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灵真仙 » 第21章:县令苏安

第21章:县令苏安

    接下来几日,李余宁就潜心研读当日那位僧人给自己的佛经,以期尽早将身上的恶气消弭。

    他对于信佛不感兴趣,反倒是佛经中记载的种种定心正念的说法让他感悟颇深。每每依照佛经所述冥想,李余宁便感觉神庭清明、思维活跃,再修行起来都感觉比往常要得心应手一些。

    佛道之说能够流传千年,甚至在某些蛮夷小国成为国教并非没有道理。

    李余宁想到喇嘛邪僧、七宝迎佛之类的事迹,心中为自己划下了一条界限。

    佛学也好,道典也罢,李余宁将来都会接触,但对他而言,关键的还是其中蕴含的修行真意,而非其代表的信仰。

    一旦迷信,那就是失去修行的本心了。

    清晨,李余宁正照例研读经书,忽然有下人前来,引李余宁出门,言说有大人要见他。

    李余宁好奇地跟了一路,最后在一处堂口见到了数位看着身居高位的人。

    其中有三人李余宁认得,一人是当日江湖人喧闹时出场主持公道的仙长,另一人则是主政玉门的县令苏安,最后则是余子平的师尊戚承心。

    李余宁抱拳道:“末学后辈,见过诸位仙长、大人。”

    苏安打量李余宁,点了点头:“小友不必多礼,。”

    “大人且说便是。”

    “听戚前辈说,早先年南诏也曾有邪徒意图七宝迎佛,最后造物散人横击诛邪,阻止了一场浩劫。这一役,本官也有所耳闻。”

    苏安微微颔首:“此番贡品失窃,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是吐蕃等异域之人所为。那血冥蜜蜡乃是邪佛七宝之一,既然大漠之中有人意图培植此物,就定然还有其他人在暗中培养另外六宝。甚至,有此前在南诏的经历,喇嘛邪徒可能不止培育了一套邪佛七宝。”

    “贡品失窃,罪在本官。但若真叫那邪佛降临神州,致使生灵涂炭,才是我等之大罪,恐遭后人唾骂。事有轻重,本官同诸位仙长商议之后,上报节度使大人,决议暂缓贡品追查之事,彻查大漠之中可能潜藏的喇嘛邪徒。”

    李余宁听着,也大致猜到了苏安的想法。

    这么多天也无甚进展,那剑仙遗玉大概率是追讨不回来了。既然如此,与其陪那窃贼玩捉迷藏,不如釜底抽薪,直接将诸多可能潜藏的罪孽都追讨出来。

    若真能阻止一场浩劫,恐怕还算大功一件。

    说到这,苏安才说起了正题:“此番非但是玉门,伊、沙、瓜、肃四州兵力都调动起来,将要清扫大漠。只是西北地广,大漠苍茫,我陇右道虽拥兵巨众,但北抗鞑靼、南挡吐蕃、西拒匈奴,战线漫长,能调动的兵力实在有限。”

    “节度使提议,同诸仙门通力合作,调动诸多江湖人,能立功者,既有官衙奖赏,也能在拜入仙门时行方便。此外,诸多仙门弟子也会出动,剿灭邪僧。”

    “此番唤小友前来,就是想请你知会师门,若能协助我等,也是一大助力。”

    李余宁一怔,随后苦笑道:“晚辈师门凋敝,恐怕力有未逮。不过剿灭马匪、清扫大漠之事,晚辈也能略尽绵薄之力。”

    元定真人乃是神州九大真人之一,在天下威名赫赫。

    对于这个名头,李余宁在大青山的时候还没什么感受,但出门这么久,他对自家师尊早年间的一些事迹也是有所耳闻。

    这位能与峨眉那位剑仙并驾齐驱的大能可不是什么好相与的角色。陇右道节度使知道了,恐怕也巴不得元定真人好生在昆仑潜修,不问世事。

    苏安闻言也没有强求,只道:“小友有心就好。”

    这时,当日那位平息江湖人哗乱的仙长忽然道:“你身上有我成物宗信物,是从何处得来的?”

    李余宁愣了愣,随后取出当日班若愚赠予自己的木牌,道:“前辈所说的,可是此物?晚辈当日偶遇一位师兄,相谈甚欢,那位师兄便将此物交予晚辈,言说日后得闲再叙。”

    那仙长瞧见木牌上的字眼,面色缓和,温和一笑:“前日班师侄入城,言说遇到了一位有趣的少年,原来是你。”

    苏安打量着李余宁,半晌后才道:“小友且安心拔除恶气,此间之事,还请小友暂且保密。”

    李余宁行礼道:“晚辈告辞。”

    待到李余宁离去,苏安忽然道:“覃前辈可知昆仑那位剑仙?”

    成物宗的仙长颔首道:“那位的大名,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况我宗太上长老还与其有旧。”

    苏安道:“那位可有传人?”

    此话一出,一直沉默的戚承心忽然侧目,似乎也在等待答案。

    昆仑的那位剑仙,名头太大。哪怕过去一个甲子都不曾露面,其威名也依旧浓烈。

    成物宗仙长闻言一愣:“你认为他是那位的传人?”

    “这少年看着并非自中土而来,陇右、剑南两道能教出如此少年天才的,恐怕不多。若不是那位的传人,恐怕就是蜀中而来的了。”

    这李清琼的口音,的确像是从渭州之类的地方过来的,距离剑南蜀道不远。

    姓“李”……难不成是那一豪族的子嗣?

