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反贼父亲,从淮南第三叛开始 » 第四十二章:撤,钟毓献策!

第四十二章:撤,钟毓献策!

    诸葛启接过来,打开查看。

    确实是诸葛诞的字迹,这点诸葛启还是可以确认的。

    读完后,诸葛启又顺手递给了旁边的施绩。

    施绩、全端、文鸯乃至是钟毓他们都在,诸葛启自然要给他们都看看。

    省得谁心里不平衡。

    就在他们轮换着阅读时,诸葛启也先让那个人回去休息了,跑了这么几天,弄成了这副模样,肯定疲累。

    等到他们几个人都看完之后,诸葛启才说:“上面我父亲把淮南战局说的很清楚,他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撤回去了,你们都有什么想法,都说说。”

    施绩尴尬的说:“那,襄阳郡我们还打吗?”

    不等诸葛启回话,全端就先说的:“还打啥啊,能不能顺利撤回去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全端这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一旦撤退,王昶和王基势必会趁势追击,还不知道会怎么回事呢。

    被全端这么一说,施绩也打消了这个念头,确实打不下襄阳,兵力差太多了。

    襄阳郡又是重城,城墙必定比湖阳高、厚。

    全端的意思也表明他是很想撤的。

    在这太危险了,每时每刻都要防备着,晚上都不敢睡太死,生怕敌军突然来攻。

    接着,诸葛启又看向了文鸯,文鸯也知道,诸葛启这是在询问他的意见。

    文鸯则是说:“既然君侯要我们回去,那就回去吧。”

    诸葛启没说话,而是揉了揉眉心:“这件事…我再想想。”

    几人对视一眼,就离开了。

    钟毓没发表意见,钟毓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说了也没用。

    只不过钟毓很意外司马昭居然被诸葛诞打到了淮水北岸。

    至于钟会反水的事,钟毓虽然也惊讶,但也有所预料。

    他很清楚这个弟弟的秉性,从小就很聪明,是个不甘人下的人。

    ……

    一晃,时间来到下午。

    诸葛启正打算出去走走,只见那个诸葛诞派来的人主动找来了。

    他是刚睡醒,然后就来了。

    “怎么不好好休息。”

    那人小声说:“公子,可有隐秘之地?”

    在听到这话时,诸葛启立马就意识到,诸葛诞还有事要告诉他,而且还是那种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事。

    诸葛启心中忽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但还是点点头,转身进了屋,同时还观察了一下周围,确定没人后才关上门。

    二人来到里屋,入座后,诸葛启便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现在可以说了。”

    那人压低声音说道:“是君侯让我亲口转述给公子您的私密话,还望公子不要外传。”

    诸葛启点点头。

    那人说:“吴国不可信,为父欲策反唐咨、文钦,速回议策。”

    听完这话,诸葛启轻呼一口气,他就知道早晚要和吴国闹掰,但也没想到诸葛诞这么早就在谋划这件事。

    但诸葛启又想到司马昭的给诸葛诞封侯、升官的事后也知道诸葛诞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光占据淮南也不行,真要是和吴国也闹掰了,不就腹背受敌了嘛,北有魏国,南有吴国,这局势貌似更加凶险啊。

    诸葛启稍加思索,就决定,得赶紧回去。

    诸葛启看向传话那人:“你先回去吧。”

