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那些事 » 叙8回光返照

叙8回光返照

    接下来是第十一位君主周宣王。

    周厉王的儿子。

    诸侯虽然赶走了周厉王,但人家毕竟是王。

    在周礼深入人心的时代,他们还不敢肆意弑君。

    他儿子毕竟是太子,现在周厉王已经去世了,也没理由不让太子继位。

    就这样,在诸侯的支持下周宣王继位。

    史书记载,周宣王执政时期,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

    这里面贤臣有点多,这些贤臣基本上都是地方诸侯。

    不过此时周朝的庙堂和初期的庙堂完全不一样了。

    前期周公、召公那一代群臣,以周王室为主子,进入庙堂就是为了服务周王室。

    而现在的这些大臣,参与到朝政之中,更多的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榨干周王室最后一丝养分。

    偏偏周王室还没办法,此时的周王朝,必须有这些诸侯支持才能支撑下去。

    周宣王继位之后,在诸侯的支持下,开始进攻周边的少数民族,边患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不过后来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后,周宣王开始昏庸了。

    应该说是开始绝望了。

    周宣王开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甚至还插手诸侯内务。

    个人觉得,周宣王后期之所以昏庸,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昏庸,还是因为周王室实力问题。

    对外作战失败,再加上军队损失严重,周王室对诸侯的依赖更强。

    当周王室更加依赖诸侯时,诸侯肯定想从周王室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他们之间绝对会出现矛盾。

    矛盾激化的结果就是,诸侯肯定又不听周王室的了。

    放眼天下,人类一直追求向往的最高理想之一就是独立和自由。

    谁希望自己头顶之上一直有个势力笼罩着?

    无时不刻约束自己,随时可以命令自己?

    贱民尚且如此,何况已经治理一国,统御万民的诸侯?

    诸侯随着与王室血缘关系的越来越远,周礼那一套已经约束不住他们想要的独立和自由。

    诸侯离心,不服征召不是故意的,而是天然的!

    更可怕的是这个势力如今没有了丝毫的威慑力。

    那么这种离心力就越发无法控制。

    不给好处,诸侯不奉命。

    给了好处,诸侯们进入庙堂,就想更多的好处,甚至想左右王室。

    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符合人性的。

    诸侯势大,王室就衰落。

    王室要想重新掌握天子威信和法权,就必须要强大起来,能够压制诸侯。

    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强大了,想要继续稳固统治,保持对诸侯的威慑,那就只能去削弱诸侯。

    这一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与历史。

    不止周朝如此。

    诸侯不听话,那就杀。

    用杀来立威!

    用杀来把诸侯手中的大权收回来。

    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不过当时的西周根本没这个能力了。

    别说周王室对外战争已经失败了,即使没失败,也未必能从诸侯手中收回权力。

    与此同时。

    敏锐的周宣王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镐京西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那就是半夏半戎的西申国。

    西申国与戎狄相融,军士战斗力极强。

    加上有周王室的合法册封,分封的姜姓四岳后裔诸侯国。

    在西边无限扩张,同时西申国积极和周王室通婚,插手朝政。

    这一幕看着怎么那么的熟悉!

    千亩之战的惨败,让周宣王忽然间醒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见识到了姜戎战斗力的可怕!

    后世赵匡胤黄袍加身,接着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终两宋到灭亡,最忌讳的就是武将做大。

    因为自己这么做过,所以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也这样对自己。

    西申国和当初的周朝多像?

    在西部,脱胎于姜戎,也是被任命作为周朝西部屏障,钳制西方戎狄。

    也是和王室通婚,明面上臣服,暗地里联络其他诸侯国(比如缯国),还有强大的犬戎,姜戎等。

    如果让申国做大,灭周者必定是申国!

    周宣王越想越怕,惊出一身冷汗。

    不能让申国做大,必须要灭了申国。

    于是有了周宣王时期的再一次分封,大部分都是改封。

    他把西申改封到南方,从临近丰镐的堳迁到临近楚国的谢。

    一方面切断西申和姜戎的紧密联系,一方面还可以依靠申国强大的战斗力牵制楚国。

    可以一举两得。

    但是,西申侯不是傻子,稍微一想,就知道了周宣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是天子发话,又不能不听从,听了吧,又没好处。

    迁徙到南方,背后是强大的楚国,前面是京畿一系列强大拱卫京畿的诸侯国,几乎到了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西申打算拖,口头上答应,但是就是不动身。

    周宣王恼怒,纠结晋穆侯等诸侯联军再次攻罚姜戎,敲山震虎。

    西申侯见无法再拖,于是抽了一部分去南方谢,建立申国,史称南申,但仍有一半精锐力量留在西申。

    两家关系剑拔弩张,周宣王见申国至少被削弱了一半,目的达到了,就不再强逼。

    怕一不小心逼急了,申国联合姜戎和犬戎打来,还真棘手。

    这时候太子忽然前来为申侯求情,宣王愣了愣,想起太子和先辈穆王,厉王一样,娶得都是西申国的女子。

    “西申国对王室渗透已经如此了吗?不行,绝对不能让申侯之女成为后,不能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样下去,周王朝迟早落入申国手里。”

    宣王此时想起,朝中一大半公卿都已经被申侯拉拢。

    唯独上卿虢石父曾向自己建言,不要让申国做大。

    还有,褒珦似乎当年也不赞同太子与申侯联姻,于是把二人召开,商量对策。

    但是一时未能拿出好的办法。

    虢石父离开后向自己的家臣问计,不小心消息走漏,被大夫杜伯听闻。

    虢石父大惊,连夜进入王宫来见宣王。

    说他与家臣商量如何对付申侯和太子夫人,被杜伯闻知,杜伯与申侯关系密切,连夜出城,赶往申国。

    宣王也大吃一惊,立即吩咐左右快马追赶,追上后直接将杜伯砍杀。

    杜伯儿子得知父亲被宣王诛杀,前来询问因由,宣王语塞。

    一旁虢石父小声说:“杜伯与申侯是至交好友,时常往返带礼物给太子夫人,出入宫廷,王上可以说他暗地里私通宫人。”

    宣王闻言,感觉私通宫人还不至于直接斩杀大臣,于是说杜伯私通自己的宠姬女鸠,一气之下杀之。

    为了让杜伯之子不怀疑,宣王通知人把自己宠爱的女鸠勒死。

    杜伯之子听说宣王把自己最宠爱的女鸠勒死了,看来真的是偷情了,这才信了,不再多问。

    滥杀大臣,又杀无辜的爱妾,宣王心中愧疚,加上心中思念爱妾,心情恍惚,不由大病一场。

    病中想起外有戎狄猖獗,不时冲击镐京。

    内部诸侯不再恭敬,直辖区域的贵族又反对改革。

    西边又有一个虎视眈眈强大的申国,不由越发绝望,病情愈重,不久离世。

    临终前,他把虢石父和褒珦叫到跟前,临终遗命,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废了太子夫人,手指西方,溘然长逝。

    周宣王绝对不是一个昏君,甚至都不是个平庸之君。

    他很有能力和魄力,目光敏锐,如果放在周朝上升期,他绝对是个明君。

    可惜生不逢时。

    后世有史书把周宣王在位这段时间称为“宣王中兴”。

    历史上真正的“中兴”,只有一个光武中兴。

    继续给大汉王朝续写近两百年历史,并且让汉朝再次到达过顶峰。

    这才算名副其实的中兴,其他的中兴都不配。

    尤其宣王中兴更像个笑话,充其量算是回光返照,临死前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