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的父皇是道长 » 第三章 景王妃

第三章 景王妃

    翌日清晨,连绵的夜雨停了,但天还是阴沉沉的,呼啸的寒风一阵阵地刮着。

    此刻,不再是夜晚的寡静,忙碌而带着生活气息的声音充斥了景王府邸上下。

    后院的走廊里,两个少女轻轻地走着,虽然两人靠得近,但还是能明显看出两人一前一后保持着主仆的关系。

    靠前一些的女子一身素色,看上去和景王年纪相仿,体态窈窕,皮肤白皙,嘴唇浅红,双瞳剪水,因为已经不再是未出阁的女孩,所以她头发盘起,绾成髻,扁圆形的像桃心一样的髻上嵌着一个蝴蝶样式的发饰,很是漂亮。

    即便如此端庄,还是掩盖不住她青涩的少女模样,由于天寒,她鼻子和脸蛋冻得微红,一阵风吹过,垂发轻轻飘起,她下意识地捋了一下。

    这少女便是景王府的女主人,前几日刚入门的王妃——王蕊。

    “小姐,你慢点!下了一夜雨,地上湿滑!”一旁的侍女小心提醒着,“这都三月了,还这么阴冷!”

    “翠儿,你是不懂,这清明前后还冻死鬼呢!”王蕊打趣道。

    “你最怕冷,还是赶紧暖和起来吧!”

    “说得你不怕一样!”

    两人说笑着进了王府的膳厅。

    膳厅里烧着的取暖炭火明显不足,效果甚微,加上这潮湿的天,里面和外面根本也没多大区别,刚进门的王蕊伸起双手,朝着拱起的手心轻轻哈了一口气。

    “王妃!”

    “王妃!”

    屋内的两名下人很是拘谨地向着女主人点头行礼。

    王蕊会心一笑,很是客气地道,“大家早!”

    “王妃早!”

    厅内正中间的红木圆桌上,摆着几样茶食点心。

    王蕊坐下后,一下人便端上了一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王爷还没来吧,我等等他一起!”

    “回王妃!王爷早早就用过了!”

    听了这话,王蕊有些失落,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小声道,“今日好像是王爷的老师要来讲课!定是早早用了早食办事去了!”

    两名下人很是拘谨地站着,见王妃久久没有动静,一人拉了拉另一人的衣袖口,示意他上去。

    那人略带不情愿地上前,“王妃,是不是粥太烫了?要不要先进一碗牛乳?”

    “不用了!”王蕊摇了摇头,端起了粥碗。

    那人又毕恭毕敬地退后了几步。

    一帮的下人出奇的小心翼翼,甚至呼吸都放慢了不少,似乎很害怕这个女主人。

    要说这个王妃的来头,就要说说二王的大婚。

    裕王和景王的王妃是礼部筛选一千两百名良家女后,再由宫里逐一检查考核,一层层晋级,最后由嘉靖点头后才敲定的。

    裕王娶锦衣卫百户李铭女李氏。

    而景王娶京师民女王蕊,虽然她是民间女子,可也有着非一般的背景,王蕊父亲王相是京师有名的商人,家财万贯。除了有钱,他还与锦衣卫指挥使、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陆炳有深交。

    陆炳是嘉靖最信任的人之一,皇帝从湖北安陆潜邸到京城继承大统的时候一起带来的,两人还是吃一个人的奶长大的,那关系自然不用多说了。

    所以两个王妃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点锦衣卫的背景。

    锦衣卫,一个听起来就很冷酷的名字。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鉴于此,两个下人自然做事、说话谨慎很多。

    但朱载圳和王蕊的婚姻是嘉靖包办,对朱载圳而言,没有经过相知、相恋进而走入婚姻殿堂,而是直接送来一个老婆,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他内心多少有点不习惯。

    “你们去忙吧!不用在这边伺候!”王蕊看着两个伙计道。

    两人低着头又互相看了一眼,随后道,“是!王妃,有事情再喊我们!”

    下人刚走,翠儿就不满道,“王爷就是欺负小姐呢!”

    “翠儿...”

    “小姐,这事要和老爷还有夫人说!”

    王蕊带着着急的口气道,“千万不能,一来免得爹和娘担心!还有啊,我们一起到了景王府,就要弄清楚自己身份,不要给王爷惹事!王爷好,我们才好,王爷不好,我们都不好,懂了吗?”

    翠儿嘟着小嘴,满是心疼地看着自家小姐。

    “懂了没有啊?”

    “知道了,小姐!”

    王蕊喝了一口粥,不紧不慢道,“早就听闻过王爷的脾性,有些事情慢慢来!”

    ...

    景王府书房。

    朱载圳把玩着案桌上的毛笔,等待着自己的老师来讲学。

    道士老爹虽然不立太子,在二王冠礼、婚礼的规格上也平起平坐。

    但是,对于王府的讲官上面,还是有一些差别。

    裕王府讲官,为翰林院编修高拱,翰林院检讨陈以勤,且伴读、侍书也是翰林。

    而自己这边,没有翰林院编修,讲读官孙世芳、林濂都为翰林院检讨。老爹这么安排,不是一个好的征兆,毕竟人家那里规格要高多了,都是以太子的规格来安排的。

    今日来府里讲学授课的是孙世芳。

    因为继承了原先躯壳的全部记忆,朱载圳对今天要来的这个老师还是有所了解的。

    孙世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现为翰林院检讨,由嘉靖授意入景王府讲读,此人学识不错,也想着官再做大些,但是明明不甘弱,行动上却不思进取。

    不过造成他这样的原因,也不能怪他,现在的朝廷如此,半躺平已经很好了。

    两位王爷的学业安排上,分为春秋两个时间段,这段时间孙世芳在为景王朱载圳讲《四书》,可站在几百年后的高度,此时的朱载圳已经对这些诗啊经啊没有任何兴趣了。

    现在要做的,是拉拢几个心腹。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放在这十六世纪的大明,也是通用的!想办事,想成事,你得有人!有自己的人!

    王府中人都是一些府里的内官,而能在朝廷之中行走的,只有自己的老师了。

    通过他们来摸清朝廷里的事情,再通过他们去为自己办事,这是唯一的路子。所以孙世芳这个人必须要拉拢过来。

    这时,门外传来了讲话声,和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些打断了朱载圳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