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二郎 » 嫪毐就是白驹

嫪毐就是白驹

    言归正传,谈及白驹后续之动态,于渭阳君尉缭被执之前,有关其最新传闻且是。闻此子自遁入齐国后,竟于齐军之中初露锋芒,跻身为中上级将佐!且论其御兵之术,亦即抚绥人心之手腕,竟至登峰造极之境。故麾下将士,莫不心悦诚服,甘愿为之效死勿顾!

    而此事的全部真相,实则仅限于武安君白起与秦昭襄王二人之间,深藏不露,鲜为人知。即便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亦不难发现,不仅渭阳君尉缭对此一无所知,就连长安君成矯这般的小辈,亦是茫然不知其所以然。此事的隐秘程度,可见一斑。

    面对大父对秽土重生白驹的询问,长安君成矯才意识到叔叔因被拘押而对白驹之事一无所知。他心中一愣,随即出言解释道:

    “坊间确有此传闻,说那白驹年少时游猎,不慎失足落入深谷,众人皆以为他已然丧命。然而,据他后来所言,当时被一个神秘的老仙翁所救,才得以在齐国保全性命。

    那时,因武安君白起听调不听宣,被昭襄王赐死一事,白氏一族受到牵连,责罚甚重。白驹惊恐之下,在齐国暂避风头。后来,家父登临大位,为彰显秦王之威,免去了白氏一族的所有责罚。

    闻此消息,白驹心生归意,却又怕传闻有假,便改头换面,以假名嫪毐示人。他伪装成齐国士子,带着一干随从,辗转来到我大秦。投入当今相邦吕不韦门下,成为其门客。

    后来,家父病故,吕不韦当权。白驹凭借着一身本事,受到吕不韦的赏识与抬举。屡建战功之下,一时之间,他在军中颇有声望,一时之间,其威名远扬于军中。”

    闻听此言,尉缭错愕不已,立刻出声询问:“此人既是吕不韦之门下客,为何在受主家深恩之后,竟至于反叛如斯?且说此人,单凭一己之力,何以在短短数年间便能与吕不韦相提并论?此事背后,莫非有高人暗中扶持?”

    言语间,尉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之色,显然对此事极为关注。他深知,若无强大势力支持,单凭白驹一人,绝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更别提与权倾天下的吕不韦抗衡了。

    尉缭的疑问,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闻听此言,长安君成矯当即目眦尽裂,恨意如狂潮般汹涌而出,咬牙切齿地怒斥道:

    “这一切,皆是那吕不韦老贼精心策划之局!此贼不知何时,竟将白驹那厮引荐于摄政太后,自此二人情愫暗生,私通款曲,行径之无耻,令人发指!

    白驹那厮,原是无名小卒,却仗着一身武艺,在疆场上耀武扬威,立下所谓战功。更得摄政太后暗中庇护,短短时日便崛起于朝堂,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三年前,他公然脱去嫪毐之假名,认祖归宗,恢复白驹真名,竟敢与我大秦宗室公然对抗!此后更是凭借太后之宠信,一路扶摇直上,加官进爵,最终竟被赐予长信侯之尊荣。

    此贼野心勃勃,贪婪无度,竟又向宗政提出与摄政太后结为夫妻之无耻要求!他倚仗与太后之私情,一跃成为当今秦王之假父,肆意欺压宗室,祸乱朝纲,实乃我大秦之奇耻大辱!”

    渭阳君闻听弟妹与他人成婚之消息,顿时如遭雷击,心中愤怒如潮水般翻涌而出,难以抑制。虽知秦国关于寡后再嫁之道理,但亲情与尊严之伤,令他忍不住破口大骂:

    “贱妇!可恨之极,可耻之至!”

    他眼中闪烁着愤怒与失望的光芒,仿佛要将这背叛与耻辱刻骨铭心。弟妹的背叛,不仅伤害了他的亲情,更触及了他的底线,令他对人性的丑恶与虚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渭阳君亦知,愤怒与辱骂并不能解决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末了!渭阳君尉缭心中暗骂一声,随即想起一件至关重要之事。

    “自孝公时起,白氏一族在我大秦已有尾大不掉之势。昔日我在朝中之时,白氏势力已然能与大秦王族相抗衡,那还是在武安君白起百年之后的事。一二百年来,白氏一族取代嬴姓的野心从未停息。

    如今,白驹又得摄政太后之助力,可想而知,加上白氏一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势力,我大秦嬴姓王族之社稷,此时如同高山之危卵,顷刻之间便有被其颠覆之虞!”

