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那些事 » 叙5分封诸侯

叙5分封诸侯

    从周武王到周成王这几十年时间里,分封一直在继续。

    最先是武王解决殷商遗民问题分封的殷商遗民国家:(邶)、(鄘)、(卫),监管国家:(管国),(蔡国),(霍国)。

    接下来则是分封其他的王室公子,主要是文王的诸位兄弟,包括嫡出庶出,武王的诸位兄弟,包括嫡出和庶出。

    如下:

    文王二弟三弟东西(虢)国,第六子曹叔振铎(曹)、第七子郕叔武(郕)、第九子康叔封(卫)、第十子季载(沈)、第十一子毛叔郑(毛)、第十二子(郜)、第十三子(雍)、第十四子错叔绣(腾)、第十五子毕公高(毕)、第十六子(原)、第十七子(酆)、第十八子(郇)、第十九子叔颖(赖)。

    另外有两个国家很特别,那就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后裔的(吴国)和(虞国)。

    就是周太王那两个出走东南蛮夷之地的儿子太伯和虞仲的后裔。

    吴国春秋后期霸主,一时风光无限。

    虞国则给我们留下了假途代虢的典故。

    总计分封同姓诸侯国有五十三个,异姓诸侯国十八个。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首推虢国。

    周文王的两位弟弟虢仲、虢叔创建了一东一西两个虢国。

    按照先秦男子“伯、仲、叔、季”的排辈,虢仲就是虢二哥,虢叔就是虢老三。

    哥俩儿分别担任两个虢国的君主。

    西虢拱卫周人在渭河流域一带故地宗周地区,是“畿内诸侯”。

    东虢则建国于洛邑附近,拱卫周人的新土成周地区,是“东方封国”。

    犹如两个门神秦琼尉迟恭,守着周王朝的两都。

    “畿内诸侯”和“东方封国”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

    “畿内诸侯”大多是周文王兄弟一辈,德高望重。

    这些诸侯不但是一国之主,还在周天子王庭内身居要职,统治者则大多称“伯”。

    而“东方封国”大多是周武王兄弟及子侄一辈、姬姓的旁支子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他们在周人开拓的新区内封邦建国,从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他们的统治者习惯上称之为“侯”,如齐侯、鲁侯、晋侯、卫侯等等。

    位列畿内诸侯的西虢一族,历来深受周王室信任和重用,长期在周王室担任卿士。

    他们与周王室不仅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近臣的身份参与到王室内部的管理中去,与周天子和周王室的命运休戚相关。

    两个虢国也是周王畿和洛邑周围的主要强国之一,是诸姬的领袖。

    可以注意到,但凡涉及到虢国君主都称“虢公”。

    这个“公”并非后人穿凿附会出来的所谓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更接近周朝设立三公中的“公”。

    后面演变为对权高位重、资历深厚的诸侯贵族的一种称呼。

    如长期在周王室担任要职的周公、召公、毕公及其后裔。

    虢国由于其独特地位,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之为“虢公”。

    除了在名号享受尊宠,虢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世代掌管周王室的兵权,担任“师”官。

    指挥周天子的精锐部队“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

    代表天子出镇、巡视诸侯、征伐四夷、剿灭叛乱。

    ……

    分封是西周王朝的立国之本,但分封制并不是始于西周。

    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分封。

    《史记》记载黄帝25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

    表示的就是黄帝封这十四个儿子为诸侯,让他们向东方拓展国土。

    这十四个诸侯国也被称为东方诸夏。

    这也是黄帝成为东方人文始祖之源。

    相比于皇帝的分封,周武王的分封其实是迫不得已。

    周国以小邦灭掉殷商大邦,如同蚂蚁吞象。

    商朝广阔的领土西周一时根本无法完全控制,周武王不得不进行分封。

    当时西周所能控制的疆域仅为陕西和河南一部分。

    其他的领土都在商朝残部和各路诸侯手中,所以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也都在今河南一带。

