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帝国门阀 » 第二十五章 识字制甲

第二十五章 识字制甲

    “滚远点,不要影响我识字。”牛蛙子认死理,姑爷说不识字就不能当统领,他很焦急,他知道自己很笨,所以如厕的时间都用上了。

    “你脑子不好?”野猪讥讽道:“姑爷不用我们几个,会用谁?老子才不学。”

    这是李家的奇观,茅厕只有十二个坑位,有十一个在识字。

    阿骨部雪坡营地。

    如火如荼的基建浪潮中,李云渐渐发现,各个位置上。

    李家能打人不少,能识文断字的人却不多。

    能有一定学识,并作出基本判断的人,更是几乎没有。

    李家的部队中,不乏武将。

    全爷还算能打,李兴、李泰之流冉冉升起,就连十几岁的牛娃子和野猪也快要顶上了。

    更有杨延这样后加入的武艺不凡之辈。

    但是文臣方面。

    李云只想吐槽。

    这都是些啥玩意?

    铁驼子和八瞎子?卧龙凤雏?

    他们二个,李云也不知,到底是算文臣还是算武将。

    突厥捡来的便宜军师,刘庶?

    这货一脸尖嘴猴腮,还在突厥干了七八年。

    最突出的战绩,是带领外人,灭了自己的老板。

    尽管他一再表示,对李云忠心耿耿。

    然,短时间内,这货实在是不能信任。

    唯一一个,还勉强及格的。

    就只有夺命书生徐质。

    可惜,他身上的杀戮气息太重。

    加之,他本人明确表示,更想去军中发展,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师。

    鉴于此种种情况,李云下达了识字令。

    引燃了李家的识字风暴。

    二千人中,找出了几个识字的先生,命他们白天得空就教导大伙识字。

    赏罚机制也很简单,谁识字多,就吃得多。

    毕竟这是物资匮乏的古代,食物永远是第一原动力。

    至于李家这些个吃饱了的。

    很简单,谁学不会。直接免职,由学会的人顶上。

    如此压力下,李家营地的人,众人如同疯魔。

    一个个的天天上茅房写写画画,睡觉写写画画,甚至连做梦都在写写画画。

    牛娃子是这里最困难的,也是最入魔的,他可不想丢掉自己的统领宝座。

    这样的行为,短时间看,是傻缺。

    但长远来看,为李家储备了一批识字的将领,为日后扩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邑极北端。

    清水河附近。

    随着人员的充分调配。

    李家营地渐渐出现雏形。

    它的设计,是围屋式的,不同于过去的城寨。

    城墙既是防御,也是居所。

    最外围是厚达二米的胚土墙,采用了土砖结合黄土压实的做法。

    瞎子的建筑造诣似乎高于木匠,李云很怀疑这老货过去有建设城池的经验。

    他在李云的基础上,做出重大改动。

    破天荒的领悟出了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

    以八米长的树木剥皮为框架,设下了无数个立柱,它们同黄土一体,成为主要承重结构,墙体成了辅助承重结构。

    并且,上两层同下两层本质上讲,是分离的。

    即使上部二层全部被摧毁,也不会影响底下二层的结构稳定。

    在图纸上,李家围屋设有牛棚马房,多个巨型蓄水池。

    中央是校场,能容纳近万人。

    东头是伙房,西头是李家的工坊所在。

    此刻,第一间工坊已经基本完成。

    李云第一时间踏入了这里。

    没有过多的装饰,刚刚封好这间数百平米的大作坊,就在瞎子的安排下投入使用。

    制甲坊。

    这是李家一个非常核心的重要部门。

    不同于过去的修修补补,李云将在这里为李家的甲胄定型。

    李云曾经对盔甲有深刻的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甲胄,自春秋时代起,于唐代发展到巅峰,再于宋代重量发展到巅峰。