    尉缭言罢,面露忧色,显然对白氏一族的崛起和嬴姓王族的未来深感忧虑。他深知,这场权力之争,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更关乎整个大秦的国运和民生。

    确实如此,白氏一族,乃是以其先祖公子白之名自立门户。他们此举,初衷便是要从嬴姓王族中抽离,独树一帜,以图自成一脉。而他们的终极目标,非但求与嬴姓赵氏一族分庭抗礼,更进一步觊觎侵蚀、同化,乃至最终瓦解取代嬴姓的权势地位。这般野心勃勃,委实令人咋舌。

    细观白氏之所作所为,无不是朝着这一目标步步为营,其心机城府,可见一斑。他们深谙权谋之道,善于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嬴姓王族中脱离出来,自成一系,这仅仅是他们走向权力巅峰的第一步。

    当然,白氏一族的行事风格,实乃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就如同其先祖公子白那般狡黠机敏,且此等狡诈之术早已端倪尽显。在谋划王朝更替、取而代之的大业时,他们并未盲目躁进,而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缓图之。这般策略,显然比盲目的蛇吞象之举更为高明。

    白氏一族深知,欲成大事,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策略,去逐步侵蚀对手的实力,瓦解其意志。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绝境,最终无法自拔。

    这样的行事风格,不仅体现了白氏一族的狡诈与智谋,更展现了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对于成功的执着。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精心策划每一个步骤,以确保最终能够达成所愿。

    然而,这样的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毕竟,王朝更替、取而代之的大业,涉及到太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

    其中,白氏一族,英勇善战,源远流长。自其祖宗伊始,族人便以勇猛著称,沙场之上,所向披靡。数百年来,秦国之强大武力,威震四方,其中九成之功,当归于白氏族人之英勇拼搏。

    白氏族人,在秦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凭借出色的武艺和智谋,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每当战鼓擂响,白氏族人总是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着忠诚与勇武。他们的存在,使得秦军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之师。

    白氏族人的善战之名,传遍四海。他们的勇猛和坚韧,不仅为秦国赢得了无数荣誉,更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白氏族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秦国子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白氏一族,真乃狡黠如狐,机敏过人者也。自其祖宗公子白以降,即以智计著称于世。彼等行事,常如温水煮蛙,徐徐温煮,待其不觉而陷其中,方显其手段之高明。非如盲目之蛇吞象,贪多嚼不烂,反害其身。

    此族之人,英勇善战,武艺超群,自祖宗伊始,便以武勇传家。数百年来,秦国之战力强悍无匹,白氏族人于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之作用,可占九成之功。彼等熟知自身优势,善于利用,故能于秦军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而白氏族人之狡黠,更在于其深知温水煮蛙之道。彼等不图一时之快,而求长远之计。故在取而代之、吞并他族之行动中,采取缓慢渗透之策,凭借自身善战之本事及秦国军功爵制度之便,逐步跻身秦军中下级乃至高级指挥官之列。

    彼等之目的,在于将秦军指挥体系之军官逐步换血,以达到控制秦军、进而控制全国政权之目的。此等计策,真乃深谋远虑、神机妙算也。故当武安君白起传出造反之事时,秦昭襄王对白氏一族是否采取行动产生忌讳之心,实乃情理之中。

    白氏一族之狡黠与善战,真乃秦国之幸亦或不幸也。幸者,有白氏族人在,秦军如虎添翼;不幸者,彼等狡计多端,野心勃勃,实乃国家之隐患也。然则世事如棋,乾坤莫测,谁又能料定其后事如何呢?

