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短篇小说集燃羽 » 燃羽悬疑中篇之《讽刺之书》(5)

燃羽悬疑中篇之《讽刺之书》(5)

    正文:各位久违的读者很高兴与你们再次见面万分欣喜!自上次行为已是一个月之后,我已经随着我的朋友们顺利到达了哥伦比亚的塔卡帕水上餐厅,之前我这样说过:“到达这个餐厅就能探索出真相来,我带上了我在洛杉矶的旧友夫尔迪还有包括陈行书在内的一众对这起案件作出贡献的助手们一同前往。只要我们找到些许或者收集足够了的线索,再或者是线索充足但我们依旧无法判断,我都会拜托夫尔迪遣回洛杉矶发表报纸。”如今我便是来履行承诺的(虽然现在已是过了一个月后,这也纯属无奈之举,首先我们团队的积蓄本就不是很多大家都是均摊运费的为了生存还是要做些兼职,我原先是靠写文来供给生活的,如今我到了外地再发这篇文章到外地,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什么知名度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忘记把原稿带了过来,不然还是能发表的在哥伦比亚也能引起一番巨动。),我马上做出决断,先在短时间内也就是这一个月间尽量的收集一些大量的可用于行文的线索并正式行文做出现在你们所看到的这篇文章但是我其实并没收集到过多的实质性的能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是尴尬至极的,主要还是让我的朋友好夫尔迪,把这篇文章带回洛杉矶赚一些稿费,顺便把前面报纸的原稿行文都拿过来,这样我们在哥伦比亚也能发表这篇小说赚取一定的稿费就不用担心“资金不足以支撑案件调查”这件事了(能支撑这件事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是我对我的小说有信心。不过要提及的是,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光彩的事。毕竟我说到底,现在这种决策还是有消费戴维的成分在里面的。)。由于是能支撑案件实际调查的线索又不多,而报刊要求都是5000字左右的内容,至少洛杉矶报刊是如此要求的,最低限度是4500字,我只能想尽办法让这个自然段能够凑上4500至5000字,这是极其可耻的,所以我不会再浪费笔墨,还是着点分析我对案件的调查好了———千万不要怀疑我们旅游了,这一个月我们过得非常艰难,首先我们并没有考虑衣食住行的问题,我们直挺挺的就去了那一间所谓海上餐厅的塔卡帕。那是一间中世纪风格的海上餐厅,说是“海上”也是假的,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我以为至少会像《海贼王》里(《海贼王》即日本著名漫画,作者尾田荣一郎,改编成动画后在全球风糜。)东海的海上餐厅那种规模,其实就是哥伦比亚所属的加勒比海岛屿,即圣安德烈岛东北方一处名为“Johnnycay”的岛礁,岛礁上随风起舞的棕榈树及白色沙滩是这座岛礁的亮点,而塔卡帕就是这座岛礁上的一间餐厅。由于这是个旅游胜地,我们所有人兼职再集资才能登上这座岛屿,就不得不让我的好夫尔迪兄回洛杉矶投稿换取稿费了。虽然我才登上这座岛屿一周,但是要说线索其实还是有的:这个餐厅有一个习俗,就是客人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并写下留言。这座餐厅的常客,也就是戴维的奶奶以及她本人,自然也是有遵照这个习俗的。我看到了三张照片,三张照片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婴幼儿时期的戴维,五六岁左右的戴维,还有十岁左右的戴维。照片框中的人数也是不同的,可以看出戴维曾经也是有幸福的家庭的一个孩子,可惜这个孩子有先天的智商问题,又遇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怎让人看后不痛心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三张不同照片的内容和能带来些什么线索吧,这是重点!且先不要沉浸在悲伤之中,我一直这样沉浸于悲伤和对戴维的悲惨身世的感叹,其实是对案件的推演并没有也不能带来丁点儿的好处。第一张照片,如先前般谈到,我能看到一个黑发老妇人手中抱着小小的女婴儿,想必这就是幼儿时期的戴维!