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外公魏忠贤 » 第18章 具保

第18章 具保

    找到杨四喜的时候,他老人家正拿着锄头,在地里除草。

    杨清琳知道杨四喜的老习惯,索性捋起了袖口,卷到胳膊上,脱了布鞋,又把袍摆掖进腰带里,赤着脚下了地,帮着爷爷一起除草。

    “哎哟喂,使不得,使不得呀,你可是天上的文曲星呐,怎么可以下地干贱活呢?”

    “阿翁,又不是别人家的地,有啥关紧的呢?”杨清琳说话很有技巧,杨四喜难以抑制的乐开了花。

    不是别人家的地,那肯定是自己家的地了。

    可问题是,杨家三兄弟已经分了家,这片地肯定不是杨清琳的财产。

    自从杨清琳出生之后,就从来没有享受过爷爷的慈爱。

    直到有一天,县衙的报子差役,敲着铜锣到杨家庄报喜之后,杨四喜对杨清琳的态度,才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从不闻不问,到嘘寒问暖,爱护倍至,也就隔了一张高中秀才的大红喜报而已。

    说实话,杨清琳对杨四喜,也几乎没啥祖孙情。

    只不过,若是把关系彻底闹僵了,显然会对杨清琳未来的仕途之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还需要多说么?

    平白授人以柄的蠢事,杨清琳是不可能干滴。

    杨清琳都挽起袖子下了地,寒霜、墨云和昭儿三个下人,又怎敢站在田埂上,干看着呢?

    多了四个生力军的帮忙,很快就锄完了菜地里的杂草。

    杨四喜扛着锄头,趾高气扬的往回走。

    沿途只要遇见了村里的熟人,杨四喜都要把杨清琳推到前边,十分自豪的给别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大孙儿,也是我们杨家孙辈里边的头一个文曲星。这孩子争气,不仅考中了秀才,还是领官府粮米的廪生呢。”

    杨四喜扛着锄头,一路往回走,一路挺着胸的吹牛。

    回到杨家后,杨四喜连锄头都没放下,就大声嚷嚷道:“家里的,家里的,咱们家的文曲星回来了,快点泡茶……”

    杨清琳一直嘴角带着笑,心里却完全有数:阿婆不喜欢他,连装都懒得装。

    他并不是贸然而回,而是提前半个月,就托了同乡的商人,帮着带了信回来。

    阿婆若真把杨清琳搁到心里头,茶早就泡好了,零嘴也已经备妥了,家里也早就收拾干净了。

    可是,杨清琳面前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陈旧的鸡屎和牛粪,哪有半点清扫过的痕迹?

    清官难断家务事,知之为不知,方为真知也!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搁杨清琳的身上,压根就不需要扮演,完全是本色出镜。

    反正吧,杨清琳肯定不可能再回杨家庄种地了。

    既然没有根本利益的纷争,最佳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大家留个面子情,下次好见面了!

    杨四喜叫了半天,杨张氏才从屋里出来,脸上堆着假笑,招呼说:“哟,宝贝文曲星孙儿回来了呀,快,快屋里坐。”

    进屋之后,墨云、昭儿、杨寰和车夫老乌、老刘一起上阵,把带回来的厚礼,堆满了整个桌面。

    四匹土灰棉布、一只赤金镯、一根纯银簪、两罐糖和八色点心、还有一笼小鸡崽和一笼小鸭崽。

    就东光的乡下而言,礼物重得没话说了。

    杨四喜嘴上说,何必这么破费呢,脸上却笑出了褶子。

    杨张氏再不喜欢杨清琳,看在重礼的分上,也多了几分真心欢迎的态度。

    杨清琳和杨张氏之间,其实没有任何矛盾。

    主要是,杨张氏恨极了杨举人考上举人的功名之后,不肯出手帮亲兄弟的田地免税,连杨清琳也恨上了。

    杨清琳陪着阿翁和阿婆,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这时,他三婶进来了,看见桌上摆满的礼物,不由两眼放光。

    “咱们家的文曲星回来了?”他三婶嘴上和杨清琳打招呼,脚却抑制不住的挪到了桌边,伸手就摸布。

    “婶娘一向可好?”杨清琳一边拱手行礼,一边热情的打招呼。

    他三婶的眼睛死死的盯在赤金镯上,嘴上却说:“还成吧。”

    墨云盯着自己的脚尖,死忍着,不敢笑出声。

    昭儿机灵,借口照顾小鸡崽,跑出去了。

    寒霜不好意思溜,只得硬挺着,站在杨清琳的身旁。

    据杨举人说,杨清琳的大伯和三叔,都不是好东西。

    杨家三兄弟分家之后,杨举人气不过父母的偏心眼,故意把自家的院子修得很远,还特意砌了一堵一丈高的土墙,并把院门修到了另一侧。

    平时,哪怕是进进出出的,也是谁也看不见谁。

    眼不见心不烦,大家都清净。

    礼数尽到了后,杨清琳随便找了个借口,就辞了阿翁、阿婆和三婶,回了他自己的家。

    原本,这边的老宅子,已经很久没住人,差不多荒废了。

    等杨清琳考中生员后,杨举人特意派了身边的老马夫妻二人,常住在了这边。

    那十亩薄田上的出息,早就免税了,就当成是老马两口子的养老田了。

    杨清琳走进自家的院子,看清楚了新砌的一排青砖瓦房,随即心情大好。

    按照农村的晒粮习惯,在推倒重建的时候,杨举人特意吩咐过老马,务必用三合土,把院子里夯平整了。

    见杨清琳回来了,老马两口子赶紧过来拜见。

    杨清琳在老马的陪同下,绕着新修的院子,完整的转了一圈。

    小坐了片刻,杨清琳便带着昭儿坐车,提着礼物去见本保的保长。

    晚明时期,明初的里甲制度,已经形同虚设,代之以全新的保甲制度。

    十户为一保,设一保长。保长的上边,还有总保和副保。

    参加科举的乡里保结,指的就是总保、副保和保长,再加上二个邻居,一起签押确认。

    本保的保长,知道府学廪生的厉害,收下了礼物之后,不仅他自己答应作保,还亲自带着杨清琳去了总保和副保的家里。

    杨清琳自然不可能空手登门,早就准备好了礼物。

    于是,杨清琳出门转了一圈,又走了两户邻居,乡里结保状也就到了手。

    在老家住了两天后,杨清琳又去了县衙的礼房。

    县衙的礼房,没胆子故意刁难府学的廪生,当场就办妥了县衙具保的手续。

    到这里,县里和老家的各项参考手续,全部办妥了。剩下的事儿,就要回河间府去办了。

    杨清琳和张霆,再次一起启程。

    沿着官道,从东光县回河间府,要渡过三条河。

    马车过河,不是一般的麻烦。因为,这个时代的渡船,普遍很小。

    首先,驮马和车厢要分离。其次,车厢的轮子,也必须拆下来。另外,担心马惊伤人,驮马只能单独一船运过河去。

    更重要的是,把沉重的车厢搬上渡船,不能掉进水里,真的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因为渡过洚河的过程中,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见天色渐晚,张霆便领着杨清琳,一起借宿于娘娘庙了。

    这一夜的借宿,令杨清琳大开了眼界。就在杨清琳住处的左右不远处,女子的娇吟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杨清琳没睡好,寒霜也是一直装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