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那些事 » 叙4殷商之雷

叙4殷商之雷

    纣王焚宫殿自死,商朝灭亡。

    因为朝歌之战,这座商朝王都损毁严重。

    倒戈的囚犯和奴隶素质不高,且长期受到朝歌贵族的欺压,心中有着无穷怒火,进入朝歌后疯狂的进行破坏,屠戮贵族和平民,四处杀人放火。

    姜子牙发现后派南宫适前往约束。

    这些囚犯和奴隶杀红了眼,迷失了心智,不听劝阻。

    南宫适无奈之下派兵截杀数百人,这些杀红眼的囚犯和奴隶才猛然清醒,陆续安稳。

    但朝歌也已变成四处废墟残壁,尸首遍地,血流成片,四处火光冲天,民众四处逃散。

    南宫适一面派军士维持秩序,一面前去报告周武王。

    周武王入城时碰见民众开门犒军,举行欢迎仪式。

    然而这些人是殷商王族,痛恨武王来攻,易容成平民,假借欢迎,其实是前来刺杀武王的。

    武王没加防备,被一名大力士投掷矛戈刺伤。

    伤人“刺客”当场被武王护从太颠拔剑砍倒。

    另有一人欲上前,另一名护从闳幺奋身上前。

    那人见闳幺怒目圆睁,杀气逼人,吓得转身就跑。

    眼看伤人“刺客”砍成肉泥,其余一哄而散,擒拿住三十余人。

    姜子牙尽数杀掉,派兵继续围捕逃走者。

    军中医官急忙帮武王处理了伤口,暂时移驾到宫墙之内。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武王第一时间要考虑的事情就是分封诸侯,初步稳定天下。

    是时召开殿内商议。

    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等武王嫡庶兄弟公族众人。

    散宜生,宏幺,太颠,南宫适等文武重臣。

    另有武王母亲,文母太姒一旁旁听。

    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乃武王最为亲近和倚重的大臣。

    一个是他岳父,一个是他的嫡母四弟,一个是他庶出长兄。

    都是至亲,且才能出众,位列三公。

    “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宫适”。

    姜子牙没来周前,南宫适是周朝对外战争的第一重臣。

    散宜生更不用多说,姜子牙之前周氏集团的唯二核心谋士,另一位是周公旦。

    至于武王之母太姒,因其品性高洁,妇德可为天下表率,人赞“文母”。

    武王对母亲极为尊敬和孝敬,但凡集会都邀请母亲太姒高坐一旁,听取意见。

    这次开国后第一次朝会。

    主要处理一些紧要问题,武王命姜子牙东出,接应招降商朝军队,安抚跟随商纣王的诸侯,稳定时局。

    召公奭坐镇镐京,总筹四方,处理民事纠纷。

    南宫适拆除鹿台,开仓赈济百姓,平定朝歌混乱。

    闳幺重新修葺被纣王残杀贤臣的墓地,收拢殷商旧人之心。

    …………..

    各人依次领命而出。

    一番吩咐下来,已近午时。

    此时只剩武王,周公旦和太姒,这三人乃亲妈和两亲儿子。

    没有外人在场后,气氛瞬间轻松温暖起来。

    母子三人开始商议武王心中最棘手的分封事宜。

    周朝初定,商朝遗民众多。

    商朝王氏宗亲支脉分布极广,且依旧强大,虽然暂时进行安抚,但长久下去终是隐患。

    为了防止这些人反叛,周公旦建议把这些人全部集中起来,迁往河南商丘,让他们在这里自治。

    这里本身就是商朝遗民聚集区,且地理位置优越,工商业发达,让商朝遗民迁徙至此,遗民十分愿意。

    同时宽恕纣王的王族子弟,并让纣王儿子武庚即位,成立几个全新的国家邶、鄘、卫,维持商朝祭祀不断,这几个国家就是春秋时期宋国、卫国的雏形。

    武王担心这些遗民和商纣后裔聚集,更容易反叛。

    周公旦就建议武王将才能出众,可以独挡一方的三弟姬鲜,五弟姬度,八弟姬处,三个同父同母的亲生弟弟分封到商丘周围,建立三个国家,分别是管,蔡,霍。

    这三个国家呈现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牢牢的把宋国围在三角中。

    派三个至亲的弟弟来世代看着这些殷商遗民,那就可以放心了。

    这是最初一批分封,目的就是解决眼前最紧迫的灭商后商朝遗民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后,分封事宜就没有那么迫切了,接下来可以慢慢构思研究。

    出于对镐京太过偏西,而且离戎狄很近的考虑,武王有意在洛邑再建第二个都城。

    洛邑居天下之中,能很好的总领全国,且离戎狄较远,比较安全。

    武王有了这个打算,商议时说给周公旦听,还没来得及付诸实际行动,进入朝歌遇刺的伤口感染,加上常年精神紧绷,积劳成疾,没几年英年早逝。

    武王死的早,按照文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太子姬诵即位,但这位嫡长子此时只有十二岁。