    苏安目光深沉,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番插曲过后,又过了两日,清晨,经过酥血灯核验,李余宁身上的七宝恶气彻底消散过后,他终于恢复了自由身。

    也正在这日,他又见到了江奇致。

    “真得多谢小兄弟的消息,那胡氏二人果真有蹊跷。”

    李余宁没有意外,只好奇道:“愿闻其详。”

    江奇致道:“这胡氏二人被人施了邪咒,心智为人操纵,仿佛傀儡。经原智大师验证,确为喇嘛教的邪咒。”

    原智大师便是那位手持酥血灯的僧人,这位是喇嘛教噶当派的大师。

    噶当派为喇嘛教分裂之后势力最大的派系之一,与中土佛门往来密切。一方面,噶当派在吐蕃势力极大,为吐蕃与中原的互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阻挡喇嘛邪僧流入中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李余宁对于胡氏二人被人控制没有意外,只道:“如此看来,城内果真有喇嘛邪僧潜藏……对了,那二人手中的木剑又是从何而来?”

    江奇致愣了愣,沉吟片刻,道:“这胡氏二人原先只是寻常江湖人,那木剑对我等而言不过尔尔,但对凡境之人来说,却也是少见的宝物。嗯,或许可以去查查……”

    “不知那胡氏二人眼下在何处?”

    “解开邪咒之后,这二人神智大亏,眼下还是一副盲目愚痴的模样。怎了?”

    李余宁愣了愣,叹道:“无妨。在下对这二人的木剑颇为好奇,江大人可否容我一观?”

    江奇致思索片刻,点头道:“自无不可。小兄弟且稍等。”

    片刻之后,江奇致便带着一柄木剑而来。

    单看样式,这木剑与李余宁的简直一般无二。李余宁仔细检查了一番,果真发现这木剑上有类似自己那柄的祭炼痕迹。

    事实上,若非这祭炼手段与李余宁的剑一般无二,李余宁也决然无法察觉这一异常。

    这柄木剑,简直就像是对方特意给李余宁准备的线索。

    虽然这剑材料只是凡物,但经过祭炼之后,对凡境众人而言,也已是锋锐至极了。

    “小兄弟可看出什么来?”

    李余宁回忆着自己祭炼木剑时的流程,指尖在剑刃上拂过,元气吞吐间,剑身上有轻微的灵光闪烁。

    “此剑似乎被修行中人祭炼过。”

    江奇致见木剑之上灵光闪烁,眼前一亮:“好!多谢小兄弟指点!”

    凭借这祭练手法,或许就可以探知到幕后之人的一鳞半爪。

    李余宁见他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便将木剑交还回去,道:“江大人有要务在身,在下便不多叨扰了。”

    “待此间事了,小兄弟千万要与我喝一杯!”

    离开仙羽骑办事处,李余宁陷入了沉思。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那枚恶毒的密障丹很显然是奔着夺人性命来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在无知无觉间给他种下七宝恶气的高手,就不可能是对自己有杀意的喇嘛教邪徒。

    李余宁有相当的把握,那给自己种下七宝恶气的,就是自家师尊的一位老友。

    李余宁回忆着江湖上流传着的种种关于元定真人的传说,心中闪过一个又一个名号。

    然而元定真人已然超过一甲子不曾在江湖上行走过了,陇右道虽依然有其传说,但具体到与元定真人有交者,却少有人知。

    李余宁打听到的,也就一位成物宗的太上长老,有“次仙工”之称的元婴散仙“鲁达贤”。

    这位次仙工炼制法宝之能通天彻地,最著名便是其早年间曾炼制一只“摘星手”。

    昔年一位大能横渡天劫、洞开仙门之时,鲁达贤便以摘星手,自仙天之中摘出了一枚星辰,引得神州震动。

    也正因着这番惊天举动,鲁达贤有了“次仙工”的名号,寓意其机关之神巧仅次于仙匠。

    正是因为鲁达贤的存在,当日李余宁在得知班若愚的来历后,才会主动与之结交。

    不过,据班若愚所说,鲁达贤一直在闭关修行、不问世事,已然有许多年不曾离开天山地界了。

    李余宁怀疑那暗中动手的,就是鲁达贤。

    考虑到自家师尊早年那些作为,若宴请的名单中有这位次仙工,那么这位前辈低调一些也是正常。

    兴许就在所有人都不知不觉的时候,这位前辈到玉门来了。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位前辈找出来。

    散仙大能真心想要躲,李余宁自然不可能有半点机会。但对方很显然是要借喇嘛教之手考验自己,或许破局的办法就要落在这吐蕃佛教之中。

    就在李余宁思量自己是否要参与清剿大漠的时候,迈入余府大门,不远处忽然传来刀剑相接之声。

    李余宁循声看去,那方向,似乎正是自己小院?

    不过现在小院内只有念云,莫非是有人发现它妖族身份了?

    李余宁快步而去,走近了,才松了口气。

    这打斗声并非从自家小院传来的,而是一旁余子平的别院。

    仔细一看,自家小院的墙头正有一熟悉的削瘦身影手中拿着雪梨,津津有味地看着隔壁的打斗。

    感知到李余宁的目光,念云扭头看来,嘿嘿一笑,将雪梨囫囵吞下,随后身形一闪,出现在了李余宁跟前:“小师父,可无恙?”

    “一切安好。是余玉英在请教剑术吗?”

    余玉英颇有任侠之风,前些日子里,她常常缠着余子平切磋剑术。李余宁自己修行时,也常听到二人短兵相接的声响。

    念云却摇了摇头:“余子平正与人斗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