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人生路路通 » 第二十二章 实验

第二十二章 实验

    李勇几次打电话来,才说了几句话,张静月就借口有事挂断。李勇只好给自己的岳母打视频电话看女儿。

    上次吵架之后,张静月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李勇在家时也照常炒菜做饭收拾家务,再加上张静月平时话就不多,李勇也就没有记在心上了。但是张静月的母亲还是很介怀李勇对自己女儿的态度。所以李勇打电话给她时,她也仅仅能维持表面上的客套。当被李勇问起张静月在忙什么的时候,母亲也选择了和张静月一个阵营,对李勇隐瞒了一切。

    “月月和他爸爸去地里浇菜去了,到中午了,我得去做饭了,你也去吃饭吧。来,如意,跟爸爸说再见。”张静月的母亲说着就挂断了电话。

    张静月刚从外面回来,问:“跟谁视频呢?”

    张静月的母亲道:“如意的爸爸,他每次打你手机,你都接不到,直接打我这里了。”

    张静月没什么表情,洗洗手,抱抱在沙发上爬上爬下的如意。

    “妈,你上回说咱村的谁考了农业大学?”张静月问。她对村里比自己小了十岁左右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印象,更别提叫什么名字了。

    “是你梅花二姑家的老大,叫梓晨,上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别好,高考发挥失常了,报考了本省的农业大学。具体学什么的,咱弄不清楚。”母亲边从面粉袋子里往盆里舀面粉边说。

    “哦,毕业了吗?”张静月问。

    “不知道毕业了吗?好像是前年考上的吧?”母亲也不知道。

    “今天中午吃什么?”张静月看着母亲舀了两瓢面粉。

    “吃葱花油饼,宝贝如意最喜欢吃。”母亲笑着说。

    “我也最喜欢吃。”张静月撒娇说。

    过来几天,机器厂家派来的技术人员到了,张静月去饭店订了两桌菜。父亲和几个大爷一起带着那两个人,先参观了一下生产基地。

    “这是我们专家组的工作人员老袁,对青贮饲料生产流程非常有经验,负责咱这边的技术指导,我是他的助手小陈。”

    张静月的父亲和他们一一握手,自作介绍说:“我是小张的父亲,老张,欢迎你们。这是我们本村的几个工人,老李、老肖还有小徐,等会给你们接风洗尘,你们先休息一下。”

    “不、不、不用,我们先去看看你们的生产基地。”年纪稍大的老袁说。

    “好、好,这边走。”老张说着,前头引路。

    “这个发酵池啊,我们公司本来是想让我们现场来指导你们建,来之前听说你们已经自己建好了,我们得看一下,符不符合我们生产的这个标准。”老袁边走边跟几个人说。

    张静月这边买好了酒菜,就骑着电动车回来去发酵池那里找他们。到了一看,他们正在测量发酵池的尺寸。走近就听见年纪稍大的人说:“你们这个发酵池建的还可以,但是要防止洪涝,一定要选地势高的地方。一旦有漏水,这个饲料就会有污染,就会变质。”

    张静月走近一些,跟他说:“我们专门找了有经验的人施工的,地势上也不算洼。旁边有一条深沟通向村外的河,就算有洪涝灾害,也能及时排水。”

    两人转头看了一下张静月,年纪小点的小陈说:“你就是小张了?”

    张静月点点头:“袁老师、陈助理,我是小张,欢迎你们,咱们先去吃饭?”

    袁老师道:“没想到你是个女孩,这个行业很少有女人啊。”

    张静月笑道:“以后每个行业,女人都会顶半边天的!”

    袁老师说:“没错,女人当兵打仗都可以,农业技术更不在话下。我们学校农业大学,女生也很多。”

    李大爷惊讶道:“您还是大学老师呢!”

    陈助理道:“技术指导是兼职,大学老师才是他的工作。”

    袁老师说:“我的学生,他喜欢搞一些机械类的东西,我呢,抽时间帮他做一些技术支持。”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夸赞名师出高徒。

    “咱们先测试一遍机器,我带着你们走第一遍流程。如果有问题,随时问我。”袁老师说。

    众人点点头。

    现在正值玉米成熟期,很多种植户都要等到玉米在玉米秆上成熟,才会收割。但做青贮原料,玉米秆的水分需要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张静月家的玉米差不多都保持这个比例的水分,所以五亩地的鲜玉米成了实验品。父亲怕实验不成,连玉米都浪费了。只好带人提前将鲜玉米掰下来装袋运上车,打算明天早上带到批发市场卖掉。

    袁老师道:“其实规摸化的种植和收割,是最省时省力的。我看到你们村的玉米成熟期不同,应该有早种的有晚种的。这样其实很难统一存储发酵。如果量很少的话,我们就可以考虑袋装存储,用真空机抽出空气,那样也是很方便的,运输和买卖都很方便。”

    张静月认真听着,用笔写在笔记本上。

    在最后,袁老师说:“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你们村的土地大概有三百亩,如果能统一种植统一收割,产量还是很可观的。但你们的种植面积要根据你们相邻的四个镇牛羊养殖户的需求量来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供求平衡。如果要大量生产的话,现在有一种叫做青贮包裹膜的材料,可以长时间存储青贮饲料,也支持长途运输。科技在发展,我们农业改革日新月异,将来咱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家伙,就会被这样一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代替。”

    袁老师说着,赞许地看着张静月。

    张静月的父亲笑着说:“咳,她就是想一出是一出。”

    张静月心思一动,又有了主意。

    袁老师和小陈一起帮忙将打碎的青贮玉米秆,运到了发酵池,看着机器将玉米秆压实,并仔细地用厚塑料膜密封起来。“青黄玉米秆,可以添加一些益生菌,促进发酵,也能更好地保存营养。鲜嫩玉米秆可以不添加。玉米秆嫩一些,可以少加些水,玉米秆老一些的,一定要适量加水。”袁老师叮嘱道。

    “好了,下面我们要静候成果了,等二十天左右就可以了。到时候我们再来看结果。”袁老师拍了拍手套,递给陈助理。

    送走袁老师一行人,父亲走过来道:“你不会是想大规模承包村里的农用田吧?”

    张静月点点头。

    刚才袁老师说这话时,张静月的父亲就感觉不妙。

    “你真打算在家种地了?”父亲说。

    “我不喜欢城里,就喜欢老家。如果再选一次,打死我也不嫁到城里!住什么楼房!憋屈着难受死了!”张静月拿着笔记本,跟父亲抱怨道。

    父亲也不喜欢城里。在弟弟家过年期间,母亲说父亲每天都躺在床上,没有精气神,让他出去转一圈透透气,他都不知道往哪里走。是的,城里的家总共一百四十平,没有院子,人高马大的父亲在房子里缩手缩脚、很是憋屈,哪像家里一样自由。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子,虽然也是楼房,但是楼上楼下,加上院子,也够父亲溜达一会儿了。

    父亲就是这样矛盾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种地的苦,但自己也不想去阻止孩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种地就是最底层劳动者的象征吗?农民这个职业就不应该受到推崇和向往吗?或许几十年后,人们的观点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所有的职业都应该平等,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