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清,开局石达开就扯旗造反 » 第十七章 英国人的和平外交

第十七章 英国人的和平外交

    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与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军事进攻逐步转向依据条约,以“和平”手段来攫取中国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由坚持对外主和派人物起主导作用。

    在鸦片战争后最初6年里,清朝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安无事”的局面。

    但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起,中英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争端,关系再度恶化。

    中英形成争端的第一个问题,是英人广州入城之争。英方对华提出这个问题,最早始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

    是年十月,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向清朝钦差大臣耆英提出,要求允许,居住在广州城外的英国商民,入居城内。

    英方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款,但实际上,该条约所载条文内容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从上述中文条款看,清廷同意的是英国驻华领事,而普通的英国移民,只能居住于中国五处港口,没有入居城内的权利。

    显然,英方是在蓄意引申《南京条约》的条款,以此争取额外的利益。

    清廷当然知道英方的用意,是年底,恰好为清朝向英国缴纳最后一笔鸦片战争赔款,按照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交清赔款后,英国应将其占领的浙江舟山群岛,归还中国。

    德庇时以全面履行中英《南京条约》为借口,将入居广州城,与归还舟山联系到一起,声称如不允许英人入居广州城,英国就不归还舟山群岛。

    两广总督耆英通过暗中活动,承诺两年后让英人进城,从而再次取得英方对其处境的“理解”,同意“暂缓入城”。

    但清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迫做出进一步的让步,同意签署的英军《退还舟山条约》,第一次肯定了英国人的入城权利。

    道光二十八年(1848),原英国新加坡总督文翰,接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上任后,照会接替耆英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要求清延按先期承诺允准英人入城。

    但徐广缙不顾前此耆英的许诺,对英人入城要求给予拒绝。英方唯恐强行入城,难以获得实际利益,并可能酿成激烈冲突。

    而当时又忙于欧洲战争,一时难以抽出大规模兵力,来华组织新的战争,遂决定采取迁回策略,暂时搁置入城要求,去争取其他方面的利益。

    但英方声称,“两国之间,将来无论发生,任何对中国不利的事件,其过失都在中国政府方面。”

    徐广缙等人根本不清楚,英方的战略构想,将其在入城问题上的暂时退却,错误地视为自己的一次重大胜利。

    道光帝还下令将上海、天津和南京三地督抚、道台官员拥有的外事处理权,一并移交给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

    道光帝对徐广缙、叶名琛的奖赏,和国家外事权向广东集中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徐广缙的盲目排外的情绪,减弱了外交政策上的弹性,表现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又从缓和为主急剧向强硬转变。

    英方迂回战略的实施,清朝对外政策重新转为盲目强硬,预示着中英之间的对抗将更为激烈。

    华夏四年三月,英国驻华公使包令,会同美国驻华公使麦莲,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一起来到广州求石达开会见谈判“修约”。

    所谓“修约”,就是要修改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

    英国公使带头提出,这一要求,在道光二十四年中法《黄埔条约》,第三十五款中,日后大法兰西皇上若有应行更易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用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另在同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亦有类似条文。英方认为,虽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没有这样的字样。

    英国援引《虎门条约》,清朝将来“设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认为英国可以自动获得这一权利。

    英方凭借这一“依据”,认为到华夏四年,中英《南京条约》已经签署12年,“理应进行修改”。

    这是英国制造的又一个侵略借口,《虎门条约》中有“一体均沾”条款,《虎门条约》系通商条约,两国通商时,给予英方的一种特殊经济待遇,清朝又给了对方新的优惠。

    英国据此提出同样的要求,有不平等条约的法理遵循。而《南京条约》属于双边政治性和约,非一般性的通商条约,并且无修改约定。

    英方要求按“十二年修改”原则,重修《南京条约》,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中英签署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生效后,英方已经获得了,期待已久的进入中国通商口岸,开展商业贸易的特权,中国的商品市场已被英国打开。

    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输华商货年度总值,已由道光二十二年的969581英镑,增加到2394827英镑。

    然而,从道光二十六年起,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势头,就开始由逐年上升转为渐次下降。

    当时英国每年输往印度,商货总值约为900万英镑,而中国人口高于印度3倍,所以英国人估计,年输华商品额,应是输往印度商货值的2倍至3倍。

    英国打开中国商品市场,这一光辉灿烂的梦幻,怎么就变成了如此“贫瘠的现实’呢?”

    英国工商业团体,就此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得出三点原因:第一,是由于英国大量倾销印度鸦片,使中国大部分白银为鸦片所吸收,导致中国缺乏支付能力。

    第二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仍具有特别强大的抵制作用。

    第三是英方不顾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向中国输入了诸如钢琴、刀叉厨具等商品,这些商品因没有消费市场,造成了大量积压。

    从英国资本家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原因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放弃鸦片贸易,英国就失去了一项难以替代的财源,所以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要使之合法化。

    第三个是英国商品选择问题,自身就能调整,虽然容易解决,但对扭转整体贸易形势影响不大。

    因此,英国方面认为,改变中英贸易形势的核心是解决第二个原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修约”来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所以,包令等人所提出的四项修约要求中,把扩大开放中国商品市场,放在了突出位置。

    大清朝野上下,相庆广州反入城斗争“胜利”的同时,英国开始谋划,向清朝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

    道光三十年冬,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列强认为这是大好时机。

    起义的迅速发展,起义者信奉的拜上帝教,部分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西方殖民者产生了,绕开刚上台的清朝咸丰帝,利用与起义者的“合作”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幻想。

    西方殖民者推迟了向清廷提出要求,全力开辟各种渠道对太平军进行渗透,以争取太平军的“合作”。

    华夏三年4月和12月,英国公使文翰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分别乘兵舰访问过天京。

    西方列强与清朝正在打和拉的阶段,还不曾找到侵略中国的走狗,而太平天国革命方兴未艾,也不得不采取等待一些时候的政策,伪装中立,以与太平天国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