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三十五章 朱老倌

第三十五章 朱老倌

    苗刘成了杭州城实际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乱臣贼子在道义上永远无法挺直腰板,他们可以通过武力压迫和制造恐惧去控制行为,但没办法控制人心。

    他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对于朝政的控制。

    所有的政令都需要官吏去执行,而朝廷里绝大多数的官员都站在赵构这一边,他们只是迫于形势虚与委蛇,苗刘虽然可以通过元祐太后的嘴来发号施令,但执行者却阳奉阴违,实际上中枢权力还是在赵氏手里。

    二是潜在的军事威胁。

    苗刘手里虽然有一万多禁军,可以牢牢控制杭州,但是南宋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却并不受他们的控制,像吕颐浩、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张俊等人都手握重兵。这些人不管是不是力挺赵构,至少和苗刘不是同路人。万一他们举起勤王大旗,苗刘就前途堪忧了。最大的威胁当数守卫吴江的御营中军统制张俊,他手里有八千精兵,此外还有猛将韩世忠。

    当时的局势像是一匹脱缰的烈马,无论哪一方都是小心翼翼。

    苗刘要尽力地掩盖真相,小心地处理在外的统兵大将,免得他们生出事端。

    挺赵派更要小心,免得苗刘狗急跳墙,干出弑君的事来。

    苗刘为了能把控朝政,托旨以张徴为中书侍郎,以分朱胜非之权,并在朝中紧要部门安插亲信。

    同时假旨以张俊为秦凤路副总管,想把他的部队打散隶属各军,削其兵权;又任韩世忠为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想把在盐城的韩世忠骗到杭州。

    另外,升刘光世为太尉、淮南制置使,范琼为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以达到分化赵构军事力量的目的。

    苗刘又以王孝迪、卢益为大金国信使;黄大本、吴时敏为先期告请使,与金人议和,以期早日迎回赵佶赵桓,彻底消除赵构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

    赵构点确实够背,但建炎三年不是他本命年,应该不是犯太岁的缘故,只能说是他命中注定要遭三灾五劫。

    不过赵构是有大气运的人,好像每次逢凶遇难时,都有贵人相助,最后都能化吉呈祥。

    这次劫难,他的贵人是朱胜非。

    朱胜非生于一个小生意人家,耳濡目染,身上有一股生意人的精明,机敏多谋。

    扬州败退的时候,朱胜非主张驻跸镇江,兴许这个建议让赵构有点不快,赵构就让他留在镇江负责防务。

    赵构到了苏州,突然改主意了,把朱胜非从镇江调到了苏州节制兵马。

    赵构到了杭州,罢免了黄潜善和汪伯彦,又把朱胜非调到杭州当宰相。

    事后证明,这个人事任命是赵构神来之笔般的远见之明,要是没有朱老倌奋力周旋,估计赵构真就要领盒饭了。

    当时苗刘二人疑心重重,他们怕孟老太和诸大臣会暗中搞鬼,所以派人日夜监视。

    要想骗过苗刘,最好的办法是和他俩成为“自己人”。

    朱胜非不仅有高超的话术,而且智计百出。

    为了骗取苗刘信任,他主动提出说母后垂帘听政,按祖宗规矩,凡大臣奏事都必须两个人同时入对以避嫌,这样一来苗傅就可以名正言顺安排人员监视孟老太和大臣。

    而且每日奏事时,朱胜非都会主动安排苗刘的党徒上殿,这样一来,苗刘就以为自己对朝中一举一动了若指掌。

    对于朱胜非的表现,苗刘非常满意,他们把朱胜非当做了自己人。

    取得苗傅信任后,朱胜非趁机提出说,祖宗还有一条规矩,凡是机密的大事只能独自一人奏对,以防止泄密。

    这到底是哪个祖宗定下的规矩,祖宗到底有没有这条规矩,祖宗还有没有其他的规矩,苗傅和刘正彦是不知道的。

    反正朱胜非学问大,他说有就有,苗刘对此深信不疑。

    机密大事基本是宰相入对,这就给了孟老太和朱老倌足够的机会暗中安排赵构复位。

    更为可笑的是,到了事变后期局势失控时,这两个傻蛋对朱胜非更是言听计从,被卖了还喜滋滋地帮着数钱。

    三月十一,苗刘二人感觉局势稳了,便正式传檄天下,以皇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

    在平江的张浚几天前就收到了大赦天下的诏书。

    这不过年不过节不庆生的,怎么平白无故就大赦?

    这是平江守臣汤东野接到赦书时,心里头冒出的第一个想法。

    可诏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大红官印盖着,不会有假呀。

    汤东野觉得有蹊跷,不敢擅作主张把牢里的人给放了,便把矛盾上交,找顶头上司张浚拿主意。

    张浚是节制平江、秀州军马副使,朱胜非到了杭州,平江就数张浚最大。

    张浚的第一感觉和汤东野一样,事若反常必有妖,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到底怎么回事?

    张浚心里想了很多种可能,思来想去,最大的可能是杭州城里出事了。

    张浚当即命令汤东野秘而不宣,并暗中联络了驻守吴江县的张俊。

    而在吴江的张俊一早收到了枢密院的调令,让他即刻启程去秦凤路当副总管,只允许带三百个人过去,部队则交由其他将领统制。

    朝廷平白无故地怎么就要削了自己兵权?

    咱也没有犯错呀。

    张俊正犯疑,后脚张浚让人带着赦令赶来,调令和赦令摆在一块儿,张俊笃定其中定然有鬼。

    三月初十,张俊带着八千人马赶到了平江。

    两个本家一合计,估计已经猜了个大概,同时也不能排除杭州城里已经有人悄悄向他们传递了消息。

    总之,当天张浚就决定兴兵问罪,并让人去请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一起行动。

    结果到了三月十一,他们就接到了传檄,朝廷正式昭告天下,赵构退位,皇子继位,太后垂帘,改元明受。

    真的出事了!

    出大事了!

    尽管张浚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真收到赵构退位的消息时,他还是悚然一惊。

    好端端的,赵构为什么要退位?

    皇子才三岁,能担得起社稷江山吗?

    看来赵构是被迫退位的。

    那是谁逼他退位呢?

    元祐?

    不可能!

    这个老太一向是力挺赵构的呀。

    看来真的是发生兵变了。

    张浚心思缜密,收到传檄当天,他便上了一封奏疏,请求赵构亲自总理军国要务。

    不得不说张浚这一招很是高妙,一来可以试探对手的反应,看看杭州的水到底有多深;二来是表明他的立场和态度,特别是给杭州城里的人释放某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