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人生路路通 » 第二十一章 准备

第二十一章 准备

    张静月是个记仇的人,确切地说,她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虽然表面上沉默寡言,但是心里谁好谁不好,她门清。凡是得罪过她的人,都会在她心底烙一个印子。时间久了,她就要这些事在脑子里过一遍,回味一遍当时自己心情,体味一遍当时的心酸,然后再把他门全部打进十八层地狱,让他们永远也别想在她这里翻身。

    李勇也是,不单单是因为吵架,平时就对她藏着掖着防着。李勇如果放聪明一些,她还不致于要搬家离开这里。怪就怪李勇看不懂人的眼色,每次有什么矛盾,都要帮着母亲,不管谁对谁不对。婆婆也是,夫妻之间拌嘴,她也要横插一脚,联合儿子一起对抗儿媳妇这个外人。久而久之,婚前大气的疼爱儿媳妇的准婆婆,变成张静月心里不堪入目的恶婆婆。

    张静月在房间里收拾了自己和如意的东西。东西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很多已经被拿走了。

    婆婆站在门口一脸惊慌失措:“你要上哪去?回娘家?”

    张静月看了她一眼,冷淡地说:“回娘家住。我妈让我回去,说她想如意了。”

    婆婆把心稍微放下来,刚才她在门口看到张静月把冬天的棉衣都拿走了,她以为张静月要跟她分家呢。

    张静月确实要跟她分家,新房子装修好了。只有她和如意搬到了那里,除了父母,没有人知道她新买的房子。等新房子收拾完一遍后,张静月就会带着如意回老家,专心搞自己的创业大计。

    婆婆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语,和蔼地说:“虽然小勇不在家,但是这也是你家,你都来了三年了,也该熟悉熟悉咱们家周围的环境。你没事可以带如意去附近广场、公园玩玩嘛。你父母要做家里的农活,你带着如意回去住,这不是耽误他们干活吗?”

    张静月低头整理着东西说:“不耽误,地里的活是我给他们雇人干的。”

    婆婆赔笑着说:“那你说你雇人干活,你父母肯定也心疼你花钱啊,再说了,那也不能天天雇人,地里的活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干完了。”

    张静月抬头看了她一眼,继续说:“天天雇人,一直到干完为止,我不回去谁给工人结账。”

    婆婆听了,脸色一变,维持着体面说:“谁都不容易,如意他爸爸每天在外面跑,风吹日晒的,有时候连口饭都吃不上······”

    张静月打断她道:“妈,你平时在家,没事的时候就把这屋子的床单被罩什么拆拆洗洗放起来,我不来住了,万一李勇回来住一下,也干净。”

    张静月说着抱着如意,提着手提箱下楼了。楼下出租车已经在等了,婆婆跟在后面答应着,把之前想要说的话憋了回去。

    张静月觉得,秸秆加工厂规模暂时不能办的太大。因为不知道销路如何,她打算从单一加工开始试水。

    她在村里找了一个占地二十多亩的废弃的冷藏厂,想让父亲出面替自己租下来,然后就和父亲商量着要买秸秆加工的机器。父亲虽然同意了她创业,但很不赞成她做秸秆加工。

    “你忘了,咱们家秸秆每年都有人专门来买。人家把机器拉过来,直接就在咱面前粉碎成末再拉走卖给饲料厂。你在家弄一个机器,让人家把秸秆送过来,哪有人愿意费那个功夫!”

    张静月说:“那咱就加工青贮饲料,耐存储在冬天需求量也大。”

    父亲点点头,问:“买机器加雇人,要花多少钱?”

    张静月说:“我粗略算了一下,要十几万。”

    父亲惊叹道:“这么多!丫头,虽然咱有钱了,可也要算计着花。你想创业,我也支持,但是你要想好了,你第一次做买卖,确定要投入这么大吗?万一不成功,可要亏不少钱的!”

    张静月说:“我知道,所以咱就小规模地试验一下。”

    父亲思量片刻,说:“行,试试吧。”

    张静月在网上打印了青贮饲料加工的具体实施方法,又买了相关的书籍。和父亲两个人,抽空就埋头钻研。这种涉及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案例,网络上也有详细的介绍。张静月对这方面有兴趣,虽然对一些详细步骤拿捏不准,但是信心是满满的。

    搞定了加工场所后,还要在自己的田里建发酵池。

    村里有人看见张静月和父亲在田里量来量去,还叫来了挖掘机,都好奇地围观过来。

    “老张,干啥呢?好好的地不种了,要种莲藕啊?”村里人跟父亲开玩笑。

    父亲憨厚一笑:“丫头回来想搞饲料加工,我帮她选块地用。”

    一个妇女说:“你就舍得把这么肥的地挖成大坑?多浪费!”

    父亲叹了一口气:“过几年就去城里看孙子了,人也老了,种不动了!”

    旁边的张静月知道脚下这块地对他们家的意义。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这里种满了各种桃树。后来因桃子不值钱,爷爷就把桃树全砍了,换成了种大蒜。小学的时候,大蒜经济效益也不好,这块地索性就种大豆、花生和玉米。再后来这里成了他们家的小菜园,黄瓜、土豆、豆角、辣椒、茄子,有时还会种上西瓜、甜瓜,这块不大不小的地一年到头丰富着他们家的餐桌。这块土地见证了他们家近三十年的生活变化,也见证了过去三十年一个农民家庭的辛苦历程。

    张静月提前做了准备,跟厂家预约了时间,和父亲亲自跑了几个厂家挑选机器。一个做接待工作的厂房人员说:“大叔、大姐,我一看你们就是新手,咱这机器啊,光看是没有用的,咱得试。我们公司的机器安装、调试都会派技术人员上门,如果不会做青贮饲料,我们这边也会有专门的人上门指导,直到您学会并成功生产合格的青贮饲料。”

    父亲看着他介绍的生产机器,问:“这机器这么贵,不合适应该能退换吧?”

