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在凉州 » 第十七章 炒菜

第十七章 炒菜

    张元前生曾经仔细研究过河西走廊的历史,二十年前因秦州大旱,加上当时的秦州刺史胡烈为政苛刻,盘剥过甚,长久居住在秦州的鲜卑秃发部联合各族,起兵反抗,拉开了长达十年的胡汉战争。先后有四位封疆大吏折损在了秦州,最后于十年后被晋朝平复。可以想象的到,在这次战争中,无论是鲜卑人还是汉人,肯定都死伤无数。

    琼娘有这样的感慨也算正常,只要是经历过这场战争,肯定会有许多亲戚朋友会裹挟其中,死伤是难以避免的。能侥幸活下来的人都是幸运儿了,尤其是脆弱的孩子,最先经受不起的肯定是这些弱小的生命。

    “大姐。”刘氏看琼娘情绪有些失控,叫了一声,“对孩子们说这些干吗?”

    琼娘对张元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元娃,看到你,想起了一些过去的事情。”张元摇摇头,“没什么,我能理解。不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争取不要让这种残忍的事再发生就是了。”

    芸娘这时候已经把菜清洗干净,张元先把茄子切成滚刀块,用盐和花椒面腌制。再把蘑菇撕成小条,同样腌制。

    起锅烧油,茄子挂糊后小火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再把蘑菇炸到定型,捞出。油温起来后,再炸第二遍,捞出撒上椒盐。锅里剩底油,炝上葱段和蒜末,倒入茄子,调好的醋和蜂蜜水倒入,大火翻炒,等汤汁浓稠后出锅。

    张元一边做,一边给芸娘解说,好早日过上饭来伸手的日子。最后的韭菜炒鸡蛋就让芸娘操作,他在一旁指点,前后二十分钟,三个菜都已经齐备。

    吃一口鲜嫩的韭菜炒鸡蛋,张元的眼泪差点下来。五年了,终于吃到了后世的味道,虽然调味料不全,但依然沁人心扉。

    糖醋茄子无疑最受欢迎,干炸蘑菇更是受到了韩林“比烤肉还要好吃”的赞美,喝一口四十度的白酒,再吃一口鲜香酥脆的蘑菇,觉得飘然似神仙。

    后世的一顿家常菜,吃的连琼娘和刘氏也没有了矜持,更不用说芸娘和韩林的小儿子小马驹了。幸亏张元早有准备,事先就炒的量大,不然还不够吃的。

    一桌子人,反倒是张元一会儿给芸娘夹菜,一会儿给小马驹夹菜,更像个大人一般。韩林夫妇和琼娘直到实在吃不下了,放下筷子,才觉得不好意思。琼娘笑道:“也不知道元娃的心思是怎样长的,能想到这么多好法子。这么好吃的饭菜我从来都没有吃过,让元娃见笑了。”

    张元也吃的非常满意,“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要像他老人家学习,来,小马驹,再喝一点菜汤,才能尽快长大。”

    给每人都舀了一勺葵菜汤,正好帮助消化。对芸娘说:“以后我把怎样炒菜写成食谱,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芸娘小声道:“我不认识字。”张元这才想起,芸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丫头,还是一个鲜卑族的小丫头,笑了笑道:“没事,以后我每天教你写字,很快你就能认识了。”

    琼娘接口道:“难得有元娃在,以后要好好学习汉族的文字,么敦再教你鲜卑文字。”

    鲜卑族称呼母亲为么敦,父亲为莫贺,阿干为兄长,语言接近蒙古语,七世纪后随着鲜卑族的消失也逐渐失传。

    芸娘点点头答应下来,韩林对此不置可否,只是笑吟吟的看着。

    张元对鲜卑族的语言文字倒也有点好奇,“大娘,我可以学习你们鲜卑族的文字吗?”

