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外公魏忠贤 » 第17章 回东光

第17章 回东光

    用罢素斋朝食之后,众人在林盛的率领下,启程往回走。

    只是,方才恭送林盛登车之时,杨清琳却没看见李正鼎的身影。

    杨清琳略微一想,也就明白了,昨晚让女子发出浪叫之人,必是李正鼎了。

    张霆昨晚就住在杨清琳的隔壁,而且,所有人的住处,都是他亲手安排好的。

    所以,张霆自然明白,昨晚女子浪叫的丑闻,不是李正鼎干的,就是赵长生干的。

    赵长生就在现场,可是,李正鼎却不见了。

    还需要多问么?

    杨清琳和张霆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林盛的儿子林筝,已经是举人老爷了。

    一向心高气傲的他,和一帮子酸秀才们,肯定玩不到一块儿去。

    这年头,举人和举人扎堆,秀才和秀才一起玩耍,才是正道理。

    跨越阶层的交往,除非是特殊的机遇和情感,否则,不可能持久。

    这就好比,处长们不可能混进厅局长们的交往圈子,都是一样的逻辑。

    “区区卤味而已,有啥可馋的?”林筝问坐在对面的亲妹妹琼姐儿。

    琼姐儿才懒得理会哥哥的鸹噪呢,杨家的卤素食,的确很好吃,尤其是带了股子微辣的味道,简直是棒极了。

    她寻常在家里用食的时候,辣味均由茱萸、花椒、胡椒、生姜或是芥末提供。

    喜欢食辣的琼姐儿,尝了杨家的卤食之后,觉得辣得格外的爽口,吃了还想吃,根本就停不下来。

    见妹妹不肯吱声,林筝忽然想起一事,脱口而出:“你该不会喜欢姓侯的酸秀才吧?”

    “哥哥,你说什么呢?”琼姐儿被闹得啼笑皆非,“你再敢混说,我告诉母亲去。”

    不过是多吃了几口卤豆腐干罢了,至于么?

    踏青过后,很快就到了科考之时。

    科考,即送乡试之考也。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员,都必须参加科考,并名列一、二等,方有资格参加本省的乡试。

    北直隶乡试,俗称顺天府乡试。

    收拾好行装后,杨清琳就带着寒霜、墨云和昭儿,坐上老乌赶的马车,在四名武师的保护下,启程南下回河间府。

    进京的时候,走的是水路,回去的时候,选择的是陆路。

    在杨清琳的马车后边,还跟了一辆骡车。骡车上,装着杨清琳的日常用品,比如说,文房四宝、茶具啊等等。

    出了城南的右安门后,在卢沟桥前,和张霆的大队伍,汇合在一处。

    一路之上,经新城县、保定县和任丘县,抵达了河间府。

    在府城的门口,杨清琳和张霆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杨举人见儿子回来了,高兴的不得了,拉着杨清琳的手,仔细的端详了很久。

    “唉,你瘦了呀!”杨举人叮嘱杨清琳,“读书上进固然好,只是别太苦了自己啊。”

    父子两个才几个月没见,如隔三秋一般,杨举人唠叨个没完。

    听说,杨惠娘已经搬出了夫家,和杨清琳住到了一起,杨举人阴沉着脸,好半晌没言语。

    这年头,不管怎么说,只要女人离开了夫家,贞洁问题就再也说不清楚了,已无转寰的余地。

    事已至此,就算是打死杨惠娘,也无济于事了,杨举人只能选择了默认。

    不过,杨清琳爱护姐姐的做法,倒是深得杨举人之心。

    杨举人虽然嘴上没说,却在私下里对魏氏狠夸了杨清琳的本性良善。

    实际上,杨举人的老家,位于河间府的东光县。

    杨清琳必须回东光县乡下的杨家庄,才有可能拿到里长和四名乡亲,一起出具的保结书。

    张霆的老家也是东光县,两个人早就约好了一起动身。

    只不过,张霆的老家在东郊,杨清琳的老家在南郊罢了。

    上次,杨清琳考取了生员之后,张霆领他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招待得很周全。

    路上,错过宿头的时候,就会借宿于道旁的道观或是寺庙之中。

    在大明朝,普通的庶民、商人,包括举人和秀才在内,都只能是自行解决路上的食宿问题。

    朝廷的驿站,只接待有公文证明的官差,或是有吏部签发之告身证明的官员们。

    一般情况下,沿途各地官道附近的寺庙或是道观,成了普通人错过了宿头的主要借宿地。

    有些寺庙的主持,为了大赚路人的黑心钱,甚至特意在寺庙的附近建一座尼姑庵。

    这么一来,从吃饭住宿,一直到特殊需求,都获得了满足。

    简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多赢典范!

    参加科考,还有个前置条件。

    为了防范冒籍参加考试的情弊,进入万历朝后,不管是岁考,还是科考,除了以往的“乡里举保”和“有司保结”外,增加了考生之间的相互结状。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两位廪生和五名同窗生员的互相保结,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杨清琳和张霆都是河间府学廪生,他们两个当然可以互相保结。

    两位廪生具保,五位同窗的生员联保,这两项条件是兼容的。

    现在,杨清琳就只缺,另外三名同窗生员的联保了。

    到了东光县城后,杨清琳和张霆含笑拱手而别,各自回老家先办科考的手续。

    自从,杨老爷考中了举人之后,他几乎就没回过东光县的杨家庄了。

    因为,杨举人属于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直到三十多岁才考中了秀才。

    因杨举人读书不行,又不能下地干农活,以前,杨清琳的爷爷就不大喜欢他。

    结果,杨家分家的时候,杨举人从杨清琳的爷爷手上,仅仅分到了十亩薄田而已。

    要知道,杨清琳的伯父杨大,却分到了五十亩水田。

    这且罢了,就连杨清琳的叔父杨三,也分到了三十亩水田。

    虽说,杨家的三兄弟,都是亲生的儿子。但是,由于杨清琳亲爷爷的厚此薄彼,一碗水没有端平,让杨举人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闷气。

    与其看着生气,杨举人索性不回杨家庄了。

    杨清琳的亲爷爷杨四喜,由于长期下地务农的缘故,除了腰不好的老毛病之外,身子骨倒也十分硬朗。

    年近七旬的杨四喜,还可以背着锄头下地种菜。

    杨清琳回到杨家庄后,第一时间去拜见爷爷杨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