    “喏。”那人起身,朝着诸葛启施一礼后,方才转身离去。

    …

    翌日,诸葛启向几人说出了撤退的想法。

    他们也都同意了。

    施绩往南,回他的江陵,继续和王昶对峙,施绩算是跑来和诸葛启几人协力牵制了司马昭的一部分兵力。

    另外,南阳郡粮食多,他们在南阳郡一顿横冲直撞,也迫使南阳郡无法运粮去淮南前线。

    也让王基被迫带着豫州军支援过来

    还是起到了有效的牵制效果。

    商定要撤退后,施绩立马就去集结他的江陵军了,诸葛启又分他一些掺杂捣碎树皮的粮食,只要顺利不打仗,足够行军三天,至于能不能回到江陵就不确定了。

    省着吃应该差不多。

    诸葛启也不能全给他,他们这边返回的路程更远。

    施绩也理解的诸葛启的难处,表示这么多足够了。

    相比较于淮南诸葛诞等人的互相猜疑,诸葛启这边还是很和睦的。

    只要是诸葛启他们都在一起战斗了很多天,已经建立起战友情了。

    施绩在第二天,就带着他的人出城了,这一情况也是立马就被王昶洞悉了。

    王昶告诉王基后,两人商量后决定,由王昶带人去跟着施绩。

    因为王昶在南阳郡、襄阳郡坐镇多年,熟悉地形、水利,有优势。

    王基则是留下继续与诸葛启对峙。

    而就在施绩走后,王昶带人去追施绩和王基分开后,诸葛启也已经集结好军队,打算撤了。

    至于诸葛启为什么没有当天出城离开,那是因为,就在施绩离开之后。

    陆续有三诸葛诞派来找他的人来了。

    无奈,诸葛启只能再延后一天,看看他们能不能找过来,最好是能一起带走。

    毕竟都是自己人。

    ……

    等到第二天人没齐,还差三个人没到。

    但诸葛启已经等不起了。

    越拖变数越大。

    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带着粮食。

    出城往北,原路返回。

    同样,诸葛启出城往北一事也瞒不住王基。

    王基也是立马带着所有人人追了上去。

    王基这边剩的全是他的豫州军,王昶昨天就带着他的部下去追施绩了。

    不论人数,论战斗力,王基和诸葛启半斤八两。

    王基麾下士卒多为新招募的,而诸葛启这边,战斗力最强的也就是不足三千人的淮南军了,其余皆是投降的魏军和陆战堪忧的吴军。

    双方八斤八两,就看主将对麾下将士的调度合不合格了,这一点,诸葛启不如王基。

    王基手下成分没那么复杂,诸葛启就不一样了。

    王基这会儿已经判断出诸葛启的意图,撤回淮南,王基立即派快马先一步前去堵阳,命那里的守军在埋伏在诸葛启的必经归路方城通道处。

    ···

    当然王基尾随的情况也被诸葛启发现了。

    诸葛启撤退时,由文鸯带着精锐压阵,更有斥候在暗处随行。

    文鸯派人问诸葛启怎么办,要不要设伏兵杀一下。

    但被诸葛启否决了。

    诸葛启想的很简单,赶紧撤走,除非被逼的万不得已了,到那时再打。

    而且王基一旦察觉到他们的意图,势必会派人拦截,到那时···一旦腹背受敌局势可就不妙了。

    就在这时,钟毓挤到了诸葛启身边,钟毓说:“公子,我们出去后就直接回淮南前线吗?”

    “嗯?”诸葛启反问:“你想怎么样?”

    钟毓就在等诸葛启这句话,投降过来这些天的沉默钟毓也没摆烂,他一直都在观察这伙人哪个将领说话最管用。

    最后发现是诸葛启。

    钟毓来找诸葛启,也是正儿八经要献策的。

    既然已经选择了投降,钟毓知道,在诸葛诞还未被平定的这个紧要关头,司马昭迫于压力,不会对钟毓儿子做什么,但诸葛诞之乱一旦平定,魏国境内就没有能撼动他位置的人了。

    到那时司马昭必然要秋后算账。

    想通了这点后,钟毓忽然意识到,诸葛诞败了,对他没什么好处。

    钟毓这才会给诸葛启出谋划策的。

    ···

    “我的建议是,先别回淮南前线,淮南局势固然有所改变,但兵力依旧不如司马昭,不妨在魏国腹地搞点大动静。”

    “你这个大动静···是何意思?”

    “在南阳郡,我不熟悉,但在颍川郡···我熟悉。”

    闻言,诸葛启轻轻点了点头,示意钟毓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