    武王临终时托付周公旦辅政。

    周公旦之所以辅政,史书上说是周成王年幼。

    对于周成王,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出生年月。

    不过他爷爷周文王去世的时候,史书上说90岁了,继位的是周武王。

    这绝对能说明周武王并不年轻。

    周武王当了13年君主之后去世了,时间也不短。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的话,周武王应该也是在七八十岁去世的,即使再年轻,也应该有四五十岁。

    这样算的话,周成王继位时最低也应该有二十岁,高的话估计会有四五十岁。

    不管怎么说,都不算年幼。

    而他叔叔周公旦却掌握大权。

    根据周成王后来的表现,证明他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因此,这一切只能说明周公旦手中权力很大,周成王因此不得不听从周公旦。

    可能周公旦要做无冕之君,也可能是出自对周王朝的认真负责,总之他确实前期独掌朝政。

    武王留下的话是“辅佐”,可不是“独掌”。

    也正因为武王选择四弟周公旦辅政,没有选用其他的弟弟,所以这引起了其他嫡亲弟弟们的不满。

    所以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三监之乱”。

    就是本来看守殷商遗民的管,蔡,霍三国国君,也就是武王的三弟,五弟,八弟不但不看管,反而联合武庚一起发起叛乱,也叫管蔡之乱。

    就因为辅政没选他们就起兵造反,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但如果是周成王的年纪根本不年幼,周公旦也根本不是辅政,而是把周成王架空,当成傀儡,自己做周王朝的无冕之王……

    再加上周公忽然营建第二都城洛邑,其他几个弟弟认为周公要夺位,或者分裂周朝,所以起兵勤王……

    那就解释的通了!

    但当时话语权掌握在周公手里,所以污蔑他们勤王是反叛。

    不管怎样,周公旦依旧没有归还朝政,而且出兵镇压了这场叛乱。

    一点也不手软,诛杀了武庚和亲生三哥管叔姬鲜,流放了五弟蔡叔姬度,把八弟姬处贬为庶人。

    周公旦确实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依照武王遗训,继续完成分封,营建东渡洛邑,进一步把周礼系统化,完整化,通过分封制度和周礼,把周王朝彻底稳定下来。

    孔圣人称周公为文圣,世人皆赞周公乃周王朝的“定海神针”。

    后人对周公推崇备至,除了那个狂热粉丝孔丘之外,最出名的应该是曹操那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经过周公前期的摄政,周王朝空前的发展和稳定,人心皆附。

    其实,周公对历史最大的贡献还是,强力废除了商朝的活人祭祀,极大的消除高层民众对鬼神的变态式的信仰。

    把商朝通过鬼神和宗教控制国民的手段扭转为通过道德与血缘等级制度。

    也就是周礼。

    毕竟商王朝灭亡在眼前,要吸取眼前的教训,估计当日目睹了残忍的活人祭祀,吃下兄长肉羹的阴影,对他造成了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正是周礼的出现和推行,让周朝变成了一个迥异于前朝的国度。

    正是这种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鬼神信仰不在,才会有东周时期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出现,同时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逐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

    但也正是周礼的出现,包括后世因此而来的儒家,到了后期,反而成了束缚禁锢思想,僵化社会,阻挡生产力发展最大的牢笼。

    是造成中国近现代落后于西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周公的品行端正,德高望重。

    据说还创立“周公解梦”,这个应该是后人附会。

    最关键的,周公并没有篡夺侄子的王位,也没玩曹操把机会留给儿子那一套,而是真的把实权还给周成王了。

    这期间周公究竟有没有动过篡位的心思?

    周成王有没有猜忌周公?

    谁也不知道,按理说周成王后面掌权,完全可以翻转舆论,但他没有抹黑周公。

    那也就是说,周公根本没有篡权的念头,成王也是完全的信任周公的。

    那这里面就出现了周朝第一个大谜团。

    姜子牙七十得见文王,许配长女给周武王。

    姜子牙七十了,他的长女多大年纪?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生育都算晚的了。

    咱们就算姜子牙二十生长女,如今姜子牙七十,那长女已经五十,五十岁还怎么嫁人?

    所以这里,史书肯定有误,毕竟在“共和执政”之前,所有史书都没有确切的时间纪年。

    这就导致许多历史事件时间很乱,包括很多人物的在位时间,生平年纪和一些大事发生时间颇有错误。

    另外就是周成王的年纪。

    成王就是姜子牙女儿所生的,如果如史书记载,说武王死时成王才12岁,那更说不通。

    也许是姜子牙根本不是七十岁才被文王启用的,也许是青年(四五十岁)就钓鱼去了,被文王发现。

    文王也没活那么大岁数,这样一来,姜子牙女儿许配给武王,武王壮年死,成王年幼,才能说得通。

    但不管怎么说,周成王最后亲政了,而且绝对是个明君。

    他在位期间西周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

    比如平定三监之乱、继续巩固周武王建立的一些制度、继续分封。

    营造洛邑、派兵东征等(很多都是周公旦完成的)。

    总的来说,继承了周公的执政理念,他在位期间,西周国力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