    他还没来得急进行下一步动作,就病逝于镐京。

    ……

    其未竟的事业由四弟周公旦继承。

    恰时管蔡之乱,周公旦用三年时间,平定了管国蔡国,将纣王子武庚打败,武庚带领殷商余部北逃。

    此后周公在洛邑进行了二次分封。

    封少弟姬康于卫地,建立(卫国)。

    “卫”字就是保卫周王室的意思。

    当时殷商势力逃至黄河以北,对洛邑的威胁极大。

    卫国位于黄河南岸,殷商的旧都朝歌,所以他的作用就是保卫洛邑不受北殷的袭击。

    同时要防范新的诸侯国宋国(同样是殷商势力残留,迁往商丘的部分)。

    这个“卫国”是武王时分封武庚的卫国的基本盘,原本归属武庚,武庚反叛被杀,就封给了自己人。

    周室三公之一的召公受封于(燕)。

    召公受命带领周军继续追击北殷的残余势力。

    召公经过数年鏖战,杀死纣王子武庚,彻底灭亡北殷。

    史书记载商朝旧臣箕子部残存下来,一路退守辽东,在今朝鲜建国,这个……不重要。

    召公的燕国就被改封于幽燕一带,由他的长子克在此建国,以防范箕子的商军南下。

    燕国乃战国七雄之一。

    出于周朝“兴灭继绝”原则,武庚虽然反叛被杀,但不能断了殷商宗祀,周公寻到殷商后裔贵族,商纣王兄长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

    也是原先武庚的封地,正式建立(宋国)。

    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地位超然,爵位位列诸侯之首。

    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

    除了封商于宋外,另外两个则是封虞、夏于(陈),(杞)。

    宋国不一般,是出过霸主的国家,所以多花笔墨谈谈宋国。

    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毕竟殷商遗民)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宋国商业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于城市的发展。

    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后面因为宋国的繁荣和这几个重要的城市,发生了很多历史大事。

    著名的五国伐齐,还有秦国一代名相魏冉的失势等,都与此有关。

    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

    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宋地人杰地灵,并且后世春秋时期,出了一代霸主宋襄公,为继承齐桓公,开启晋文公称霸路的过度霸主。

    这些都是因为三监之乱而造成的分封结果。

    ……

    同姓分封差不多了,三监之乱大体搞定了,接下来要分封周氏功臣了,也就是异姓诸侯。

    首先将山东一部分(临淄)封给辅周第一功臣姜子牙,建立(齐国)。

    周朝名臣南宫适的(曾国),史书记载的(随国)。被挖出来的诸侯国,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这挖出来的。

    还有参与伐纣同盟的(巴国)(申国)等,不一一细说。

    这次分封,周公没忘了自己。

    将鲁地(也在山东)封给了自己的长子伯禽,建立了(鲁国)。

    鲁国向南可以控制淮夷的徐国,向北控制外姓的齐国。

    用同姓诸侯监督异姓诸侯,这是西周初年分封的格局。

    正是因为鲁国肇始于周公姬旦,是其后人掌管。

    不但周公本人特许享受天子礼仪,连鲁国也可以破例可以采用周天子的礼乐规格。

    并且,鲁国的史官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史官。

    不仅深受重视,而且还可能是承担着记载、完善周朝历史之责。

    接受周朝王室史官的直接管理,帮助完善周朝的史志。

    其履职的具体方式是“告命而书”。

    也就是各个诸侯国对重大史实要报告给鲁国史官,报告了就记载于史策,不报告就不记载。

    正因为可以书写史书,加上鲁国受周公威名庇护,所以一般人无故不会招惹鲁国。

    否则黑你几句,那可是千古骂名!