    目前,大梁王朝,最底层的盔甲是二挡铠,就是胸前一面甲,背后一面甲,用背带吊起,汉末三国时期大量使用了这种盔甲。

    莫以为二挡铠不重要,中国历史上,着甲率最高的是隋唐,其覆甲者,不过四成,大多数时候,各王朝不到二成。

    也就是说,穿的二挡铠的都是少数,大部分穿皮甲或者厚布衣。

    这也李云不解的地方,大梁方面,良家子的装备倒是非常符合历史。

    可突厥这个外敌,似乎得到版本加强,部落军的着甲率,远远超越常规。

    大梁的良家子,此次出战,制式盔甲就是二挡铠,只是多了下怕盘甲裙,稍稍增加了防御。

    任何盔甲都是在二挡铠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汉代,增加了盆领,用于保护颈部和肩部,并增加了臂甲,形成了后世甲胄的雏形。

    然盆领极度影响视野,高高拱起的脖围,既难转身,也难以看到后方。

    遂,在后期盆领被淘汰。

    护肩与护脖相序出现。

    又因为马战,甲裙出现了改动。

    在隋朝时期,皮甲甲裙被改为叶片铁甲,前后裆甲缩短,并有护心镜等辅助装备。

    时光来到唐朝,武力被推崇至巅峰,甲胄也到了巅峰。

    唐书记载了十三种盔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光铠。

    何谓明光铠?顾名思义,护心镜等多块整板机构的铁甲被磨的发亮,阳光下,闪烁敌方眼睛,为明光铠。

    明光铠先是第一层甲胄,二挡铠带甲裙。

    前后有裆甲,手臂有臂甲。

    肩部有甲吞,护肩。

    颈部有自头盔下的甲片,有些有护脖,甚至面甲。

    在外甲穿搭好后,带上护臂吊腿,加上重型的护心镜与护腰。

    大名鼎鼎的明光铠,就完成了穿戴。

    所以,唐朝甲胄穿搭好后,加之武将魁梧,就像一个巨型胖子。

    膀大腰圆,就是古代巅峰武将的形象称呼,然这种武将战斗力大多很强。

    且非富足之家,不得拥有。

    其中百花战袍就是在这一时期,比较流行。

    宋朝之后,就没有参考价值了,宋代甲胄之重量来到了巅峰,步人甲接近西方的甲胄了,其重量有五十千克,甚至更重,乃是历朝最重的甲。

    然宋朝重文抑武,即使甲胄并不弱,远远比不上唐朝辉煌。

    西方甲胄里的链式板甲,客观来说,从防御力讲,绝对高于东方各类盔甲。

    但是其机动性过于低下,重甲骑士一旦落马,自己无法站起。

    西方多为骑士战争,人数不多,且大多是约战形式。

    少量而重视防御的盔甲更适合欧洲。

    东方的盔甲讲究大量生产,且对机动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蒙古骑兵的出现,让欧洲人脱下贵族骑士重甲。

    并告诉了欧洲各大王国里的贵族,没有机动性,就是靶子。

    自元之后,以防御为核心的盔甲渐渐演变成以机动为核心,明光铠布人甲等中国盔甲的巅峰之作,渐渐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绵甲和简易山文甲,除开满清入关期间的三重重甲昙花一现,之后基本是绵甲的世界。

    李家庄的甲胄,李云打算结合历朝历代的甲胄优势。

    在内甲上,最好的是锁子甲。

    这是同等防御下,最轻做法。

    可惜目前的条件并不允许。

    最终,决定为布面甲。

    由上好葛布做第一层,辅兵女子和后勤妇人们会小心的根据不同尺寸。

    尽可能的缝上各类薄铁片,制成布面薄甲。

    随后,再覆一层葛布,起保护铁片和保暖御寒的作用。

    如此,一件葛布甲就制作成型,称布面甲。

    结合历朝历代的优点,李云最终决定了布面甲的具体数据。

    内甲做出来后,兼顾防御与灵活。

    上部分,看上去就是一件短袖,下部分就是加长的开叉裙,中部有裆甲,与外甲无异,既可以单穿,也可以作为内甲使用。

    布面甲第一件成品出来时,铁驼子热泪盈眶。

    有生之年,李家竟然能生产甲胄了,老当家,你看见了吗?

    加之,此生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铠甲。

    铁驼子整个人都飘了,逢人便吹。

    大梁有胜我焦大匠乎?

