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兴汉季 » 第三十一章 白马正朔(下)

第三十一章 白马正朔(下)

    荀子曰: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佳人倩影,雪掩龌龊,这一夜,皇帝夜宿暖阁。

    是日,大雪初停,皇帝在唐姬的侍奉下起了个大早,早早的用了早膳,二人正好无事,一同去太后寝宫请了安,随即准备出宫。

    郭胜拿了一卷简牍来,交到了皇帝手中,郭胜身后还跟着两个小黄门。

    将唐姬送入马车,皇帝才接过简牍,不解的询问道:“这是何物?”

    郭胜道:“这是永平年佛法传入我中国时,孝明皇帝令黄门记载的佛陀名称,以及生平等等......后来贵人薨了也兴于此事,因此也录了佛名在白马寺,奴婢想来,应该能对国家有所助益。”

    郭胜不会在别人有雅兴的时候去在人耳边多言语什么,但防备不住他无微不至的妥帖,怪不到能把灵帝也服侍的妥妥当当的,皇帝也对郭胜越来越满意,他知道这句话肯定跟别人学了很久才能学会,因为这句话里的很多东西郭胜并不知道,他没读过书。

    皇帝翻看了一下,其他的名字都不太熟悉,接着翻看,倒是找到了一个叫善的名字,但与贵人说不上什么关系,也就是个郡国的公主早亡,被她老爹捐钱给明帝,这才被录了名册,进白马寺受供奉。

    这当然跟所谓的高祖时期的西峪国妙庄王没有丝毫关系,西峪国也有,在凉并一带,算是找到了这位妙善公主的出处。

    依稀记得后世似乎有过这个名字的影视剧,好看不好看的皇帝是记不住了,但剧情无所谓,反正只要是所谓的观世音菩萨的历劫身就行了,她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她说了不算,要皇帝说了才算。

    好在皇帝前世看过的佛道典籍不少,别说忽悠两个僧侣了,就是把太平道的中黄太乙归进三洞四辅也只是一句话,加几个人当编撰的事情,你把读书人当免费劳力使唤,他还得屁颠颠向你谢恩。

    皇帝收起简牍,“有心了。”

    郭胜连道不敢,但心里无疑是欣喜的,到今天为止,他的生命才算是有了保障。

    “国家今日出宫,奴婢怕奉车郎羽林那些粗人侍奉不妥,因此为国家找了两个小黄门,贴身侍奉。”

    皇帝皱了眉头,让观察皇帝神色的郭胜不禁一惊,但是皇帝也并不曾拒绝。

    二人坐马车,身后五六十人跟随着安车,一看就非同凡响。

    一路行去,皇帝粗略看了一下,在朝廷的维稳下,民生并没有多少乱象,自中平年来,关于黄巾冲击的余波也在缓缓退去,人们都敢走上街道了,

    街道上甚至没看见什么流民,也不知道是有人告知了京兆尹,京兆尹提前让人清理了街道的流民还是如何,既出雍门,也就告别了如今尚可见繁华的金市,虽然不见流民,但也能见到一丝荒凉,当年黄巾差点打到八关来,加之十常侍的乱政,百姓逃跑也是常事。

    当年,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至今百余年里,翻译的经文足足一百九十多卷,虽然还是皇家寺院,但如今素来是达官贵人们求心安,养良心的好去处。

    而现在,距离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的出现,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皇帝拍着膝盖,轻声吟诵着另外一个名人的诗句: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唐姬眨着眼睛,看着皇帝,不明白他为什么生出这种感叹,在她看来,雒阳情景,已经算是极为繁华了。

    皇帝放下帷帘,拿起简牍翻阅起来。

    说起来,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经还要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当年明帝听说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前往天竺,但是在大月氏国碰到了正在传道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感觉这玩意儿确实不错,于是就将高僧和佛经一起打包带回了雒阳。

    开辟中华释源的起源。

    到曹魏甘露年的时候,安息,印度及周边各国,白马寺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佛统祖地,各国僧人,纷纷来白马寺请求译经。

    至于第二个所谓取经的故事?抛开神话因素,你会发现比神话更神话的是,玄奘的一生。

    玄奘拳打高昌素叶,脚踢梵衍那国,犍双罗国,带大乘佛法去,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辩经给人辩麻了,中间还顺带刷了一遍中东大部分地区及天竺全境,五印18个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参加,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唐姬看见皇帝出神,轻声呼唤道:“陛下,陛下?”