    鲁国地位不一般,同时也是周天子最亲近信任的国家。

    后代周天子穷困潦倒,寻求帮助,一般都会求助于鲁国。

    因周公贡献大,加上是他主持的分封,肯定留给自己的好处多多。

    除了封自己在鲁,让长子伯禽去就位外,还一口气又把六个儿子封为诸侯,分别是(刑国)、(凡国)、(蒋国)、(茅国)、(祭国)、(胙国)。

    ……

    这次分封基本上奠定了西周的疆土范围。

    在后世,几代周天子一直遵循周公的分封方式,还有过不同程度的分封。

    比较重要的分封有如下:

    周成王分封(古韩国)、(邗国)、(应国)、(晋国),都是成王弟弟。

    其中封少弟于唐,也就是后来的春秋强国晋国。

    晋国从晋文公始霸开始,到晋厉公复霸,再到晋悼公再霸,霸业达到巅峰结束,开启晋国百余年恢弘的霸业。

    乃毫无疑问的春秋第一强国!

    但当时的晋国……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付北方的狄人,特别是已经深入中原的长狄,赤狄和白狄三部,充其量只是个给周天子看北方大门的保安。

    成王时期,因周公奔楚,楚国收留周公,加上伐纣时楚国也是盟友之一,虽然感觉其华不华,夷不夷的,很是讨厌,但在周公的提议下还是封了(楚国),只是爵位很低。

    周穆王时期,穆天子和“半华半戎”的申国联姻,申国是当初武王伐纣时跟随的八百诸侯之一。

    申和周的祖先一样,都是脱胎于姜戎。

    只不过周在太王时期彻底和本家决裂,申仍旧不停吸收本家姜戎的融入。

    申国成为周天子防卫西戎的第一道防线,穆王的联姻和政策上的支持,让申国逐渐强大。

    周宣王时期分封了自己弟弟在镐京王畿地区建立郑国,守卫王城。

    改封申国到南方(南申),汉江诸姬,也就是将周宗室都封到汉江,建立了以隋国为首的十八个诸侯国。

    这两手目的是为了削弱申国抑制南方的楚国。

    只可惜周宣王的如意算盘很快被楚国击碎,汉江诸姬被楚国各个击破,成为楚国北上的垫脚石。

    而申国虽然被削弱,但它还是联合犬戎灭了西周。

    平王东迁,册封了整个春秋战国最重要的一个诸侯国,也是中国第一个帝国的前身——(秦国)。

    秦国这个国家,对整个春秋战国,整个中华民族国家都太重要了。

    它被封并不早,但却一路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在与西戎的战斗中浴血而生,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位列战国七雄之列。

    其后更是君明臣贤,凭借着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张仪连横,秦昭襄王范雎远交近攻,嬴政吕不韦休养生息,最终奋六世之余烈,吞并东方,成就千古帝国。

    大秦帝国,在各方面奠定了中国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东周时期,周王室变成了蕞尔小国。

    虽然分封一直进行到东周亡国,分封了(西周公)、(东周公),但都属于周王室的自娱自乐,分封制也就此告一段落。

    这些都是周朝的分封,其实除了黄帝和周的分封,夏商两代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存活了下来。

    其中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有(越国)、(缯国)、(褒国)、(杞国)(徐国)等。

    越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大禹直系后裔一部,专门在会稽山给大禹看坟,继而繁衍生息建立的国家。

    褒国同样是大禹后裔,国家不大,但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大美女褒姒,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足以让褒国为天下知。

    杞国也是大禹直系后裔建立的,其贡献和影响力主要在文化上,那就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杞人忧天”。

    徐国,伯益之子建立,长江区域东南。(今江苏宿迁附近)

    这个徐国大家可能觉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毕竟很难在史书上看到。

    但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他是东夷中最强大的诸侯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存国1600多年。

    可以说它是商王朝灭亡的祸首之一,纣王没能消灭它。

    周朝前期同样没办法征服它,直到周穆王联合已经强大起来的楚国,双强联手,才最终征服徐国。

    ……

    分封集中一起总结。

    诸侯国实在太多,而且多次改封,说多了容易乱。

    就把历史地位比较重要的一些提一下,其余的碰到再进一步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