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清,开局石达开就扯旗造反 » 第二章 废青沦落为半殖民地

第二章 废青沦落为半殖民地

    晚清又叫废青,别问为啥,大清不争气,历史已经给了八旗子弟两百年时间!给你机会,你不争气啊,废青!

    石达开如履薄冰,也算到了一条河的对岸。他称汉王,这事可不小,上岸第一剑,剑斩清妖的小钱库。要知道战争打的是后勤,后勤就是经济。

    石达开搞通商部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打下广州,截断大清的对外贸易,在这之前,得知道大清买什么,卖什么!

    湖湘经事学派大批知识分子南来,王闿运护送左宗棠的家小到达应天府。经过三天三夜谈心,石达开任命他为参军,先去江口军校做老师。

    石达开穿越前,记得历史评价,大清是一个领土广袤、资源富足的庞大帝国,是封建帝王专制的顶峰。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从美洲获取了大量金银。美洲的廉价金银,满足了欧洲老爷们物质的享受,也带来了危机。

    大量美洲金银流入欧洲后,引起了本地金银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所谓的“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让欧洲人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就琢磨转移损失。从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不是印度,进口物资,这也是输出金银的重要途径。

    丝绸、茶叶、瓷器等东方产品,自古以来,就是欧洲上流阶级青睐的对象。

    欧洲继续输出金银,巧了,东方大国,从明朝开始,官府为了方便,以银结算税收,也需要大量黄金白银。

    明清官府需要银,自产银远不足应付需要,大量依赖进口。美洲的白银,尤其是来自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源源不断地从欧洲转个圈,涌入东方大国。

    18世纪初,大清出口的主要产品,从丝绸变成了茶叶,进口使用金银等贵金属进行结算。

    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成为东南沿海,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主要货币。这些白花花的银两,滋养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财政运行。

    美洲银产量,贡献着世界银总产量的8至9成,无论是东方大国,还是西方,都得到了莫大好处。

    l8世纪末,因过度开采,美洲银矿近乎枯竭,美洲银产量的锐减,导致世界银量的下降。

    19世纪初,美洲大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一系列刚刚独立不久的国家,不愿意白白提供金银,给欧洲宗主国。

    这时,欧洲老牌强国,离得太远,打又打不起,已是囊中羞涩。因为没了免费的金银,欧洲各国的对华贸易,都开始断崖式的下跌。

    此时的新任霸主英国,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中国市场宛如一块巨大的、令人垂涎的蛋糕,食客都已离场,他的用餐时间已到。

    1715年,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了商馆,以此为始,英国竭力扩展对华贸易,中英贸易额在之后的时间内,大幅增长。

    到18世纪中叶,英国对华贸易额,已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对华贸易额的总和。

    18世纪末时,英国进口商品总值,达到所有西方国家,输入东方大国商品总值的90%,独揽了西方世界与中国的贸易。

    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大快朵颐,没有依靠白银,他们的商品,就是印度的棉花。

    在此之前,他们也尝试过别的商品种类,比如毛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类。这些商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其高昂的生产成本,加上长途运输费用,肯定要反应到价格上。

    大清统治,顺民天天跪地磕头,就是好一点的奴隶,哪里能消费得起高价商品?

    英国商品不管是市场定位,还是目标受众,都与设想的相差甚远,在当时中国,水土不服,只能是血本无归。

    而印度作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位于热带,有充沛的廉价劳动力,能够种植出质地优良的棉花,这契合了东方大国棉纺织业的需要。

    印度的棉花对华出口,为中国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为英国人带来了绝好的白银替代品。

    1775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尝试,将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国进行交易。

    棉花成为两个古老国家,大规模交易的货物。

    19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达到400多万两。直至被鸦片取代,印棉一直都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

    英国人之所以要费尽功夫,把印度的棉花卖到中国,其主要目的就是换取茶叶。

    世界步入近代之后,茶叶和棉花,成了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交换物品,中国在这场国际大交换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输出商品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密土布等,都是外贸商品的明星种类,西方人对其十分青睐,其中又以茶叶出口量为最。

