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兴汉季 » 第七十八章 无迹遁逃

第七十八章 无迹遁逃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孙子兵法·计篇》

    行宽听闻消息也是面色一变,从未经历过如此动静的他不禁慌了神。

    “怎会来的如此之快?”

    此时也由不得行宽多想,被甲士拉着上了城墙。

    太守蔡阳已经在此督战。

    见到行宽,蔡阳松了口气,“未去便好,贼将兵临城下,事急从权,老夫素不知兵事,只得选能战者暂领都尉,守卫郡县,望尊使勿怪。”

    行宽并不意外,这是地方郡县常见的操作,如东莱这种大郡,甚至可以常设一营屯兵。

    那都尉也对行宽行礼。

    行宽点点头,“此事自应由太守威权操示,宽并无异议。”

    随即看向城外,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群流贼,竖着一杆大纛,纛上只写一个管字,想来正是那位管亥了。

    只是黑压压一片人群,并看不见为首的贼将,行宽也没了主意,看向蔡阳。

    蔡阳没做反应,那都尉指着那杆竖着的大纛说道:“此贼距箭矢三百步,箭矢难以击贼,某已在四门内外布置兵马,以防贼军攻城。”

    行宽于是闭嘴。

    兵器一件件发放下去,刀剑,弓箭,甲胄一一分发完毕。

    接着就是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时间。

    等待敌人来谈判。

    管亥盘踞青州以来,鲜少主动劫掠城池,大都只是洗劫村镇,今日围城无非是听闻了朝廷的动静,想抢些粮草好跑路。

    蔡阳对此早有准备,不怕管亥大张口,就怕管亥不愿意谈。

    增加无必要的伤亡,对蔡阳而言可不算什么好消息。

    而另外一边,张俭管亥二人五百余人并不随大纛攻城,而是分成小股,劫掠东莱郡县下的各个村里。

    以东莱的地位,招募三四千人马不难,而且自家没有任何攻城器械,攻城更是无稽之谈。

    但是管亥的目的从来不是东莱郡治的黄县,除了黄县,还有牟平,东牟等地是都尉暂时辐射不到的地方,管亥从一开始就奔着这些地方去的。

    管亥此时对张俭也不禁生出敬佩之心,“有赖元节之计,方能脱身姑余山中。”

    张俭苦笑一声,道:“此时能否脱身还尤未可知,那蔡阳手段不俗,想来瞒不住他几日。”

    管亥大手一挥,冷笑道:“管他蔡阳蔡阴的,某家刀下,不留活口!”

    张俭表面称是,暗地里难免不屑,若是真个如此厉害,当时怎么被皇甫嵩的小股骑兵撵着跑到姑余山?

    但腹诽归腹诽,张俭对管亥的个人勇武还是敬佩有加的,自他生平所观,的确少有人能有这样的膂力,也不怪管亥敢放这样的大话。

    星夜兼程,未至黎明便靠近了东牟治下的一处村庄,炊烟缓缓升起少许,鸡犬早起,老者已经换好了褐色粗布的衣裳,要趁着天时不热,尽早的下地去了,看着倒是欣欣向荣,

    管亥狞笑一声,大刀一挥,对跟随而来的儿郎吩咐道:“不留活口!”

    跟着管亥奔袭的都是黄巾老卒,乃是管亥心腹,因此管亥敢如此肆无忌惮的下令。

    张俭面色虽有不忍,但还是硬生生别过头去,不看接下来的一片地狱景色!

    伴随第一声惨叫声响起,张俭的心头一跳,随后就是此起彼伏不曾断绝的惨叫。

    不知过去多久,随着第一名小卒拖着一口袋粮食回来,张俭转过脑袋看着那名请功的小卒,脸上已经沾满了鲜血,衣衫不整,刀口都卷刃了,如傩戏里走出来的恶鬼一般。

    张俭收敛起多余的情绪,看向管亥,皱眉道:“此时不应贻误良机,应当趁时奔走,使黄县兵马疲于应对才是。”

    管亥却制止了张俭,道:“二三子随某奔逃数月,让他们肆意一番才是,否则该要闹营啸了。”

    士兵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精神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营啸”。无论将领如何“偏科”,有一个技能是所有将领都具备的,那就是有效安抚士兵情绪、排遣战场压力。

    张俭显然知道这个道理,而这个时候,这群拥护管亥的士卒是万万不能出事的,于是也不再劝说,看着士卒身影攒动,做着苟且之事的,杀人取乐的,甚至纵马拖行老农的。

    待小半个时辰后,管亥拿着脖颈处挂着的骨哨一吹,众多士卒于是快速收回,在管亥面前聚集。

    管亥接着下令道:“放火烧了,无论老幼,只带粮米钱财。”

    众人轰然领命,发泄完毕的众人,执行力比先前强了何止一成?

    不多时候,整个村落已经大火蔓延,浓烟四起,管亥等人随即寻往下一处村落去了。

    -----------------

    观阳外五十余里,此处已经隐隐可见那横亘于三地交界的大山,徐荣等兵马在此整顿了一番,调动了粮草,这才接着启程前往黄县。

    徐荣突然询问:“你曾对我言及黄巾习性,他们不会久居一地?”

    杨奉恭敬的行了礼,说道:“正是,黄巾不事生产,更无城池为据,难以久居,且麾下心腹皆悍勇之士,惯于厮杀,不会安心在山上为寇。”

    徐荣若有所思。

    二人叫停兵马,杨奉拿出舆图。

    徐荣量了量山长,有了大概,询问道:“依你而言,此山绵延横亘三地之交,进退有据,为何管亥要不惜人力去攻城?”

    杨奉愣了愣,语气有些低迷,“黄巾心腹多则千人,少则百人,其余人等大多为流民,不能算作人。”

    徐荣了解了,看了看远处清晰可见的大山,笑道:“看来这几日这座姑余山未曾降雨,去往黄县的斥候可曾归来?”

    “五日前就遣出去了,此地距离黄县有些路程,约摸着也快了。”

    徐荣叫杨奉来到身前,道:“黄巾在此盘踞数月,你以为是为何?”

    杨奉摸了摸脑袋,憨笑道:“俺不过一校尉,哪里知道这些?”

    徐荣也不恼怒,道:“你知道,管亥此人虽然无谋,但至少识得大体,每每流窜入寇,多以劫粮为主,且内郡有武库郡兵,他一介流贼,无有攻城器械,不曾占据武库,如何敢入寇城池,若他工攻城为假。”

    徐荣顿了顿,看向杨奉,道:“那他是否其意不在黄县,而在其余诸县的粮草?”

    杨奉悚然!

    难以想象,面前的少年将领竟然会有这样的洞察力。

    杨奉于是点头,赞同道:“或有可能。”

    徐荣闻言,也就不提驻扎的事,看向大山,对杨奉道:“你带三百轻骑,守住姑余往东牟一带,我料定此贼缺粮,不会往昌阳去,若有贼寇返山,杀之不论!”

    杨奉闻言连忙追问道:“将军何去?”

    “既然主力在黄县,那就往黄县去,否则倒显得本将军怕了贼人,迟迟不敢应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