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凉帝国崛起 » 第二十九章 谋划修建铁路

第二十九章 谋划修建铁路

    “武威郡没有水运直达国都姑臧,按照目前这种状况。要不是有粮票、盐票、肉票、布票等优惠一半价格补助给百姓。就凭姑臧的存粮,不出半月十日粮仓存粮都会被买光。

    一旦魏国和柔然可汗国发动大规模战争之时。姑臧没有物资输送前方,还变成了负担。所以必须解决陆路交通,发展姑臧工业手工业才是解决根本。”

    李勖酒足饭饱之后,再次旧事重提。

    “皇上,您的意思是不是和煤矿洞里一样,铁轨里拉车一样建造蒸汽机机车。利用两条铁轨把上面装煤装铁矿拉车带动起来,就是您常说的铁路火车。”

    彭远似有所悟的说道。

    “对,两条铁轨就是铁路,设计出一款能拉动十节以上的高压蒸汽机车,火车就算建造完成了。”

    李勖可以参与部分设计,火车头毕竟是巨大的家伙,整个机车设计和部件完善还得群策群力,所以启发为主。

    “一百公里铁轨就需要两千万斤铁,即使钢铁厂技术高炉和转炉用上了。每年扣除了铁路所需的铁之后,西凉无铁可用。”

    彭远经过一阵心算之后,得出的数据。

    “不是铁轨是钢轨,矿洞小煤车轻,铁轨可以承受,但是火车一节车厢载重12万斤,铁轨是承受不了,必须钢轨。”

    李勖不可能再走弯路,直接指出。毕竟火车钢轨对于彭远也是一脸懵逼的,但是他听得懂。对煤矿的拉煤车有印象,他是主管整个工业科研的工部侍郎。

    其他五部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但是工部例外,多增加一个工部侍郎。就是给彭远,负责高科技的科研部和新技工人才,不参与朝堂里勾心斗角。

    彭远是李勖从小培养,言传身教都听不懂,那西凉帝国也就离凉凉不远了。

    彭远没让李勖失望,掌管着三百科研人才、三千操作技术人才和一万多技术娴熟的各类工匠。在研究军工生产、蒸汽机械研究、冶炼钢铁、炼油厂、纺织等都达到了清末水平。

    由于钢铁产量和技术没有完善的原因,各行各业机械得不到大规模的量产。除了钢铁厂和炼油厂加速扩大以外,各行业仅有小厂小车间小规模运行并且不断改进。

    小厂生产出来的,全部提供给军需。军需需求大满足不了,市面上根本没有流通。

    一句话,西凉帝国工业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等钢铁产量大爆发。

    “微臣听明白了,回去就让属下进行勘察,整理资料,选择路线修建铁路,早日让酒泉至姑臧通上火车。”

    工部侍郎彭远说道。

    “此次修建铁路,从勘测到设计,从修筑到通车两年内完成,三郡各县乡同时任你调派,数十个标段同时开工。你可以调集三分之二的科研人才,三分之二技术人才和三分之二各类工匠。

    并且我送给你一份铁路大致的路线图,你们按照此路线勘测,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并且蒸汽机车头朕也给你们一个大致的图纸,至于机车内部设计遇到难题,朕也会帮你们一起解决。”

    李勖给工部侍郎彭远下了不可反驳的命令。

    “微臣领旨,两年内务必让姑臧至酒泉通车。”

    工部侍郎彭远知道李勖说出的必然是可行的,多年都是如此。

    李勖让彭远退下了,留下了户部尚书苏泽于。

    “皇上,不知道还有何事让微臣做。”

    苏泽于一点感觉不好的样子。

    “同时治理腾格里沙漠、治理黄河疏浚河道建立水驿码头和修建铁路。苏爱卿掌管户部国库,可否有压力。”

    李勖看着苏泽于,强忍着不让自己想笑。

    “皇上,国库充实,还有半数物资没有运送到姑臧,钱财更是高达十二亿。花不完,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苏泽于自从跟了李勖,最喜欢李勖说过这一句口头禅。现在六部之中,以及其他部门机构,问户部拨钱。在谦光殿上只要是李勖下令拨款给其他部门,苏泽于口头禅就是花不完,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调黄河之水治理沙漠和治理黄河疏浚河道花多少我不知道,但是修铁路我可以告诉你,百里十亿钱,千里大概需要一百亿钱。”

    李勖说完故作严肃说道。

    “修个铁路要一百亿?之前修建三千里路。包括敦煌、酒泉和张掖三郡治所,黄泥路都修建成了结实的沙石水泥路,一起只用了二十亿钱。

    皇上,这千里之路需要一百亿钱,您是不是算错了,这事是不是真的?”

    户部尚书苏泽于此时一脸苦瓜脸,要是修建铁路需要一百亿,他得花多少精力去搞钱。

    “修建两百里铁路需要两千万斤铁,一斤铁一百文钱,就已经需要二十亿钱了,何况钢轨要的是比铁还贵的钢。

    石材、木枕、巨铁钉加工以及数万人口粮,都没算。普通百姓的苦役摊派不用钱,但是几千研究技术人才和工匠都是要支付的,两百里铁路二十亿已经很便宜了。”

    目前西凉帝国物价还是高过汉朝很多,综合算起来确实也就这个价格差不多了,钢铁价格很贵。

    因为钢铁是户部国有的,只需要支付成本价格,省下来来的可以支付给技术人才工钱和劳力的吃喝拉撒睡。

    “西凉帝国兼并北凉之后,人口、耕地、商贸、税收大幅度提高了,只要姑臧稳定,只要想一想还是有办法的。”

    苏泽于已经无精打采了,李勖如此重视。苏泽于势必不能让他为钱操心,要不然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当到头了。

    “苏爱卿,你派人把萨珊王朝的产业变卖了,兑换贵重商品和黄金带回姑臧。”

    李勖不想把产业留在不能掌控之地,同时让户部支出一百亿钱也是难为苏泽于了。

    詹天佑修建四百里铁路,花费七百万两银子。清朝末年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七百万两银子相当14亿元。于西凉帝贬值后的一文相当于五毛,一百亿文相当于50亿元钱。

    詹天佑七百万两银子相当于14亿元修建四百里铁路。而西凉帝国一百亿钱修建一千里相当于50亿元钱。

    清朝四亿人,又有近代的先进科技,西凉帝国只有175万人。要是没有点科技,修建铁路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科技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臣领旨,微臣告退了。”

    苏泽于失去了往日神采,有气无力的离开了谦光殿。

    看着苏泽于离开,心里开始盘算着。户部一年全部税收也就二十多亿钱,加上户部经营的商铺和矿产钢铁二十多亿钱,大概五十亿钱相当于三百多万两银子。

    西凉帝国扣除军政支出,一年有数亿钱存入国库,想要攒够一百亿钱,那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