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清,开局石达开就扯旗造反 » 第七章 曾国藩大办湘军

第七章 曾国藩大办湘军

    太平军围了长沙,兵临城下,大清慌了,危险!也顾不得防汉人了!

    咸丰病急乱投医,开始允许各地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没有办法,太平军无往不利,指不定哪天就打到北京,咸丰帝向前任取经,让地方大员搞民兵组织,给防御加码。

    咸丰也没指望曾国藩就把事情给办了,他向10个省的43位大员,同时发布了办团练的命令。

    这些人要么是退休回籍的前高官,要么是丁忧(守丧)在家的前大员,咸丰普遍撒网,重点捉鱼,搏一个成功率。

    其实这时候,他对曾国藩是不怎么指望的。

    要知道曾国藩是有主子的,不是皇帝的忠犬,这时候还是个讨人嫌的人。

    曾国藩生于1811年,他比左宗棠大一岁,比李鸿章大12岁,比张之洞大26岁,收到皇帝办团练的信件时,已经41岁了。

    他出生于离县城130里的偏僻山村,爷爷曾玉屏性格豪迈刚烈,靠刻苦勤劳累积田地百余亩,在当地很受尊敬。

    父亲还是本村第一名秀才,但他的起点上限极低,能中个举人就是祖坟喷火。

    曾国藩在父亲严格教导下,四岁启蒙,八岁读完五经学写八股文,他也就是考秀才不怎么顺利,从十三岁考到二十二岁,连考七次才过关。

    他第二年就中了举人,28岁中进士并进翰林院读书,起点就是市高官级别。

    进翰林院(中央党校)有多牛逼,还没去正式读书的曾国藩,请县高官办事,只需要递个条子就成了。

    他在北京城当官也异常顺利,得穆彰阿提拔,“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是北京官场的传奇人物。

    38岁时就干到了正二品礼部右侍郎,有点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育部副部长。

    曾国藩打一开始就是天才,学习能力异常强大,就是擅于伪装。

    赏识曾国藩升职的是道光,咸丰刚上台,曾国藩就跟他起了冲突,主要是上了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当中有数落大清的地方。

    曾国藩当着同事的面,把奏疏念了出来,气得咸丰将折子怒掷于地,要问他的罪。

    军机大臣祁舊藻和季芝昌,替他求情辩解,曾国藩才逃过一劫,另转任刑部侍郎,但咸丰内心深处,始终是不太喜欢曾国藩的。

    曾国藩对搞团练,一点把握都没有,直到第二年1月26日,才离开家乡见巡抚,商量怎么弄。

    曾国藩这个人,能说会道,好话说尽,坏事做完,他是大清的大功臣,力挽狂澜,扶朽木而不倒。他也是汉人百姓眼中的刽子手,杀人狂魔。

    石达开也收到了左宗棠的信,关于曾国藩的,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

    他走通门路,被大清重臣看中,成为满清贵族忠实走狗,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

    咸丰二年(1852年),他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

    咸丰三年(1853年),他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

    曾国藩善于伪装,可以说是典型的伪君子,他满嘴道德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周树人先生评价过曾剃头,此人满嘴仁义道德,心里全是男盗女娼,做的都是吃人的事。

    石达开举双手赞成周先生,不愧是有风骨的文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清的记载不一样,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一个耕读家庭。

    曾国藩为长子,家境富裕,是当地大地主,祖辈就在此地,生活宽裕。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有了后台,自然就开始蝇营狗苟,他一切都很顺利。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也是靠着好话说尽,在他的主人赏识下,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华夏元年1月,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

    大清无人可用,再加上后台给力,5月,他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华夏二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整个南方,尽管清政府从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南京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走投无路之下,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希望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提供了一个机会。

    据曾国藩自己记载,曾国藩“既入词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

    胡林翼少有“经世志”,在陶澍等的指导下,他以民生为念,博览群书,对山川要塞、兵政纪要探讨尤力。

    他们两人不仅互相交往,讨论时务,而且以类相求,在他们身边集结了一批大清忠臣,汉人地主。

    曾国藩因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更成为湖南士人争相结识的对象,影响很大。于是在当时的湖南,就形成了以曾国藩为中心的小团伙。

