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外公魏忠贤 » 第23章 作弊

第23章 作弊

    不知何时开始,外面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渐成瓢泼之势。

    “哎呀,我的天呐,卷子湿了呀……”

    “贼老天,你真该死,居然浇湿了老夫的卷子……”

    “天呐,外面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完了,完了……”

    四周的号房内,传出惊恐而又愤怒之极的咒骂声。

    但是,准备异常充分的杨清琳,却丝毫不受外物的影响,一笔一画的用馆阁体进行答卷。

    考场的环境,对谁都是公平的。

    现在知道准备不足的后悔了,早干嘛去了呀?

    号房外面,惊雷滚滚,大雨倾盆。

    号房里边,杨清琳坐在半块木板上,脚下踩着一只小板凳,完全无惧于倒灌进来的雨水,在脚下肆无忌惮的流淌。

    答了五道题后,杨清琳的肚子饿了,便收拾好已经做完的卷纸,小心翼翼的装进油布制成的卷袋内,并用细绳扎紧袋口。

    外面下着泼天大雨,杨清琳索性就在当桌子的木板上,架起了鸡鸣炉,煮了一小锅香喷喷的皮蛋腌肉菜叶粥。

    原本绿油油的青菜,经过一天多的时间,大多发黄了。

    杨清琳只得仔细的摘了一遍,扔了黄叶,留下一点青叶。

    吃饱了后,杨清琳一股作气的完成了全部的七道题。

    深夜时分,杨清琳仔细的检查了最后一遍,发觉完全没有避讳问题,该三抬的都三抬了,该减笔的都减笔。

    于是,等答卷上的墨迹干透之后,杨清琳把所有答卷,一一清点后,都装进了卷袋之中。

    睡觉的时候,杨清琳抱着卷袋,酣然入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杨清琳隐约听见附近有人大喊大叫,“着火了,着火了……”

    “不好了,着火了啊!”

    “我的娘啊,失火了,卷子还没答完呢……”

    昨晚还下着泼天大雨,今天早上却突然失了火,杨清琳即使想不多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清琳将卷袋,牢牢的绑进了腰带内,这才窜到门边,撩起油布和蚊帐,探头一看,好家伙,和他只隔了五间位置的号房里,居然浓烟滚滚。

    “交卷,交卷了!”杨清琳不敢到处乱窜,只得大声呼喊收掌试卷官过来收卷子。

    贡院失火,明远楼上的考官们,早都看见了。

    主考官张讷,丝毫也不敢怠慢,赶紧吩咐了下去:“先救火,后收卷子。”

    照乡试的考场规矩,不管考生是否答完了卷子,只要离开了号房,就必须马上交卷。

    规矩大于天,即使张讷是主考官,也不敢授人以柄。

    于是,玄字号考这边出现了戏剧化的一景:大批差役端着水盆来救火,收掌试卷官却带着人,挨个号房的强行要求交卷。

    “大人,求求您了,学生尚未做完啊!”

    “没做完也必须交卷,这是死规矩!”收掌试卷官怕掉脑袋,丝毫也不敢徇私,硬是强行收走了杨清琳这一排考生的所有答卷。

    “天呐,老夫已经七十又八了呀,眼看考题都会做,不成想,竟遭此大难!”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伏地嚎啕大哭。

    一人哭,引得众人一起哭,结果,贡院里哭声震天。

    顺利的交了卷之后,杨清琳暗暗庆幸不已。幸好昨晚灵感闪动,全都答完了,不然的话,麻烦就大了呀。

    即使是失火导致的提前交卷,杨清琳他们也不能出贡院,都被关在了明远楼下不远处的官员休息室内。

    反正已经交了卷子,杨清琳一身轻松坐在墙角边。

    有人被迫提前交了卷后,收掌官把卷袋全部集齐后,当面交给了弥封官。

    弥封官把考生试卷中有姓名履历的那一页折起来,毫不迟疑的糊了名,并一一进行了编号。誊抄官,拿到糊了名的卷子后,当即用朱砂笔,对照着墨卷,完整的照抄了一遍。

    誊录的试卷,经过对读官的仔细校对后,署名对读无差,再将墨卷留存在外帘,把糊了名的朱卷,转送内帘之同考官阅看。

    乡试的同考官,又称房考官,一共四名,其主要职责是提前筛选掉不行的卷子,并把优秀的试卷推荐给正、副主考官。

    天启元年的顺天府乡试,第一场的同考官,姓周名筝,进士出身,现任翰林院检讨。

    贡院失火的事儿,周筝已经知道了。

    但是,只要考生离开了号房,就必须交卷。

    国朝以科举取士,最讲究的就是公平。

    提前收上来的答卷,心存怜悯的周筝,全都仔细的看了。

    奈何,有心搭把手,却无力回天。

    到目前为止,周筝看过的卷子,都不合格。

    确实情有可原,但是,阅卷的规矩就是规矩,不容打破。

    周筝揉了揉两眼,喝了口茶,打开了最后一个卷袋。

    谁曾想,周筝看了卷子后,竟然失态的轻念出声,“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好,破的好,破的妙啊……”

    这张卷子的考题是:女与回也孰愈?

    周筝一边轻念,一边仔细的品味文章的种种妙处。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承题也是极其到位也……”

    “起讲很精准,提比异常犀利,中比、后比和结尾一气呵成,妙哉!”

    周筝毫不迟疑的提起毛笔,轻舔青色墨汁,在朱卷上批了四个字:博雅过人。

    大明朝的乡试,只要是被同考官批为博雅过人的卷子,就连主考官都不敢轻易的否决。

    因为,博雅过人,已经是对乡试答卷最高的评语了。

    卷子经过监考御史的紫笔评阅后,被送到了主考官张讷的桌案上,他仔细一看,不由微微一笑,这可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不客气的说,答卷之人的所有文章,张讷都无一遗漏的看过了。

    不巧的是,把文章拿给张讷的那个人,正是他的干爷爷,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魏忠贤。

    以魏忠贤的权势,他完全可以决定,由谁出任北直隶乡试的正主考。

    但是,还有副主考一名,同考官四名,而目前投靠于阉党的翰林官只有张讷一人而已。

    人手不够用啊,一时间,魏忠贤十分的头疼。

    不过,魏忠贤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没有道德底线的大儒。

    有位大儒,私下里给魏忠贤出了个好主意,把杨清琳所有写过的八股文章,全部拿给张讷去仔细的研究一番。

    其中的窍门是,一个正经的读书人,他的笔法和文风,短时间内,难有极大的改变。

    张讷看多了杨清琳写的文章,自然而然的就会十分熟悉他的写作风格。

    实话说,从写作风格上作弊,简直是天衣无缝,毫无破绽可言。

    这种高智商的作弊手段,也只有大儒才能想得出来。

    然而,张讷高兴过后,马上就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