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那些事 » 叙3机会来临,一日朝歌

叙3机会来临,一日朝歌

    这个机会就是:

    商纣王恼怒东夷反复无常,打算彻底将其铲除。

    尽起国中精锐,在太师闻仲的带领下,会合商王朝数十个铁杆诸侯国的大军,征伐东夷。

    机会终于来了!

    精锐尽出,朝歌空虚。

    中流砥柱太师闻仲领兵而出,最有实力的铁杆盟友尽数出兵随行,东面已经几乎不设防!

    可以东出了!

    姜子牙狂喜,立即禀告周武王,伐商可矣!

    他兴奋的手脚发抖,大丈夫在世,当立不世之功!当报血海深仇!

    他等到了!

    古稀之年,等到了这个名垂青史的机会,为族人复仇的机会。

    武王也等到了!

    祖父兄长之仇,终于到了可以雪耻的时候。

    武王立刻命人犒劳士兵,约会诸侯。

    第二日祭祀祖先,举行阅兵,然后东出,于孟津汇合八百诸侯。

    八百是个概数,代表很多而已,不是真的有八百。

    估计大部分都是看过表演,甚至父母兄弟姐妹登台表演过的诸侯。

    武王登高台,数落商纣王罪状,誓师伐纣。

    姜子牙面北而立,部署一切。

    周公旦手持大鉞,立于武王左侧,召公奭手持小鉞,立于右侧。

    另有八位精兵手扯长条大旗,于风中傲然而立。

    上书:“替天罚罪,东出伐纣”八个大字。

    长条旗下尽是诸侯旗帜,密密层层,犹如林木。

    其中南方最边缘打扮怪异的一只诸侯国军队格外引人注目。

    人数不多,也就数百人,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头上插着各式羽毛,军阵前打着火红色的三角旗。

    领头的是个瘦弱的黑脸汉子,报名时说自己来自南方,芈姓,叫做熊绎。

    诸侯侧头打量,脸上均有不屑之色。

    却不知,此时被众多诸侯瞧不起的南方小诸侯,形容落魄。

    几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大楚国,肆意攻打揉捏中原诸侯。

    并出现了楚庄王这种惊才绝艳的一代霸主。

    饮马黄河,问周王朝九鼎轻重。

    楚人性格坚韧狂放,楚国君主,乃万千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的。

    楚人自称自己是祝融之后,其实是中原族群南迁,和当地淮夷和一部分苗人相融,形成的半华半夷部落。

    商王朝把楚国等同南夷,屡次派人南下攻打,还不停的把被他们俘获的人带上台进行各种恐怖表演。

    楚人深受其吓,闻周朝伐纣,于是翻山越岭前来会盟,欲报商纣攻罚之仇。

    八百诸侯依次誓言,歃血为盟,在“带头大哥”周的领导下,浩浩荡荡往朝歌奔发。

    演绎太过夸张,经后世史学家估算,八百诸侯其实满打满算,加上周朝士兵,也就四万五千人左右。

    比起强大的商王朝,实力并不占优。

    毕竟周朝被忌惮,不敢大规模招兵买马,加上常年抵御戎狄,损失惨重。

    而夺来的人口大部分献给商朝表演去了。

    “周朝天下三有之二”……

    明显故意夸大,根本没到那个程度。

    这里说的“三分之二”,可能是地盘和影响力,也就是反商势力。

    估计蛮夷居多,毕竟商王朝的恐怖祭祀和对外战争实在不得民心,而且针对的就是他们。

    至于国家实力,周更像战国时期的楚国,空有其大。

    毕竟周国在偏远西部,商王朝控制着几乎所有核心繁华文明区域,周一点都没染指。

    依靠农业优势,发展出来的人口优势而已,工商业和治政理念完全不能跟商朝比拟,国家实力更是云泥之分。

    所以周才一直等机会,不敢贸然出击。

    至于军事方面,也不足以对抗发展了几百年的商王朝。

    但商朝之兵尽在东方,诸侯同样,朝歌几乎没有正规军。

    他们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商纣王闻武王东出,出兵朝歌,大惊失色。

    只得命令王城少得可怜的守军和王宫侍卫临时拼凑几千人,并且释放囚徒,临时组成军队,出城迎战。

    双方在朝歌郊外的原野相遇,于是爆发了那场载入史册的著名牧野之战!

    一路东来,这是伐纣军团第一次遇到数量如此多的商朝军队的阻击。

    伐纣军团一路势如破竹,士气正盛,立即投入战场!

    商纣王军队大多都是囚徒和奴隶,本身就对商朝怀恨在心,本来是要虐杀献祭他们的,现在让他们保卫这些“看客”?

