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 第三十七章:招降钟毓,司马昭之计

第三十七章:招降钟毓,司马昭之计

    诸葛启皱眉,反问:“何意?”

    “家父乃是魏臣…”

    钟毓也是实在没有选择,看这架势,全端、施绩一人拿一剑,文鸯又是目露出凶光,都不好惹。

    钟毓刚刚就已经想明白了,不降就是死。

    而诸葛启搬出钟繇,怒斥司马家族的一番话算是给钟毓一个台阶下。

    钟毓此时降,还可以套上一个被司马昭蛊惑,想起父亲幡然醒悟,奋起反抗司马昭的好魏臣。

    钟毓在想到这时,其实还有些犹豫,因为他的家眷还在洛阳。

    思虑再三,还是决定降了,钟毓觉得,司马昭不会把事做绝,毕竟颍川钟氏在北方还算有些声望。

    和不少世家都有交情,司马昭不可能不考虑后果。

    “司马昭囚禁陛下,我自当讨伐,家眷虽在洛,但我心坚决。”

    这番话也算是表明了钟毓的决心,降了。

    “哈哈,我就知道稚叔你是忠孝之人。”

    钟毓勉强扯了扯嘴角,露出了一个很难看的笑容。

    诸葛启才不管钟毓妻儿会不会死,也不关心钟毓笑容好不好看,目的达到了就行。

    “既然如此,那我还需稚叔去办一件事。”

    钟毓就知道不会那么简单。

    当天下午。

    诸葛启就派人带着钟毓五十份亲笔写的劝降书送去了敌军营中。

    还是那个老营寨,王昶和王基没地方去,只能回到老营寨,另外修筑营寨太不划算。

    送信的那五十人并没有亲身涉险,而是离老远射箭把书信射了进去。

    等到王昶和王基得知这个消息时,钟毓投降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军营。

    正和诸葛启预想的一样,魏军将士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各个都萎靡不振。

    军中还有不少是跟着钟毓从淮南前线过来的。

    这些人都是带甲的精锐,之前是被王基带走了。

    他们是钟毓部下,现在钟毓降敌了,他们这一支的士气必然低落。

    而这个士气低落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其他人。

    王昶和王基只能尽全力去鼓舞士气。

    相比较于王昶、王基这边的无奈,湖阳城中的诸葛启等人就很舒适了。

    吃得饱,睡得好。

    ···

    现在,最为难受的并不是二王,而是在淮水南岸的司马昭。

    司马昭久攻不下不说,现在更是连丘头大营也不敢回去了。

    两天前,贾充派人来信,说曹髦伤的很重。

    司马昭当时就蒙了。

    而就在昨晚,贾充再次派人来,说曹髦不治身亡,死了。

    这会儿,司马昭愁的头都大了。

    司马昭做事很果断,昨晚在得到消息后,就立马回信贾充,原话是:‘封锁消息,知情的魏军,只要不是亲信,皆杀之。望君照做,事后,我有重赏。’

    而贾充也确实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去做了,杀了好多人。

    两万都只还是笼统计算的,实际人数更多。

    以杀阻断消息确实有用,但司马昭也少了很多兵力。

    而因为这件事死的魏军,则是更多更多。

    因为曹髦一事发突然,司马昭也无心再去攻打文钦等人,索性就带着大军往后撤了些距离。

    文钦等人并不知道曹髦死了,他们也不敢贸然进攻,双方再度僵持住了。

    此时的局势,对司马昭很不利。

    兵力上有优势,但皇帝曹髦没了。

    光是这一件事,就能让司马昭头疼的无法应对了。

    …

    淮水北岸,文钦等人营中。

    几个将领聚集在一起讨论司马昭为何不发起进攻了。

    他们肯定不敢贸然进攻,他们几个一致认为是司马昭内部出问题了,商量后决定,派人去司马昭的丘头营寨刺探情报。

    ……

    就这样东西两线互相对峙,僵持不下。

    五天过去了。

    文钦等人派去丘头营寨刺探敌情的人回来了。

    虽然司马昭封锁了消息,但斥候还是带回了有用的消息。

    文钦营帐中。

    几人再度聚集一处。

    “斥候回来了说,司马昭的丘头军营中,兵力很少,甚至巡视间隔都很长,而且丘头营寨附近还有不少新土痕迹,他们扒开查看,发现里面全是死的魏军。”

    文钦简单转述了下情况。

    几人面面相觑,蒋班犹疑道:“难道有疫病?”