    琼娘笑道:“别人肯定是不行的,但你不同,只要想学,和芸娘一起就是。”

    张元高兴道:“好,那我以后每天抽一个时辰,学习鲜卑文字。”前生张元就兴趣广泛,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否则他一个工科生怎么会去研究历史,对于能学到后世早已失传的鲜卑语,自然兴趣大增。不过,对琼娘的身世却更加好奇了,汉人中的文化垄断现象,在鲜卑族人中间只有更加严重,如果不是贵族,根本接触不到。琼娘能懂鲜卑文字,那只能是鲜卑的贵族。不过,现在不是问这个问题的合适时机,只有以后再找机会。

    韩林对张元学习鲜卑文字不以为然,不过也没有什么表示。

    吃过饭后,芸娘手脚麻利的收拾过后,就随张元回到房中,问道:“阿元,学习很难吗?”张元想了想,“学习这个事,没有什么难度,只要你有兴趣,能坚持就好,书里面还是很有趣的。我要编一个教材出来,这个以后学堂里都用的上。”

    他想培养理工人才,就要把后世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整理出来,等学堂里的孩子们过了识字关后,就可以系统的学习。想到自己培养出一批用后世知识武装起来的学生,不知对这个时候的人会造成多么大的冲击,张元也有些期待。

    看着芸娘期盼的眼神,张元觉得在这个文化荒漠的年代,能播撒一些未来文明的种子,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下午,张元开始编写教材,识字课本考虑了半天,还是选择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剔除了里面不适合现在的内容,就是最好的蒙童课本。

    现在可选的蒙童课本其实很多,据张元所知,《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出现的时间当在周朝。后来秦朝又逐渐出现了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到了汉朝,由于社会稳定,文化同样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的蒙童读物,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贾鲂的《滂喜篇》,张揖的《埤苍》,蔡邕的《劝学》、《圣皇篇》、《黄初篇》、《女史篇》,班固的《太甲篇》、《在昔篇》,崔瑗的《飞龙篇》,朱育的《幼学》,樊恭的《广苍》等,其中《滂喜》与《苍颉》、《训纂》合称“三苍”。

    《急就篇》为大多数教授蒙童的人推崇,因而流传也最广。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其中内容涉及了古时常识,包罗万象,堪称是一本小百科全书。但没有后世的《三字经》朗朗上口,容易记诵。稍后的南朝才会有传诵千古的《千字文》出现,是南朝梁武帝时的周兴嗣所作。

    三百千能传诵千古,自然是因为无论其内容还是文字,都是小孩子最喜欢且容易接受的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太多的生僻字。如果把这三本书读完,基本的汉字也就掌握了。张元把这三本书作为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学后,就可以学习《论语》和《道德经》,再加上《笠翁对韵》等后世的读物,就可以了。至于别的,就不是张元的事了,只能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张元的教学只教授小学三年,中学俩年,大学俩年,然后就会从理工学堂毕业。

    数学当然也要同步进行,从简单的数数开始,引入后世的阿拉伯数字。这些目前在印度还处在萌芽状态,只出现了1、2、3的概念,别的数字还没有出现。张元拿出来说是自己写的,也不会有人说他侵犯了版权。

    对于把后世的作品拿来即用,张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让华夏早一天接触到这些著作,早一天萌芽一些先进的思想,张元是喜闻乐见的。至于抄袭什么的,只要有助于华夏发展,哪怕需要把马恩列斯毛的著作拿出来,张元也不会有半分犹豫。

    中学需要加入的内容包括几何,物理和化学,直到从理工学堂毕业,基本没有超出后世高中毕业学习范围。如果有突出的学生,张元就准备把后世大学的内容教授,但是这个教材却不用现在编写。

    构思好以后,张元就开始编写。芸娘见张元发了半天呆,开始写字,就帮着磨墨。张元一边写,一边思索回忆,很快,就写下来厚厚的一摞纸。

    张元发现,自己的记忆异常清晰,许多过去学过的内容就好像刻在了脑海里,连当时上课时老师的音容动作都历历在目,犹如放电影一般。这一发现,让张元很激动,这大概也算是重生的福利了。别人重生不是在大唐,就是大明,最坏的也是大宋这样对文人士大夫最优渥的时代,还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帮助。他却苦逼的来到最动乱的年代,连学武都要从蹲马步开始,没有一点奇迹发生,只能从零开始,这下好歹总算有了一点优势。

    一个下午,张元都沉浸在回忆之中,的文字如同流水一样,直到天色昏暗,才停下了笔,把东西整理一下,走出了屋子。

    院子里,有福,韩林和三娃正在磨豆子,看来还想吃豆腐,他写作时的注意力集中,还没有发现他们什么时候来的,芸娘认为他的写字才是最重要的,也没有打扰他。

    自从上次做了一次豆腐,还再没有做过,自己这几天太忙,看来,有必要把如何做豆腐教给更多人,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豆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