    心里能平衡才有鬼!

    加上目睹伐纣军团军容之盛,根本无胜利的可能,于是倒戈相向,反而砍杀组织他们的守成军队。

    伐纣军队见状大喜,一拥而上。

    几乎是风卷残云,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朝歌。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引火自焚。

    牧野之战几乎是一面倒的战役。

    诸多史料记载,都是说伐纣军队“一日”即攻入朝歌!

    一天灭商,何其速也!

    并不是商朝多衰颓,也不是周朝多强大,只是“天时”帮了周而已。

    纣王死,朝歌陷落,商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在殷商的废墟里,如日方升的周王朝冉冉升起。

    商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大多都是客观原因,和商纣王本人关系不大。

    商王朝,鬼神信仰、占卜祭祀和对外战争,商业扩张是其立国的两个根本手段。

    残杀好杀是其威慑手段,历来如此,并不是只有商纣王这样。

    历代君主,无论昏君明君,谁没有个宠爱的姬妾?谁没有杀过人?

    但凡末代君主,好像一定就是昏君!

    一个朝代建立,等到发展一段时间,各方利益被既得利益者占据之后,后来者失去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后。

    阶级固化,没有抑制阶级固化的改革,社会矛盾积压,迟早会爆发,一旦爆发就是改朝换代。

    商王朝处于末期了,垂垂老矣,但也还没到彻底腐朽的时候。

    但其频繁的战争,残忍的活人祭祀,一面掏空国库,惹的民怨沸腾,一面激起诸侯国的恐惧和反抗。

    于是才有了军队临阵倒戈,八百诸侯伐纣的结果。

    内因固然是商朝灭亡的主因,但这次商王朝的覆灭,也有一定偶然因素,亡于外的因素更多。

    至于把责任推到商纣王和妲己身上大可不必。

    国家处在上升期,社会还能健康运转,即使出现昏君,社稷未必会亡,如果国家已经腐朽,各种矛盾无法调和,即使明君在世又如何?

    历史例子比比皆是。

    最明显的就是明朝。

    二十几年不上朝的,喜欢做木匠的,求仙炼丹的,连续几代奇葩皇帝,大明王朝照样运转,没有灭亡。

    而到后期,即使崇祯皇帝并不昏庸,极力挽救,但大明王朝还是瞬间土崩瓦解了。

    儒家史官书写的历史,都是功成者控制下的工具而已。

    因为商王朝灭亡在他手里,于是商纣王就成了杀忠臣,治炮烙酷刑,酒池肉林,好色无度,无恶不作的超级昏君。

    妲己就成了祸国妖妇,同样无恶不作。

    ……

    占领了朝歌,纣王已死。

    但是商王朝东征的大军主力仍在。

    纣王宫室虽被诛杀了一部分,但宗室和王室的分支分布各处,一时之间无法尽数屠戮。

    如果继续采用攻灭的办法,东面的主力大军并不是轻易能消灭的。

    大肆屠杀商王朝公室和王族,也容易引起商朝遗民的恐慌和拼命反抗。

    一旦激起民众的反抗,东出大军再成为哀兵,胜负犹未可料。

    再者,周朝伐纣,站在道德制高点,声称自己是替天罚罪。

    如果大行屠戮之事,也容易打自己的脸,失信于跟随自己的盟友。

    思来想去,武王有了计较。

    在姜子牙的建议下,武王怀柔对待商朝遗民,与民秋毫无犯。

    禁止军队烧杀抢掠,屠戮商朝公亲王族后裔。

    这个……

    是史学家为周朝掩饰还是后面迫于形势,不得已如此,不得而知。

    但从演绎里能窥探出一些残忍的真相。

    姜子牙封神,封的基本上都是商朝的王公贵族和大臣战将。

    而封神的前提是必须得死!

    所以说,其实姜子牙和周武王为了报仇,其实是杀了很多人的,甚至是血洗了商纣的宫廷和宗族。

    封神,其实就是献祭!

    就是把这些人杀了献祭,让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当神仙去了!

    这正是以血换血,以牙还牙!

    一辈子痴迷看“表演”的殷商王室贵族看客们,这回自己集体登台,奉献了处女秀。

    ……

    后面迫于形势,周放弃了灭绝殷商的想法,并和殷商贵族们达成了妥协,确立和平共处等基本原则。

    安稳住殷商,周开始派出降周的前朝重臣、诸侯首领去招降东出夷狄的军队和诸侯国首领。

    同时建构战略,打算实行分封。

    将自己庞大的本家同姓宗族和伐纣功臣名将分封到各地,约束当地民众,以期快速稳定和招降全国各方势力。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分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