他的父母以及其端庄的姿态站在老妇人的身旁,一家人洋溢着笑容……老妇人穿着朴素的单衣,脸上是慈祥的笑容;男人也就是戴维父亲穿着一束西装,浮于脸上的是稳重的笑容,他的派头让他的笑容没有露出牙齿;女人也就是戴维的母亲则穿着一袭长裙,笑的时候虽然露出了牙齿,但是依旧端庄;而戴维,却只是无法言表的孩童表情,天然又纯真。照片是黑白颜色的,很有怀旧的味道,又符合了这间餐厅的主题“中世纪风格”、“海上”,呈现效果也就自然很有年代感,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留言也是其乐融融:“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第二张照片,呈现的是五六岁左右的戴维,她站在照片的画面的中间,左手牵着父亲,右手牵着奶奶,而她的母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奶奶依旧笑的慈祥,不过头发已经变得花白了,依旧穿的是那件单衣;戴维笑的很开心,完全没有体会到大家心情的复杂多味,不同于第一张照片中戴维露出的是呆呆的、无法形容的婴儿表情;而父亲呢,则是一脸严肃的表情依旧穿着西装,可是早已经没有之前的精气神了,西装也老败了不少;留言是“来自洛杉矶的一家人。”。第三张照片则就更显凄凉了,不仅是母亲不见了,连父亲也跟着不见了,就只剩下了戴维和戴维她的奶奶,慈祥的奶奶。奶奶满脸宠溺,慈祥的笑,却显得空洞凄凉,身上依旧是那件单衣,也渐渐显出老败了,领子也被洗的宽大了;戴维董事的牵着奶奶的手,脸上拼了命地挤出了一个不算耐看的笑容,多是可怜的孩子呀!重点的线索还是在这第三张的照片,戴维的小衣服上,有三粒纽扣,会不会和之前她日记提到的“纽扣”有关呢?这点我并不能断言,我们先看看最后一张日记上代为小衣服上的一些细节,由于是黑白照,我并不能体会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我去问了老板这一家子人的事情,可是老板早已换人了,他说他是新来的老板,过去的老板是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这个早有预料,毕竟眼前的是一名年轻的小老板,这也对应了之前我调查案件前询问律师的那样:有些案子哪怕没有追诉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调查难度也在逐步增大。我初步推测这件三粒扣子的小衣服裙子也许是某个学校的校服照片呈现的都是黑灰的颜色,只有扣子是白色的。三粒扣子的布局也很是奇怪,两粒在下,一粒在上,中间隔了一个扣子的距离。很有可能是中间缺了一粒纽扣,我是如此推断的,也算是有些依据。如果这件衣服的样式就是这样的话,那调查起来也会方便不少,毕竟有这样奇怪纽扣布局的衣服应该是很少的。戴维的日记有一张,说的是:“一粒纽扣”加了“一个问号”,我一句此有理由怀疑戴维的病症可能还会让她失去部分记忆,或者真如他日记所言的那一般:有一个人格跟她抢据记忆。这些便是到我们就能看到的一些线索,你要问最后一张照片的留言?很遗憾的是,最后一张照片并没有留言。只画了一朵戴维独有的艺术风格的黑色笔迹的小花。因为这就是一朵很简单的小花:一个圆形,几片花瓣,一条线,两片叶子……我不认为这种简单的东西能成为什么线索,哪怕名侦探福尔摩斯来了,我想据此简单的涂鸦,也查不出什么的。对了,各位亲爱的读者,这种案子就不要去劳烦别人了,侦探社那类机构是没有空闲时间去调查的,也不屑于调查这些案子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力量。不要求助于他们,给他们写信,自那次写完威胁信的附录后,我就再也没收到过威胁和恐吓的信件了,这算得一件喜事;悲哀的是我收到了更具权威的警告信,说我在误导群众,我只能说真理自在人心,举报我的绝对就是侦探社的那批人员,给了钱、收了款还要在背后捅主人一刀,你们就不用再为此花钱请他们工作了,这种人我真是从没有见过……讲真,也没什么别的内容了,要凑到4500字的计划根本不现实,只能派我的好兄弟跟编辑讲情,允许这一次例外好了,毕竟本质目的是为了破案,并不是为了赚钱,何况如今我又更没有其他线索,又急需一些启动资金,除非他肯赞助于我这篇文章就可以先缓一缓,如不出意外的话,在洛杉矶这篇文章的第一位观众便是我亲爱的编辑先生,故而这里填补这么一小段。我亲爱的编辑以及各位尊敬的读者,还有洛杉矶以及各地的市民朋友,3000余几字是极限,此致参上,还望见谅!