    皇帝终于回过神,看着唐姬疑惑的眼神,摇摇头,将逐渐发散的思维扔了出去,挑起帷帘看了一眼,车驾已经停下,都着私服的奉车郎以及骑马的羽林骑士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时日太平起来,来此上香的贵人不知道有多少,众僧众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再尊贵还能比当朝太尉刘公家眷更尊贵?

    周边人议论的话也无非是哪家公侯的公子这类的八卦。

    不理会外面窃窃私语的议论,皇帝对唐姬说道:“走吧,去看看这佛。”

    见皇帝下了马车,羽林骑士也纷纷下马跟随,一个个好儿郎腰间挎刀,人高马大的,连为首的公子腰间也配了剑,家世显贵也可想而知,于是议论的声音更悄小。

    皇帝拉着唐姬,在骑士开道下走进寺庙。

    前后三进,左右的客居,僧居各数十间,至于一应菩萨佛陀的殿,还没出现呢。

    与后世略有不同,此时,大殿中坐落为首的自然是中央婆娑世界之主,以及左边的过去佛,至于右边则是空着的,因为现在那个被称为未来教主的弥勒佛还没生出来......

    唐姬仰望佛像,好奇的盯着白佛,“这就是佛?”

    皇帝笑了笑,“当然,这是佛陀释迦牟尼,左边的是佛陀的前身,也是天竺佛法的前身,我暂称为过去佛。”

    “看起来确实很庄严,而且依妾看来,这位佛陀竟然有慈悲哀伤之意。”

    皇帝点头,心里却忍不住吐槽,那是石匠手段高明,要不是将白佛的脑袋特地雕成垂首观众生的模样,还在眼睛处做了精细的雕琢,要是全是佛身那样跟马赛克差不多的画质,鬼才能看见他有没有慈悲哀伤的意思。

    现在的佛像没有后世的金装裹身,香火盈天,汉白玉佛确实只有脑袋做了精雕细琢,其他的也就削减了一番佛像的体积,根据印度番僧的打扮模样,才有了这尊佛陀模样。

    传道的苦行僧里要是能看见肥胖的人那才是见鬼了。

    “贵人要上香吗?”

    还未曾剃发的僧人来到皇帝面前行了一个佛礼,捧着一些香,虔诚的发问。

    皇帝也回了一个佛礼,提前做过功课的皇帝开口道:“敢问这位大和尚,上香几钱?”

    僧人闻言脸色不自觉露出喜色,连道不敢。

    能精通佛礼,还知道和尚称呼的人,已经不是一般凡人了。

    和尚在梵文里即师的意思,在如今可是实打实的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人士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之为和尚的,皇帝这样称呼,无疑是抬了他的面子的。

    僧人如实说道:“六十钱礼佛,六十钱敬法。”

    皇帝让人递上了一缗汉五铢铜钱,和尚却敢没收,而是向皇帝告罪一声,走向庙里的老僧,僧人这时候也看出来了,面前的人本就不是来上香的。

    那老者就是这座寺庙的住持。

    当然,与后世理解的住持意思不太一样,东汉的寺庙,要给官府上税,由鸿胪寺签收税款,寺庙的管理也是由鸿胪寺管理,住持仅仅只有常住,护持佛法的意思,没事打打坐,翻译翻译经文,祈福就行了。

    “贵人远道而来,请恕老僧失礼。”

    老和尚披头散发的从殿左侧走出来,明显有些心不在焉。

    真正的佛法大德无不致力于翻译当年从天竺迎回来的梵文经典,但从金刚经开始,佛法的瓶颈一直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

    皇帝看了眼经文被翻译的名字,念道:“法句经。”

    老和尚于是恭敬的递上经文,皇帝看了他一眼,“你知道我的身份?”