    英国人对红茶的热爱,大大拉升了其消费量。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中国茶叶,只有500担,到18世纪中叶的5万担,再到l9世纪初的20万担,其增长率何止百倍。

    英国商人对于生丝和土布也十分偏爱,购买量不断增加。英商购买生丝数量,从19世纪初的不到1200担,增至19世纪30年代的8000担以上,几乎翻了7倍。

    中国出口的茶叶,装点了英国人的下午时光,大量的印棉进口,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规模的外来原料输入,改造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大清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这些外来原料,从广州输入之后,就由商人,用车马船只等交通工具,运抵内陆,到达小农和小手工业者手中。

    数量庞大的棉花,直接冲击着大清传统的土纱纺业,小农家庭无法继续男耕女织的生活。植棉、纺纱、织布的流程,不能集于一家一户来完成,而是有了专业化的趋势。

    种棉、纺纱、织布这三大环节的分离,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专业协作化的过程。

    来自印度的原棉,来自英国的机纱在中国织工的手中,成为质地优良、手感细腻的布匹,再转而出口卖给欧洲消费者。

    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都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原本身处世界两端,毫无交集的大国,发生了经济联系。

    这种后代司空见惯的情形,在仍处于封闭状态的世界里,只是开始。国际贸易,开启了世界近代史,也奏响了近代大工业生产。

    地理大发现以后,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近代全球化的时代来了。

    一个新的三角贸易形成,英国将商品卖到印度,再把印度棉花卖到中国,换来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英国。

    中国第一次,被动参与到世界经济链条中,也是第一次与西方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大清享受着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已无法从全球化的浪潮中脱身。

    尝到了贸易甜头,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允许,一个拥有着庞大市场的远东大国,抱着闭关锁国的陈旧祖训,孤悬于世界岛之外。

    中英贸易形势看似良好,但背地里,却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冲突,甚至已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棉花与茶叶的贸易,仍属于正常贸易的范畴,中国居于出超地位,获取了大量的白银。

    但是好景不长,从19世纪上半叶起,棉花贸易就不断萎缩。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并不是很缺棉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纺织大国,棉花种植大国,进口印棉只起到一种补充作用。

    另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神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机、机械织机、轧棉机、蒸汽动力织机等一大批新型纺织机器陆续出现。

    机械大大方便了纺织过程,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使得棉花的需求量节节上涨。自家的印度棉花,不能再便宜中国人。

    19世纪2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普鲁士、法国、瑞典、瑞士等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因为对华贸易竞争不过英国,黯然退场。

    没有了竞争者,英国人用一种附加值更高的商品,作为对华输出的主力,它就是鸦片。

    1820年,英国输华的棉花和鸦片份额,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逆转,鸦片输出值首次超过棉花,成为对华出口第一大商品,中英的贸易蜜月期也画上了一个句号。

    规模浩大的棉花贸易,深远地改变了历史。在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市场,东方产品比西方产品更受欢迎。

    大清唯一开放口岸,广州的进出口商品统计,1817至1833年间,东方产品的出口货值是进口西方产品的3倍多。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印度视为商业组织,以盈利为目标进行经营,从中攫取资源再与中国交易,获得大量的钱财。产品出自东方,赢利却在西方,英国人可谓收获颇丰。

    当然殖民者不会考虑,殖民地的利益,随着英国对海外贸易的依存度与日俱增,印度人遭受的压迫只会越来越深。而没有进入工业化的中国,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贸易摩擦加剧,必然带来战争,接下来就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然后大清跪了,成为废青,打不过洋人老爷怎办?废青选择转移损失,压榨大清顺民。

    然后不愿意做奴隶的,发出不屈服的怒吼。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

    石达开穿越来了,他顺势而为,在太平军的时代浪潮中,一直前进。他做的还算不错,一步一个脚印,江口起家,占领平南,招揽人才,整顿军队,终于有了汉王如今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