    附录:这是一封小留言,我是大卫先生的旧友夫尔迪,这次受他委托来发表上面的那篇正文部分要刊登在报刊的内容。另外关于大卫先生补不上的一千五百字,由我来补,他说不上的话由我来说,让你们看一下真实的,令人尊敬的,又让人瞠目结舌的大卫先生的生活。

    关于我的朋友大卫的事情,我想也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讲讲了:讲真的,我没有他那种文采和文笔,但是我是一个乐于看书的人;我知道他写的这类东西绝称不上是小说,没有一个小说该有的元素及其脉络,最多就算是报告文学,而更类似于肥皂剧的跟进形式作为载体的小文章。我确确实实的说,这绝对是文学界的毒瘤;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他并没有他文章中说到的自己那般伟大!想必各位报刊的粉丝、报纸的读者,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调查案子的人们,想必都发现了大卫先生的不正常,他一次又一次消费各位读者的热情,把已有的线索无限拆分,以“疲劳”、“精力有限”一类的词语来当挡箭牌,还给自己贴上了不是为了“赚足卖”点的标签,真实的情况却是———他确是一个在乎名利的人!我这次去哥伦比亚海上餐厅更是一个幌子,虽说是为了办案不假,可更多的是为了他个人的享乐。许多人都被他蒙在鼓里,但我不会,虽然我们是十来年的朋友,但是我依旧看不惯他这样子作威作福,他对戴维的消耗,和之前善良的本性早已冲突,他已经变得堕落,他已经不再是他了……

    其实他说过挺多谎话的,比如说他和他的妻子离婚是为了妻子的安全。其实并非如此,事实是他们夫妻闹了很多次矛盾,我从中也一直在调剂他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并没有用处,最后他们还是离了婚,想到他会把这一件事情也引用在他的文章之中,这确实是过分的一件事情,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消耗呢?但是我们应该感谢的是,他大部分内容还是正常、有序的写下来,至少他提供的许多对案件的线索都是真实有效的。而陈行书那类的青年人也是受到他言语的欺骗,认为他是一个正直无比的人,才跟随他一起探案。他还利用了陈行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大谈自己的英雄主义,实际上他才没有那种勇气呢,他清楚的知道哪些人会伤害他,哪些人只是吓吓他,所以他能准确的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就如同那次粉红色摩托车的事情。我给你们解释一下真相吧,他一直不好意思说出来,而事实是———那辆粉红色的摩托车并不是他的车,他是翘了一辆车来开,他文章的表述让我觉得他精神很是不正常,研究精神科的人难道都这样吗?我看不吧!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确实对心理学的研究有近乎于痴迷的程度,东方有一句古话叫“不疯魔,不成活”,意思大概是说:不接近于疯狂的状态就难以存活。我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吧,但是这也着实令我担忧,可如今我并不可怜他,很多时候我倒是害怕他的思想的极端化,我现在倒觉得他是个善变的人了,刚开始他对于案件的调查,对于戴维的真相的追求,是绝对正义的!刚开始利用报刊来调查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如今呢,他开始追逐名利了……果然呐果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哪怕一个至善的人,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洗礼,也可能会变得浑浊,变得模糊,变得让人不再记得,让人陌生……

    我会把他的文章及我想说的话一同发表,并把他应得的钱和他要的文稿寄信发给他,当然我也会把我想对他说的话以及这些事情关于这些小小的琐碎事情的真相,我也一并告诉他,这是我的态度!我不会再回到那间海上餐厅跟他们享乐了,而我会选择留在洛杉矶,故事的后续也大都与我无关了,我敢打赌至少5年内,家伙是没有公布案情真相的打算的,他要慢慢消费这个故事而他现在也没有真正有效能断绝出案件真相的证据,不仅没有写作上的才能,更没有侦探上的才华,大家可以别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