    老和尚俯身欲拜,皇帝制止了他:“知道就知道,不要大张旗鼓。”

    随即看起了这部汉传佛教经典之一,即便是现在,也只有一半的译文,而且极为晦涩,远不如后世出土的译文版本。

    “开篇就错了,百余年前所用译文,如何译经,诸经品者,意为诸经文部。

    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后,佛徒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在

    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老僧修行也算是到了头,怎么听不出其中的典故,大义?

    于是喟然长叹一声,俯身大拜,赞曰:“今闻上师说法,吾师在世不能及,法句为老僧毕生所译,今得见佛法,夕死可矣!”

    皇帝接着道:“还差一经序,不如由我为大和尚代笔,如何?”

    老和尚大喜过望,请皇帝提笔。

    皇帝却看向唐姬,道:“吾闻婆娑世界有三圣,释迦牟尼,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二圣已归婆娑世界为主,唯独观世音菩萨在凡历劫。”

    老和尚默然垂首,看似惋惜,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因为音译的问题,这俩菩萨甚至还没传进来,否则白马寺也当供奉着西方三圣了。

    即便政治觉悟再不高,也看出皇帝的意图了,正如高皇帝一言敕封天帝的故事,皇帝封神也不是稀罕事,明帝因为做了个梦梦见神人,才有了佛教东传的故事,如今想要封一个观世音菩萨,也只是一句话,而他需要做的,就是上报鸿胪寺,然后为观世音菩萨做好背书工作。

    皇帝看了眼唐姬,道:“盖闻观世音者,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弥陀佛左胁侍,‘观自在’‘观世自在’,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在西姓妙,在汉姓唐,历劫百世,证大觉......”

    皇帝悠悠看着老和尚慌忙记录文字语句,接着道:“经偈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随后才是那一篇著名的心经。

    老和尚慌忙记录着高深的佛经,心里对于皇帝佛子的身份有了些猜测,于是愈发诚惶诚恐,唯恐怠慢君王。

    唐姬在侧抹了抹睫毛上挂着的小珍珠,看着谈吐如佛陀一般的皇帝,心中的情绪激荡起伏,难以平复,在西为妙,在汉为唐,不是说她又是说谁?

    如此情郎,怎敢辜负?

    皇帝没注意唐姬,待老和尚记录完毕,皇帝又拿起来翻看了几遍,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转头对唐姬笑道:“观自在菩萨,可受万世香火,飨食不绝矣。”

    老和尚权做没看见皇帝的行为,郑而重之将心经收好,对皇帝行礼。“上师佛法,近乎道矣,请为白马寺诸僧说法。”

    皇帝摆摆手,指了指右边空着的地方,道:“三世佛中有过去,现在,独缺未来,法脉不张,不可说法。”

    老和尚闻言无奈的叹气,脸色比掉了钱还要难看。

    对于皇帝的话也并未有过多的想法,毕竟就算是大汉前些代皇帝,对佛也是恭敬有加,不敢亵渎的,更不说要占一尊佛陀的位置了。

    他理解没理解的也不重要了,皇帝知道,心经一出,佛法的另一个时代就要到来了,心经不仅把般若智慧说得清清楚楚,还把修行次第也讲得明明白白,讲了如何修行,为方方面面不同根器的人,甚至还为不同根器的人提供了不同的修行建议。

    佛无分别心的时代降临,这是比汉化更恐怖的东西,不管你的种族,肤色,国家,只要是个灵长类,甚至连不是灵长类都可以成佛。

    汉化需要三代,四代,建立一个陆上佛国只需要在他苦难的时候给予一点微不足道的关爱,好处,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

    而做到这样的时代,只需要十年,甚至这还是如今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