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逍遥王 » 第二十八章 血统高贵的说书人

第二十八章 血统高贵的说书人

    “大哥,这李至刚,应不知道刘观一家之事,出于小弟之手吧?”朱高煦很是疑惑,毕竟这事儿,他做的挺隐秘的,自己都没出手,甚至汉王府的人,都没直接出手。

    李至刚与刘观是连襟,他也知道,但从来不会认为他能知道刘观一家灭门的原因。

    朱高炽微微一笑,道:“二哥儿堂而皇之将李巧儿带回汉王府,她的身世,有心人一查便知。还有,那刘辐在飘香楼豪赌所用赌具,与那皇宫中兴起的扑克牌,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假设李至刚知道了,是不是二哥儿被参,就合理了很多?而且,都察院的,一个参你的都没有,这事儿你不觉得蹊跷吗?”

    经朱高炽这么一点拨,朱高煦恍然大悟。

    本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没想到却是漏洞百出。

    还好,这事儿他本来就没想瞒着父皇。

    以他们父子如今的关系,得罪几个敌人而已,不算啥事儿。

    最重要的一点,皇帝,都是多疑的。现在的朱棣,信任朱高炽、信任朱高煦,可时间长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如今的朱高煦,肚子里多少还有点儿后世的墨水儿,可天天来聊俩小时,时间长了,墨水儿也就倒空了。

    树几个敌人,不是啥坏事儿。

    起码,亲爹、亲大哥会放心。

    “大哥言之有理,小弟受教了。”朱高煦拱了拱手。

    朱棣那边,似乎批阅奏折批累了,起身,踱步到两兄弟这儿:“可看仔细了?”

    朱高煦点了点头:“禀父皇,看仔细了。”

    朱棣“嗯”了一声,不置可否:“你母后那里,怎么说?”

    朱高煦脸色有些尴尬:“母后说,让我将巧儿养在府里,不给名分。”

    朱棣眼睛眯了眯:“下不为例!以后想要胡闹,那就养在外宅。若是下次再有什么王巧儿、刘巧儿之流,敢往府里随便带,那你带进去的,只能是她们的尸体,懂了吗?”

    朱高煦第一次见朱棣如此严肃的跟自己说话,知道这事儿是自己想的简单了,点了点头:“是,儿臣知错。”

    老朱家从前是农民不错,但如今当了皇帝,那血统就瞬间高贵了。

    如此高贵的血统,所娶的妻妾,那必定也不能是凡人。

    毕竟,大明朝的臣民,在看着。

    特别是那一众公卿、各方官吏,在看着。

    若你自己连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正性都不维护,那我们凭什么维护你?

    总而言之,不能被人看轻了。

    公卿们、官吏们也玩,可玩玩,与带回家做妻妾,那是两个概念。

    朱高煦,也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意识到,封建王朝的观念,与他固有观念的格格不入。

    是一种不讲道理的冲突。

    可他知道,入乡随俗,不能反抗。

    如果他胆敢有一丁点儿的反抗,那这封建王朝的滚滚洪流,就会将他彻底淹没,连渣都不剩。

    皇帝老子朱棣都救不了他!

    “好了,这事儿就过去了。来,继续接着那天的话题,你且说说那叫什么,显微镜下的大明?到底是个什么事儿?”

    朱棣问,朱高炽这边已经磨好了磨,铺好了宣纸,准备记录。

    这就是这些时日以来,父子三人的常态。

    朱高煦仔细回忆一番,缓缓道:“这是后世一位名人写的一部书,记录了大明王朝六个很细微的案件。从这些案件之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第一个案件,讲述的是徽州丝绢案。徽州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其中,歙县最大。朝廷向徽州征派“人丁丝绢”8780匹,本应由六县均摊,却因一小吏作祟,改换科目由歙县完全承担。歙县百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平白无故多交了200年杂税......最终演变为暴乱。”

    “这个小吏是谁?安敢如此欺瞒?”朱棣一听,不由得怒了。

    大明,就是被这些个蛀虫们败坏的!

    朱高煦呼了一口气,讲完这个故事,心情反而平静了:“父皇,杀此一小吏,可改大明其他地方之顽疾否?”

    朱棣不愧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跟他爹朱元璋一般,杀性重:“杀一人不可改,那便再杀!”

    “那儿臣再讲接下来的《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彭县小吏舞弊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五个案件,父皇却看看,要多少人人头落地,才合适?”

    “到那时,是父皇在杀人耶?是儿臣在杀人耶?就如父皇方才说的,儿臣领了一个李巧儿回家,焉知今后不会有王巧儿、刘巧儿?都杀了么?杀得过来么?”

    一旁负责记录的朱高炽,听到这里,大点其头。

    “儿臣作为一个说书人,所讲这些,不过是一个个小故事,若能为父皇今后执政提供一个参考,那便是功德无量,却没有状告任何一人的心思。”

    朱棣听到这儿,方才那股子气也消了,不由笑道:“怎么,你也要学你大哥慈悲心肠了么?功德无量……莫非要入了佛门,吃斋念佛?”

    朱高煦见状,嘿嘿一笑:“儿臣乃是俗人,入不得佛祖法眼,恐怕是要被轰出来的。”

    朱棣指着朱高煦鼻子,笑骂:“你呀你,这惫懒的样子,让咱忍不住想踹你一脚,又怕把你脑子踹坏了,记不住那些个有用的东西。”

    朱高煦摸了摸鼻子,踹一脚,跟脑子坏了,有什么必然联系么?

    算了,谁让他是皇帝老子呢?爱咋说咋说吧,他开心就好。

    “对了父皇,说到这徽州丝绢案,后世一个评论者说的挺有道理。一个正常的皇帝,都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官僚士绅阶层,与皇帝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官僚士绅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蚕食王土、掏空王朝据为己有,他们要的是财富和名望,这个王朝姓什么,百姓是死是活,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兼并土地,并隐匿田产,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会这样,无法避免。”

    “所以王安石变法,才会失败。就算是再正的经,到了下面官僚士绅那里,为了他们的利益,也会给你念歪了,念得民怨沸腾。”

    “故而,儿臣以为,长期、有效、可延续的整顿吏治的方法,才是王朝存续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