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五章 墓志铭

第五章 墓志铭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听说在遥远的北方,有个朋友正在顽强地反抗着仇敌的暴政,是时候出手帮他们一下子了,这是像咱们这样的大国应该有的担当啊。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二月,赵佶派出使臣马政,从山东登州渡海北上。经过一番波折,马政终于见到了正主完颜阿骨打,表明了来意“欲与通好,共行吊伐”。

    阿骨打没有拒绝不期而至的远方来客,同意了这个颇具吸引力的提议,并派李善庆、散观带着国书和北珠、生金等礼物,跟着马政前往宋国进行友好协商。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达成协议:宋金夹攻辽国,金军攻辽中京大定府,宋攻燕京府(即幽州),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宋国将原纳给辽国的岁币转输给金国。

    说的简单点,就是双方合伙干一票大的,宋国出钱拿地灭仇敌,金国拿钱占地灭仇敌,双赢。

    低成本高回报,做梦都会笑。

    对于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赵佶满以为所有人都会举双手双脚拥护赞成,结果却被怼得差点吃不下饭。

    太宰郑居中反对说:澶渊之盟至今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四方无事,估计士兵连兵器都认不全叫不上名,现在却要毁约没事找事,这种愚蠢至极的事恐怕会遭致天怒人怨。战争是件很危险的事,侥幸胜了,国库也得为之一空,百姓又更加困苦,半点好处都没有;若是败了,祸害不知道会有多严重,为啥还傻了吧唧地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当年太宗皇帝何等神勇,可两次收复燕云都以失败告终,今天怎么可以(有什么资本)轻易重开战端?

    (潜台词:太宗都不行,你算哪根葱?)

    枢密院执政邓洵武反对更强烈,他说:你们说的兼并弱小,攻取政治昏乱的国家(“兼弱攻昧”,出自《尚书》),简直就是虾扯蛋!应该是扶持弱小对抗强敌才对。眼下咱们自己是个啥情况,(你)心里难道没点B数吗?军队不会打战、兜里又没银两、百姓困苦不堪,哪有什么折腾的本钱?我就想不明白了,与强大的金国为邻,难道要比与没落的辽国为邻要好?

    (潜台词:你们脑子都抽抽了?)

    当时的高丽国王得知这个消息,还特地捎话提醒:“苟存契丹,犹为中国捍边,女真虎狼,不可交也。宜早为之备。”

    广安军(今四川广安)布衣安尧臣上书赵佶,说“燕云之役兴则边衅遂开,……恐异时唇亡齿寒,边境有可乘之衅,狼子蓄锐伺隙以逞其欲。”(《宋史纪事本末》)

    这么多人反对,赵佶真是无语凝噎问苍天啊。

    唉,朕不怪你们,你们格局终究是小了,没朕站得这么高看得那么远啊。既然大家意见这么大,那就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吧。

    赵佶为了显示自己虚心纳谏的圣明气度,特意褒奖了安尧臣,说他忠君爱国,并赏了他一个承务郎的虚职小官。

    不过至于图燕之举嘛,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就行。

    谈妥了买卖,女真向辽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1120年,女真攻占国上京临潢府,1121年攻占辽东京辽阳府,1122年正月再下辽中京大定府,辽天祚帝如丧家之犬流亡夹山。

    女真这么生猛,大宋也不能弱了阵势,免得让人瞧不上。

    赵佶以童贯(1054-1126年,权宦,六贼之一)为河北河东宣抚使,率十万大军北上攻辽。

    童贯虽然顶着胜西羌、平方腊的名头,却是个绣花枕头,十万宋军也尽是些没有战力的乌合之众,两次攻打燕京,都被强弩之末的辽国狠狠地抽了嘴巴子。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腊月,女真一战而下燕京。

    尴尬,这样就有点尴尬了。

    大宋力也出了,钱也花了,仗也打了,可最后想要的东西却在别人手里,这可咋整?

    伸手要吧,虽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管他呢,面子又不能当饭吃。

    当赵佶的使臣赵良嗣(即马植,宋徽宗赐姓改名)跟完颜阿骨打提出要按海上之盟的约定交割燕云之地时,阿骨打倨傲而又不屑地笑了,并反问道:“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万众,一旦不战,兵散而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三朝北盟会编》)

    赵良嗣被问得面红耳赤,当场噎得没话说。

    失败者没有资格和胜利者分享战利品,这是失败者应有的觉悟。

    不过赵良嗣作为使臣和说客是称职的,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厉害的话术,阿骨打这只吃人的猛虎居然同意将嘴里的肉吐出来。

    幽云可以给你,不过车马费、劳务费、损失费、辛苦费之类的,得先好好算一算。

    要钱是吧,没问题,凡是钱能解决的,就不是问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议定,大宋除每年50万贯的岁币外,还须补交100万贯的代税钱(燕京的赎身费)。

    100万贯?

    哈哈,未开化的蛮夷格局终究是小了。

    赵佶大笔一挥,照单全收,这100万贯权当千金买笑争缠头了。

    阿骨打见赵佶这么爽利,顺手又要了20万贯的辛苦费。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3年)四月,金国将劫掠一空的燕京以及蓟(今河北蓟县)、景(今河北遵化)、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涿、易六州交还给了大宋。

    尽管拿回来的燕京是座残破不堪的空城,赵佶却不在乎,只要文治武功的最后一块拼图安上了就好,其他的,管他呢。

    复燕功成,当然得论功行赏。

    头号“功臣”童贯被封为广阳郡王(宋神宗遗训,收复全燕之地者,封王),王黼、蔡攸、赵良嗣等都加官进爵。

    不过主角当然还得是老板赵官家,任何人都不能掩盖他耀眼的光芒。

    百官纷纷上表歌功庆祝,陶醉无比的赵佶为了夸耀收复燕云的旷世功业,特意让人立了一块三层楼高的纪念碑——复燕云碑,以垂万世。

    可让赵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用无知和天真,亲手为自己掘开了坟墓,那座高大巍峨的复燕云碑最终成了他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