    这件甲胄极轻,整甲加上葛布一共只有十几斤出头。

    精制的扎线是妇人们对兵卒的精心保护,外侧纯手工的红布封边,优美华丽,这不是盔甲,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这点李云不怀疑,此物若是在二十一世纪出土,那必然是无价的文物。

    全爷趁机敲竹杠,说什么要是弄个好的给他,就部分原谅某某之云。

    外甲上,如果条件允许,李云想选择山文甲,可惜,目前并无机械的水利冲床。

    清水河的水量太少。而且此刻河道可以跑马,想吃鱼都得凿冰。

    蓄力同人力锻打,山文甲难度并不小,只能作为精锐将领使用。

    大量制造,只能选择优化的扎甲。

    所谓扎甲,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个长方或者正方的铁片组成,由绳索编扎而成。

    其在古代盔甲中,一直存在几千年,是最普遍的盔甲。

    然扎甲的缺陷非常明显。

    其一是,绳索会暴露在外面,长期风吹日晒,绳索强度下降。

    故在古代,经常可以看见将领的盔甲外面还有穿了布衣。

    其二是,绳索会在战斗中被砍断,局部一二根自然是没事,然长期作战下,大面积断裂,扎甲就会脱落。

    除极个别将领使用了高成本的方法外,大量制作下,这是扎甲的普遍问题。

    于是,鱼鳞甲诞生,鱼鳞具有微弱的拱型,防冲击力加强,且扎的绳索藏在甲片里面,故鱼鳞甲目前是大梁将门的高等盔甲。

    一套顶级鱼鳞的价格,据李云了解的消息,在几千到上万两不等,是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然同等防御力下,鱼鳞甲的重量远高于山文甲,山文甲仅使用少量的扎绳,靠铁片之间扣接而成,且山文甲同样有拱形,防御冲击力高于扎甲。

    明清时期,山文甲渐渐淘汰了其他历史上的盔甲,与绵甲共同存在,是历史与技术的必然选择。

    只不过,目前李家庄来看,山文甲如果要大量生产,必然技术不成熟,鱼鳞甲也没必要,太重。

    重型扎甲做外甲,是李家目前最好的选择。

    选用上好的牛皮,对应尺寸穿孔,再结合甲片孔洞,经过辅兵同工坊人员的精心扎制,基础的两档铠就能完成。

    并同样配套肩吞、护肩。

    婴盔上,牛皮加长,也链接上甲片,形成护脖。

    如此,整套甲胄的防御力,足以媲美唐时期的将领铠甲。

    一切尘埃落定,李云相信,不用多久。

    一件件上好的牛皮扎甲,就会在李家围屋这简单的土屋工坊中出现。

    尺寸上,李云并没有时间一个个的量。

    直接选用了制式尺寸,实在有个别怪异人物,另行处理。

    另外,上品的定制甲胄,也是李家的战功赏赐之一。

    铁器作坊早已开工,它的迫切远在制甲坊之上。

    攻破阿骨不到五天,李云就同铁驼子研究,在阿骨部牙帐的位置,开辟空间,设下了数个铁匠坊。

    第一批的短剑,就是在这里出来的。

    工艺上,引入了流水线模式。

    铁驼子的工坊,负责打出各类铁片和铁块,简易除去毛刺后,交付制甲坊。

    由于有近二千套突厥人的铠甲为原料,铁器作坊轻易就完成了,李云制定的最初目标。

    铁驼子甚至有空余时间,夹带私货。

    制甲坊中,是上百个女子及淘汰的奴隶。

    她们在接收各类铁片的第一时间。

    精细打磨后,上漆防锈。

    随后,制成李家目前定型的两款铠甲。

    由于安全期已过,突厥人的大军随时可能出现。

    在赵昕和瞎子的催促下,制甲作坊使用了最残酷的三班倒和个人记名的责任制。

    人休息,制甲坊决不休息。如此流水线加肝帝,效率达到这个时代的极致。

    很快,第一批十套甲胄就交付到前线部队。

    当第一批李家制式甲胄出现时,李云打算举行盛大的换甲仪式。

    一则可以鼓舞士气,李家有能力制作甲胄,这是大门阀才有力量。

    二则奖励有功之臣,毕竟能优先换甲,是荣誉的象征。

    然,李云做梦都不会想到,换甲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