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逍遥王 » 第三十一章 上层逻辑与底层逻辑

第三十一章 上层逻辑与底层逻辑

    快乐的日子,那就不能按天算,太短!

    转眼,月余时光匆匆而过。

    期间,媚香楼的李妈妈,亲自前来送了一次“分红”。据李妈妈说,如今的媚香楼,已然名声在外,这一月的流水,都抵得上之前半年的了。

    朱高煦不置可否,反正方法他给了,以后就可以安心吃“技术股”。

    整个汉王府所用钱财,就不用犯愁了。

    户部那边,王爷的俸禄,给不给其实都行,不过朱高煦也不能说不要。

    毕竟,他一行一动,有时候也不仅仅代表他个人,他不要了,让其他王爷怎么看?

    你亲爹是皇帝,是不是你爹不想养我们了,授意你这么干的?

    你自己有赚钱的来源,让我们喝西北风去?

    毕竟,大明的废物王爷,还是很多的。

    这与大明藩王制度有关,藩王就藩之后,没特殊情况不允许出自己的藩国。天天在那一亩三分地转悠,见的都是有数的一些人,而且上升渠道从生下来就是固定堵死的,能有啥见识?

    无非是白天无所事事,晚上努力生娃!

    所以大明的藩王们,大都高产。

    如同老鼠一般,一窝一窝的,趴在大明这个大粮仓里,吃的理所当然、有恃无恐。

    反而是大明的皇帝们,稍微差点意思。

    所以,降低生育率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人们忙起来……

    反之,提高生育率的方式,就是让大家既有钱、还有闲……

    扯远了。

    与朱棣、朱高炽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朱高煦觉得,自己渐渐有种被淘空的感觉。

    毕竟他从前也不是什么顶尖学霸,好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说到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新鲜事儿好说了。

    再说了,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儿!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经过一月有余的磨合,李巧儿已经与韦氏、郭氏打成一片,而朱高煦也从李巧儿的口中,知道了两位爱妃的闺名。

    韦氏名慈柔,出身京兆杜陵韦氏,据说是唐代诗人,写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后代。其父韦顺德,现为北平布政使司右参议。

    慈柔二字,取自韦应物诗“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郭氏名燕婉,武定侯郭英的孙女,没啥特别的,就是特别怂。

    另外,郭燕婉还是个小哭包,特别爱哭,朱高煦开个车,都能开哭了。好在她性格温顺,即便是哭了,也不让停车。

    特别是朱高煦上高速的时候,哭的尤其富有节奏感。

    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朱高煦的努力。

    据说麻将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途中,为了给远航的船员们解闷而发明的,为了哄媳妇们开心,朱高煦提前将麻将“发明”了出来,天天与她三人打麻将。

    李巧儿是个灵醒的,经常给韦慈柔和郭燕婉送胡,二人见李巧儿姿态放的很低,也就慢慢接受了她。

    虽说如今的李巧儿尚且无名无分,但汉王府中,都已经将她当做朱高煦的第三个王妃了。

    今天,阳光明媚!

    打了半宿麻将的朱高煦,在李巧儿的服侍下,打着哈欠,不情不愿的起床上班。

    结果,理所当然的迟到了。

    整个大明王朝,敢让永乐大帝朱棣等着的,也只有朱高煦了。

    偏偏朱棣对于这个孽子的种种不孝行为,已然习惯,反正也不能打死他,后来索性就不生气了。

    “儿臣拜见父皇。”

    朱高煦大摇大摆走入文华殿,笑嘻嘻行了一礼,丝毫没有迟到者的觉悟。

    “哼!”

    朱棣冷哼一声,但没有过多表示。

    朱高煦呲了呲牙,走到朱高炽旁边,喊了声“大哥”,顺便将他面前的一碟桂花糕顺走,来到一旁特意加了软乎垫子的圈椅上坐下。

    “二哥儿,今日,说些什么?”朱高炽早就将宣纸铺好,笑吟吟看着朱高煦。

    “今日嘛,咱就为父皇和大哥试说,这封建王朝的上层逻辑与底层逻辑。”

    朱棣批阅奏折的笔一顿,然后放到一旁。

    以他的经验来看,只要这孽子说出他听不懂的新词儿,那必定是要讲干货了。

    “所谓上层逻辑,便是统治者们的逻辑。”

    “从商鞅的驭民五术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到宋朝的程朱理学,无不致力于,如何泯灭底层民众的抗争意识,使民不争,统治者手中之权,或者说皇权,才能稳固。”

    “三扣九拜、五体投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不向天下人灌输一种阶级观念,听话的,才是对的。”

    “可总有一些聪明人,更容易看清一些东西,同样的,他们就不那么容易听话。所以呢,还要对聪明人灌输一种观念,只要你努力读书、努力考取功名、努力工作,那你的生活,便会越来越好。”

    “特别是自我大明朝八股取士之后,这种思想禁锢,将越来越深......”

    “至于底层逻辑嘛,便是庶民的逻辑。”

    “对庶民来说,吃饱穿暖,偶尔能喝一壶烧酒,便已是极好的。”

    “千百年来,他们逆来顺受,谁赢了便听谁的,从不期望主动掌握命运,而是祈求圣德君主、青天大老爷为他们做主。”

    “只要不是逼迫太狠,使他们走投无路,他们便从不会生出反抗的心思。”

    “而对于读书人来说呢?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道德,被他们奉为圭臬,然后自觉用来约束自己......”

    “可真实情况呢?”

    “后世有一位名人,他有一句名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朱棣和朱高炽听到这儿,都有些一头雾水。

    朱高煦总结的确实不错,但他想表达什么?

    朱棣突然想到袁珙的话,不由得皱了皱眉头,道:“老二,汝欲做圣人耶?”

    朱高煦被朱棣突然打断思路,有些愕然:“圣人?谁说的?儿臣何德何能?”

    “再说了,当圣人多累啊!古往今来的圣人,可有得逍遥的么?”

    “儿臣自认为是那种‘穷则使计捞钱,达则逍遥躺平’的,若儿臣这种标准,都能当圣人的话,那圣人,也忒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