    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当太平天国的势力逐渐崛起,清朝江山日益动摇。原本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对于局势的变化,并非完全不知。

    但他并不是真的有骨气,也没有愤然离家报国,相反,当咸丰皇帝多次下旨令他组建团练,曾国藩都拒绝了。

    直到好友郭嵩焘的亲自到访,才令曾国藩改变主意。组建地方团练,并非从曾国藩开始。

    乾隆、嘉庆年间,为应付叛乱,都曾借用地方团练的力量。太平天国兴起初期,罗泽南就曾组建湘勇与太平天国交战。

    曾国藩虽然多次拒绝了咸丰皇帝的旨意,但对于练兵,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咸丰年间,过去被朝廷仰仗的绿营、八旗,都已衰败无能,不堪再战。它们的风气极差,平素忽视训练,临到战时,才匆忙披甲上阵。

    遇到险情时,只会退缩。弓马射箭的本事,早已丢得一干二净。武器盔甲也有各样的问题。绿营、八旗的糟糕情况,都让曾国藩对自己的练兵方式,更为执着。

    在他看来,组建军队应该先招募将领,再招募士兵。对于将领、幕僚的人选,曾国藩侧重文人。

    他招揽的文人,并非全是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他还招揽许多对西方文化,有很深了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派人去请李善兰,巧了石达开也派人去请。李善兰数学极有研究,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建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这一局,曾国藩胜。

    曾国藩和石达开还同时看上了徐寿,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的书籍和刊物,创建了一所中国近代第一所教授科技的学校,格致书院。这一局,石达开胜,打成平手。

    容闳,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人,曾获得耶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这种融贯中西的人才,大家都很喜欢。他选择黑旗营,石达开以二比一,取得胜利。

    曾国藩确立的湘军编制,以营制为基础。每个营五百人,设立营官。

    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组建起一支由十三营兵力,六千五百人的陆军,十营五千人的水军。

    必须承认,这支军队凝聚了曾国藩多年练兵思考的心血,也是湘军后来成名的基础。

    湘军在营制以下,又有哨,设立哨官。睄的编制是八十人,一个营有四哨。

    这么算起来,只有320人,跟每个营五百人,有了出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营官,有一部分亲兵,可以直接管辖。

    而在哨以下的编制,就是队。每个队设立什长,一共有十人。这是一个标准配置。对于发放补给,以及战后统计伤亡人数,有很大帮助。

    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时,一开始也是以湘军的这个编制为基础,后来才引入外国军队的编制、武器和训练办法。

    编制确立后,自然是对士兵的筛选。曾国藩对士兵,也有很严格的选拔。他只选择那些忠勇的山民,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街头无赖。

    湘军的士兵也是由将帅亲自招募的,以同乡亲族作为连接的纽带。

    将官士兵之间,更有感情。湘军中以忠孝铸造军队的风气。跟当时其他军队相比,有很大不同。

    但是,他们只效忠曾国藩一人,对兵部的调令,并不是完全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湘军更接近于曾国藩的私家军。

    湘军使用的这套编制,确实让军队有更强的凝聚力,指挥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他因势在其家乡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当时称为湘勇。

    他担心主子怪罪,向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满人塔齐布。

    曾国藩获准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湘军领导层均出身于耕读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尊奉程朱理学。

    他派人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在组建湘军时,曾国藩首先面临的难题是,要向勇卒发高于绿营兵一倍的饷银,还要买洋炮和制械。

    而石达开的黑旗营不发工资,没错,黑旗营是没钱发的,全家管吃管住,士兵退伍才分田分房分女人。

    曾国藩以保卫家乡的名义,向乡绅摊派,但所得不多。曾国藩向咸丰帝求救,主子赏了他几千张清朝最高学历“监生”的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任命状,他明码标价出售。

    南方几省的士绅,出钱就能买到真文凭和空头官职。靠这种出售功名、卖官鬻爵的办法,曾国藩建成了一支,人数达1.7万,并装备有几百门洋炮的湘军。

    在团练湘勇期间,曾国藩严肃军纪,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走,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