    那个年轻的小伙子说:“三年保修,一年内可以退换。”

    张静月走了这么多家,终于找到对质保服务还算满意的厂家,当即拍板买下了。

    厂家如期送来了机器,张静月和父亲两人忙碌起来。

    张静月让父亲找了村里几个有空的村民当临时帮工。他们现在是小规模的作坊,没有足够的原料,可能干几天就会停工停产。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这天村里的邱会计却找上了门。

    “小张啊,你这是准备干啥啊?”邱会计背着手,打量了一遍放在遮阳棚下水泥地上的机器。

    张静月正忙着打扫场地,为了保险期间,他们提前把冷藏厂的角角落落全都打扫干净然后又消毒一遍,防止加工出来的饲料变质或不合格。

    “你怎么有空过来了?”父亲笑着迎上去,递上刚刚买来准备送给工人的还未拆封的烟。

    邱会计笑着接过烟:“听说你们要加工饲料,我过来看看,有什么帮得上忙的。”

    他走这一趟,是受村主任所托。村主任因去年挖沟的事情受到上面的表彰,年底又被评选了先进。现在对村委的工作特别积极,谁家有啥难事,他都要找人问清楚了,好办的他就出面解决,办不了的他就装不知道。

    张静月上次跟他提村里堆积秸秆的解决方案,他等了半年,见张静月没有下文,很着急。在他以为张静月的方案要黄了的时候,他又突然听村里人说张静月要搞饲料加工。

    村主任肯定是不会亲自出面的,他要端着架子、稳重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像是在求张静月一样,毕竟他是张静月的长辈,又是村里最大的官。所幸村委会的其他人对张静月的秸秆加工很关注,所以他就让邱会计过去看看,听听张静月的规划和目的。

    张静月到水龙头那里洗完手走过来,就听见父亲在跟邱会计说:“就是看中了这个冷藏厂有个大棚还能用,下面是整块水泥地,干净,才选这里。冷藏室用不着,地磅得用。门卫室可以用来休息、喝水、吃饭。”

    邱会计看见张静月过来了,对张静月的父亲说道:“你闺女不愧是上过学,有见识有脑子,要是咱,咱的脑子是想不着弄这行。”

    张静月说:“我大姑家的大哥就在县里的饲料加工厂上班,我去看了一下,他们就是把秸秆当成原材料,然后添上豆饼、玉米之类的粮食,然后打碎混合。但是他们主要是生产猪饲料的。”

    邱会计听得仔细,他认真地问:“咱们这是打算加工什么饲料?”

    张静月说:“我这准备加工青贮饲料,主要是给牛羊吃。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外面没有草了,我这个饲料才能派上大用场。”

    邱会计问:“咱们这里主要是种大蒜,大蒜秸秆能做青贮饲料的原料吗?”

    张静月说:“大蒜从地里挖出来的时候,秸秆非常新鲜,是非常好的青贮饲料。还有玉米秸秆、地瓜秧、花生秧子等。”

    张静月顿了一顿,说:“反正大多数的作物都可以做青贮原料。”

    邱会计笑着说:“这么说,原材料到处都有啊!”

    父亲在一旁却皱着眉头,提出了他始终担忧着的问题:“原材料虽然好找,但是咱们附近没有那么多的养殖场,大多数的散户也养的不多。咱能挣着钱吗?”

    邱会计也默默地看向了张静月,张静月安慰说:“这个不用担心,青贮饲料加工在咱这边非常少,咱们县都不一定能找出五家。我们就本地产量本地消化,而且这以后也只是我这个加工厂的一部分,以后还会有别的加工产品的。”

    虽然没有彻底打消父亲的疑虑,张静月也顾不上这么多了,眼下很忙,她需要暂时放下这件事情,找几个稍靠谱一点的村民和她一起跟厂方派来的技术人员学习具体的操作技术。

    堂哥听说张静月花了大价钱买来了一台秸秆加工机器,带着几个关系好的年轻人过来看热闹。张静月就跟他们讲了一下秸秆加工的流程步骤,然后问他们家里有没有闲着的人,可以过来免费参观学习一下,如果想来这里打工或者是以后自己单干都可以。

    堂哥在城里是有门头房的,他的店主要就是安监控、组装电脑、卖一些数码配件。他的伙计大多数跟他一样,都有自己的营生,所以没有人能应下张静月的事情。

    其中一个本村的叫安生的年轻人说:“月月,你弄这个加工厂其实干不了多久。因为咱们村的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连个孩子都没有,净剩下一些老头老太太。再过几年,那些人老的老、死的死,根本就没有人种地,更没有人养牛养羊了。”

    堂哥听他说了第一句就想骂他,他过去勒住安生的脖子,但是听到后面他的话,竟也觉得他说得有理。

    张静月也不气恼,她说:“我们这里确实发展的慢,等再过几年,人们就会都从城里回来承包土地、建农场、发展新型大规模农业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有多么明智了。”

    他们听不懂张静月的意思,也不再跟张静月闲扯了,堂哥打声招呼和他们一起走了。

    张静月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出力气了。她顿了一会儿,立马想到了什么,赶紧跑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