    白氏之族,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如虎添翼,难以遏制。渭阳君尉缭,一时愤慨,振臂而起,欲挽狂澜于既倒,却又如泄气之皮球,瞬间萎缩,无力回天。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长安君成矯,眼见大父如此,心中不忍,遂踏前一步,稳住尉缭颤抖的双手。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仿佛已有妙计在胸,欲为大秦解忧。

    “大父勿忧,”成矯低声而道,“侄儿有一计,或可力挽狂澜,保我大秦社稷无虞。”

    尉缭闻言,顿时精神一振,他紧紧盯住成矯,似乎想从这位年轻的面孔中看出些端倪。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任何一丝希望都如同救命稻草般珍贵。

    “你且说来听听,”尉缭声音微颤,“若计策可行,我纵使拼却性命,也要助你成事!”

    长安君成矯紧皱眉头,终是下定了决心,将深藏于心的谋划吐露而出。

    “吾子初至朝堂之时,但见白驹与吕不韦两派人马,为争夺上将军蒙骜麾下的蒙家军而明争暗斗、剑拔弩张。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场面甚是惊心动魄。

    为了驾驭蒙家军这匹烈马,白驹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力主统兵征伐赵国。然而,正值此关键时刻,吕不韦却抛出了一则震撼朝野的消息——韩国国君新丧,国家动荡不安。他断言,此时正是伐韩的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吕不韦进一步阐述其深思熟虑的战略构想,他奏请朝廷完善计划,力推蒙家军在蒙恬、蒙毅等杰出将领的率领下,挥师东进,直取韩国。他坚信,蒙家军英勇善战,定能一举攻克韩国,为秦国开疆拓土,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石。

    这一提议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白驹闻言,脸色骤变,他深知吕不韦的计策若得逞,自己统兵伐赵的计划将化为泡影。而吕不韦则神色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深知蒙家军的实力与威力,也明白只有借助这支精锐之师,才能实现其更大的战略目标。

    这场关于蒙家军统兵权的争夺战,至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变得更加紧张与激烈。”他沉声叙述着,仿佛那朝堂上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就在眼前。

    “正值争斗激烈之际,蒙骜之子蒙武,挺身而出,携其父遗书——伐诏书,大步流星地踏入殿堂之中。”说到此处,成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仿佛那蒙武的三寸丁形象就在他眼前浮现。

    “蒙武手持遗书,高声陈报,声音响彻云霄。朝堂之上,众人闻言无不震惊。白驹与吕不韦两派人马,也暂时停下了争斗,齐齐望向蒙武。”他继续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语气中充满了紧张与激动。

    片刻后铺垫好了的他,那也是说

    “孩儿深思熟虑后,觉得此刻正是加强我们手中权柄与节制军队的大好时机。因此,孩儿决定出班向王兄奏请,愿意亲自统兵伐赵,以彰显我秦国之威!

    不知为何,那白驹和吕不韦二人竟然未曾提出反对。或许他们各有算计,又或许他们觉得此举对我秦国确有裨益。总之,他们并未在朝堂上公然阻挠孩儿的提议,相反倒是纷纷以——王族大将为帅,于国中上将军新死之际,统兵交伐,一来可以彰显王族威仪,而来可以震慑列国宵小,叫他们不敢有忤逆之心。而来推崇我做伐赵主帅!

    然而,出乎孩儿意料的是,王兄见白驹和吕不韦并未反对,竟顺水推舟地任命孩儿为伐赵主帅,而那白驹则被任命为孩儿的副将。

    王兄,此番无心插柳,竟让白驹成了我伐赵的副将,实乃千载难逢的良机。孩儿深知此机会难得,若能善加利用,定可在伐赵途中一举铲除白驹这个心腹大患。

    届时,我军权在握,便可随意寻个由头,诱他前来军帐之中会事。待他踏入陷阱,便叫布下精干的刀斧手,以摔杯为号,一举将其击杀,让他化作齑粉!然而,孩儿在秦国朝堂上势单力薄,难以独力支撑大局。在这危急时刻,方才忆起祖父临终前的殷殷嘱托。

    因此,孩儿特地前来寻求大父的支持与帮助。愿与大父携手并肩,共谋大计,借此次难得的机会,一举铲除白驹这个祸害,以绝后患!如此以来,我大秦嬴姓赵氏的危局便是可以借此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