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十一章·知己难求

第二十一章·知己难求

    姬龄说了这么多,子贡算是听出来了,姬龄这是有意招揽自己啊!

    可眼下姬龄并无半点财帛,亦无自己的领土,甚至连家臣私兵,更别说属于自己的耕地了。

    可以说姬龄现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白身。

    子路不禁觉得眼前这名少年,着实有胆色,更别说他的一番话,更是透露出了,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远大志向的人。

    但这个时代,答应别人的招揽,也就意味成为他的家臣,奉他为主,在姬龄未做出背叛他的事,他无论如何是不能背叛姬龄的。

    如此一来,子贡也不禁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他需要思考,毕竟这是一个大事。pace]

    姬龄其实早就猜到了,以现在自己的情况,子贡是不可能答应的。pace]

    只不过,这里是乱世,身为男儿,姬龄也想像许多穿越者一样,建立自己王图霸业,毕竟当王也是每一个男孩子的幻想。

    姬龄知道自己的一番话,无法打动子贡,于是便道:“子贡不必立即回答,现下我不过一介白身,无权无势,尚且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何谈让子贡曲就呢?”

    不等子贡回答,姬龄便又故作好奇,询问了一下子贡在鲁国的那位“夫子”的情况。

    姬龄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他当然读过论语的人,之乎者也还能背出不少,对孔丘的思想学术也略有所知,所以和子贡很能聊到一块,倒是叫子贡再次对他刮目相看,视为同道中人。

    在和子贡拉近了一些距离后,姬龄意味深长地说道:“子贡可有一些书简?”

    “竹简?赐身边倒是有一些,不知龄要竹简有何用?”

    姬龄也不掩饰,直接点明道:“我准备写一些东西,但日前困顿,连衣食都成问题,都别说竹简了。”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我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

    古代的竹简制作方法分为: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一本竹简的形成不仅要花费半年的时间,其造价也是高昂的,更何况此时竹简大多都是贵族,或者官员自己命人制作的。

    端木赐笑着点了点头,感慨道:“哎~世道混乱,人心不古啊!贤能被逐,小人目光短浅之辈皆充于庙堂,此六国之罪也!

    子贡抚掌大笑道:“此事便包在赐的身上了,龄若写完了大作,只求让赐一睹为快啊!”

    “哪里哪里,子贡缪赞了,不过是一些粗浅的见识罢了。”

    不得不说,姬龄的策略是成功的,自一开始,姬龄便有意无意的透露出自己的儒学,这恰好迎合了子贡的心意。

    而姬龄透露的思想,不正是无数华夏儒家圣贤研究总结的思想结晶,可以说,若论儒学精深,在历史长度上,姬龄决定有自信,可以打败任何儒家弟子。

    所以当子贡听说姬龄要书时,子贡认为这个一个很好学习的机会,作为好学的读书人,这又怎能叫他不怦然心动?

    在简单闲谈后,姬龄又向子贡说自己可以长期为子贡提高雪盐。

    雪盐这可是稳赚不赔的奢侈品啊!

    子贡当即便同意了,随后两人又对一些细节开始了商谈,待细节商谈好后,两人就在这个简陋的小浆水铺子里,两人便立下了“尔无我叛,我无强贾”的口头盟誓。

    姬龄对此十分重视,还要求日后子贡亲自去他的现居的村子,前去作客,他必当扫榻相迎。

    年轻的端木赐,还不是数十年后那个结驷百乘,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天下顶级巨贾,见识有限。

    对这一盟誓,他也觉得值了,最关键的是,自己竟然结识了一个认同夫子之道的知己,人生能有此知己,子贡只觉得这是人生最幸运的一件事。

    两人欣喜之下,当即便定下,此后以朋友相称,子贡为兄,姬龄为弟。

    虽然姬龄占尽了便宜,但姬龄不认为自己以后还会是现下的这种情况,只当是子贡在投资,等自己以后发达,或者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子贡的恩情。

    而子贡的经商手段和在各国间的人脉,那是没得说的。

    雪盐只在市集上出现了半天,便被一名眼光独到的商人以一千齐刀一斤买走了。

    这一豪举,果然引来其他无数商人出高价竟买。

    拜别了子贡,子贡是一个细心的人,考虑到姬龄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想来也没有刻刀,便连刻字用的刻刀也送了。

    姬龄是认同孔子的学问的,所以在离别之时,子贡又送了姬龄自己在孔子那里学习的笔记。

    子贡他很希望,姬龄能学习孔子之学。

    子贡一番情深义重,倒是让姬龄有些不知所措了,唯在离别之时,一再三别。

    而子贡也一路将姬龄和山送到了卫国境内。

    一路上两人,走走停停,一边告别,一边又谈论如今天下大势。

    子贡认为如今天下大乱已看不见了尽头,不知何时才能太平,对此子贡或如春秋时期的人们一样有些失望。

    但姬龄却认为,接下来六国只会进入更加战乱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只会愈演愈烈,子贡闻此已是面露绝望了,但姬龄却又道,局势虽然只会更加动荡,然而这却会带来天下太平,六国统一的机会。

    子贡虽然想问出姬龄说的这话的这话的意思,姬龄却不敢再言,毕竟言多必失。

    转而又道,这是自己多年观察以来的感觉,尚需要考证。

    闻此子贡便不在多问了,毕竟在问下去,他自己都感觉,有些泄露天机的感觉。

    姬龄与山坐着子贡家奴使得马车,一路赶着回去了。

    有了交通工具果然不一样,只用了半天,被赶回了自己居住的村子。

    家奴将姬龄送到以后,便同着山把粟米、竹简卸了下来。

    临走时,姬龄还让山准备了一些粮食给子贡家奴当跑腿费,家奴誓死不收。

    姬龄只能将没吃完的干粮,让他带在路上吃。

    家奴临走了,姬龄又让他转告子贡,待他写完了,他第一时间便会给子贡写信,请他帮忙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