    “应该不是。”陆抗则是摇头:“如果有疫病的话,司马昭就不会在北面修筑营垒与我军对峙了,而是该烧营了,况且两军相隔不远,我军也没得病啊。”

    “那是怎么回事?”

    钟会若有所思,忽然想到了不安分的曹髦。

    因为曹髦曾给他写过策反的信,钟会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我倒是觉得…应该是曹髦和司马昭起冲突了。”

    钟会先前都是沉默不言,这会突然发言,而且这一说还很劲爆。

    魏国内部的情况也不是什么稀罕事,陆抗等将领也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们或许不明魏国局势详情。

    但文钦和唐咨很清楚,司马昭和曹髦简直是势同水火,也不是没这个可能。

    文钦、唐咨对视一眼,皆不知该说什么。

    而陆抗、全静也是眉头紧皱若有所思,他俩想到了吴国内部的局势。

    权臣孙綝。

    这情形…和魏国竟是惊人的相似。

    钟会见他们四个全都垂丧着头,忍不住开口:“如若真是如此,这是我们的机会啊,你们都垂头丧气的作甚?”

    钟会心累,他一个降将还得事事都想到。

    四人听到这话,方才摒弃颓丧的情绪。

    “钟将军说得对。”文钦先开口:“不论是哪种情形,对我们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

    陆抗点点头,也觉得这是一个进攻的好时机。

    这时,陆抗甚至都已经想好,该如何攻打洛阳了。

    “怎么打?”全静问。

    “我军一动司马昭必然会注意到。”话是钟会说的,钟会继续道出自己的谋划:

    “就眼下情况,我军不能动,可让朱将军、丁将军带人绕至丘头大营,先打下丘头大营,使司马昭无处可撤。”

    几人一合计,觉得钟会此言有理,便依照钟会的意思去做了。

    立马去信给朱异和丁奉,让他俩找机会摸到丘头,把司马昭的丘头营寨打下来。

    与此同时,司马昭已经带着一部分亲信回到了丘头大营。

    司马昭是趁夜色离开的,文钦等人并不知道。

    司马昭回来,是因为贾充给他来信,让司马昭回来商量对策。

    司马昭一回来,就立马去见贾充了。

    营帐内,只有他两人。

    两人坐的也很近。

    贾充低声询问:“前线战局如何?”

    司马昭实话实说:“不乐观,很焦灼,短时间内怕是无法把他们打退了。”

    “我说句不该说的话。”贾充皱眉,正色道:“当下,大将军应先考虑陛下之事。”

    司马昭又何尝不知道,他并没有怪罪贾充,而是问:“你可有对策?”

    “班师回朝,坐镇洛阳,震慑群臣,京师只有北平亭侯,怕是难掌局势。”

    这个北平亭侯就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

    “那诸葛诞呢?就这样不管了?”

    “大将军可能保证,三月之内,平定叛乱?”

    司马昭没说话。

    贾充继续说:“最好的办法是说服诸葛诞退到淮南,想要收淮南…难。”

    司马昭怒火中烧。

    司马昭想不通为何这次平叛事事不顺,前两次司马懿和司马师平定的都还算顺利。

    “唉…”

    司马昭叹口气,问道:“那你说,如何说服他?”

    “说服…我有一计,可使诸葛诞与吴国反目成仇。”

    “哦?何计?”

    “给诸葛诞升官封侯,再由大将军出面说一笔勾销先前恩怨。”

    司马昭眯着眼想了想,觉得此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