叹不已,张元制止了有福要回家立即给自己做一个的行为。让他去三娃家量好尺寸,先给铁匠炉做好再说,顺便把村里的皮匠和金银匠都喊上。这是靠山村全部的理工人才,一起吃豆腐宴,商量日后的工作安排。

    这时,韩林一家人也睡醒了,看到石磨,都感奇怪的围上来观看。

    张元笑道:“今天正好有了石磨,就请师傅吃一顿稀罕吃食,权当拜师宴了。”

    韩林对张元这个孩子的奇怪行为已有点见怪不怪了,无论是谁,只要和他呆在一起,就自然而然的不把他当做孩子看待。当然,三爷除外。

    芸娘对这一切都很好奇,看张元态度温和,胆子也大了起来。跟在张元身后,不住的问这问那,把张元衬托的更像是个大人。

    “拜师宴不用提了,要是就像面条那样的好吃食,那倒要品尝。”韩林笑着说。

    张元道:“好不好吃不好说,起码是从没有吃过的。”

    韩林大笑道:“看这个样子,应该好吃,要是有酒,就更好了。”张元也笑了,“师傅既然好酒,我还真有好酒,也是师傅从没有喝过的,一会儿就给师傅尝尝。”酒他还有四十斤,他现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不敢喝酒。

    石磨的样子就是后世常用的石磨,上下俩扇磨盘相对,最重要的就是磨扇分为八个区,每个区的雕刻的纹理都不相同,或正或斜。这样才能最大效率的增加摩擦力,粉碎物料。磨扇中间有孔,用来固定磨盘。另外在上面的磨盘靠近中间再开一孔,用来倾倒物料。俩扇磨下面还有一个用来承接物料的石盘,四面高出下面磨盘少许,从一面开口,方便磨碎的物料取出。

    四十厘米的石墨,正好一个人可以推动,韩林把吴驼子撵走,他亲自推磨。张元把泡好的豆子用一把木勺舀进磨里,随着磨盘转动,白色的豆浆就顺着承接盘流到下面的木桶里面。

    这时,有福也回来了,同时来的除三娃外,还有皮匠张大宝,金银匠刘志。让张元感到意外的是还有三娃的大哥,赤脚医生张贵娃。众人都围着石磨,看着白色的豆浆不住的流下来,都啧啧赞叹,惊奇的议论。

    二十斤豆子磨完,得到了满满俩桶豆浆,过滤后,把三分之一的豆浆滚开锅,待会儿直接喝豆浆。把提纯盐时凝结的卤丸泡水,三分之一的豆浆在开锅时放入少量的卤水,小火煮,让豆浆中的蛋白缓慢凝固,然后舀出来,这就是豆腐脑。

    众人都已经惊讶的说不出话来,看着张元变魔术一样把一锅水变成了豆腐脑。张贵娃瞪大眼睛问道:“元娃,这个是怎么回事?”张元笑道:“这个要解释起来有点难,简单来说,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在遇到一定的条件下,会改变它的形态。比如铁,遇到高温,会变成铁水。而鸡蛋在遇到高温时候,则会凝成固态。这个豆浆也一样,它里面的物质其实和鸡蛋里面的蛋白是同一种物质,所以他们的营养是一样的。”

    有福问道:“师傅,既然和蛋清一样,为啥在锅里煮了半天,也不凝固?”

    张元赞道:“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鸡蛋里面的这个物质是纯粹的,而豆浆里面的不止这一种东西,还有水。所以我们就要用卤这种东西让它和水分离,然后它就凝结了。”

    众人都赞叹,张元道:“我把这种用豆子制作的称为豆腐脑,这种不加卤水的叫豆浆,一会儿还要做豆腐,豆腐还可以做豆腐干和豆腐皮。一样的豆子,经过加工,口味不一样,营养价值也不一样,比起以前我们煮豆粥,营养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豆腐这种东西,在汉代就有了,最开始的记载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只是没有推广开来。加上从汉武帝开始,听从董仲舒的胡扯,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把除儒家的学问之外的学问都视为异端,称为奇技淫巧,豆腐就没有传下来。闲话少说,咱们开始做豆腐。”

    张元把剩下的豆浆都倒入锅里,待开锅后,舀起豆浆把滚头打下去,来回三次,让豆浆彻底煮熟。随后,舀一勺卤水慢慢漾入豆浆,直到锅底。观察了一下豆浆的凝结情况,随即一勺卤水倒入锅里,就见豆浆已凝结起来。

    把凝结成穗状的豆浆舀入布帛里,四面用木板挡住,上面让韩林抱一块石头压在上面。随着水不住的流出,慢慢的,水越来越少。取掉石头,一方豆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白色的豆腐香气扑鼻,微微发黄的表皮让众人纷纷狂吞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