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八十四章·先礼后兵

第八十四章·先礼后兵

    关于垣乡权力的划分,姬龄有自己的打算,凡是愿意听从姬龄命令的,自然能在即将改组的垣乡权力中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原本胡沸心中还有意见,可当听到姬铎的名字的时候,不由心头一震,连忙向顾巫看去,顾巫也不由声色地点了点头。

    我的昊天呀,这姬铎不是周王室之人嘛?

    洛邑王宫统帅、爵为卿士!

    他可是卿士呀!怎么会到这里来任职一个小小的乡司马呢?

    如果比荫父职的话,那肯定是竞争不过。

    现在,三吏中只剩下一个司徒位置还空缺,他心急火燎地正要上,却见姬龄一扭头,先问了去收缴简牍文案归来的章恪。

    “章恪先生,这乡司徒一职,你可愿意出任?”

    章恪没有同意姬龄安排,反而选择成为姬龄的家臣,负责帮姬龄查缺补漏,。

    其实他也不在意这些,姬龄授予的这个官职,反而跟让他好奇的是姬龄这个人。

    章恪家世代都是史官,虽然章恪没有明说他是哪里的史官,可从姬铎这里,姬龄便得知了章恪是周王室的史官,按说周王室的史官,不应该在这里,可章恪偏偏却来到姬龄身边。

    姬龄不知道章恪到底有什么打算,也不知道他背后的人到底还有什么谋划。

    不过,就目前为止,章恪还没有做出什么伤害姬龄利益的事情。

    春秋史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国家政治中,虽然没有话语权,可他们却用他们的史笔,记录整个国家朝代的兴亡发展。

    按此时人们的说法,记录史实乃是史官的天职,不同于后世的史官,此时的史官在记录史实是不考虑个人感受、君王面子的。

    身为史官的章恪更想见证的,姬龄的未来与过程。

    与姬龄相处的越久,章恪发现姬龄此人的心智越发让人难以琢磨,就好似雾里看花一般。

    章恪原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姬龄,可下一刻他行动,却让人感觉好似天马行空一般。

    在一层层解透了姬龄外象后,章恪发现原来还有一层。

    章恪就好像拆盲盒一般,对此乐此不疲。

    有时候章恪也没能搞清楚,姬龄到底在想什么。

    他是一个集懒惰、勤奋、贤明、愚钝、仁慈、残酷、远见卓识、目光短浅于一身的。

    在农业生产上,姬龄从不偷懒,甚至以身作则,从鸡鸣声起,一直在田间躬耕。

    可在学习礼仪、音乐时,他是能偷懒就偷懒,有时会以事务繁忙、身体不适等粗鄙的借口,来逃脱的课程。

    在大事方面,姬龄可以从一件小事,推出整个事态的发展。

    譬如,只是卫宜战败,姬龄便召集众人,提起设想好了多种结果,可无论是那个结果,姬龄仿佛都是可以推测的。

    可当他真的将卫宜礼送回去后,他偏偏又无法接受,因此暗自生气了整整一月。

    在与村民打交道的时候,他仿佛一个粗笨的农夫、邻家小子,一样认村民看着他的玩笑,与商人交易时,他总算斤斤计较,事后总会用一种古怪的算学,计算自己的得失。

    在施政方面,姬龄总是在为如何增加百姓们粮食、收入发愁;有时候他又会为鸡蛋太少,孩子吃不上发愁。

    可在对待触犯律法的村民时,姬龄却一板一眼,依照制定好的法律执行。

    譬如说是鞭二十,姬龄便绝对会鞭二十,哪怕是有人因受刑昏倒了,他绝不会改判自己的刑法。

    姬龄此人很复杂,有时候章恪觉得他不是人,仿佛上古圣贤一般;可有时候章恪又觉得,他的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即会以百姓为先,体现得大公无私,又会盘算着自己,因自己多赚百钱而喜悦不已。

    此前,在章恪的认知里,他还从见过这种可以集真实、虚假于一体的人。

    对于姬龄研究,已经占据了章恪太多精力,他不想为了这些小事,来打扰他的“大事”。

    眼见着司徒一职被嫌弃来嫌弃去,可胡沸视为宝贝,眼巴巴等着盼着。

    他不敢再等了,连忙挪动微肥的身躯滚到案下,再拜稽首道:“若是主上不嫌弃,沸愿任乡司徒一职,我胡氏一族此后定为主上效犬马之劳!”

    距离乡寺不过数里的顾氏,此时的确装点着些许素稿,正在操办丧事。

    顾氏倒也没谎,他们中一个支系叔伯正巧在昨日死去,但这丧葬真的重要到连迎接新任乡宰、乡宰的接任典礼都要缺席的地步?

    这还真不至于。

    比如,在灵堂侧室,乡三老成翁,乡司徒成叔,乡司马顾季、顾叔脸上便没多少悲伤之色。

    老少三人跪坐在案几旁,无视丧葬不可聚饮的礼制,觥筹交错,庆祝今天对乡宰姬龄的头场“胜利”。

    三老成翁垂垂老矣,他是前代卫氏受封此地的老臣,虽然最初只是个端溺壶的竖人,没有什么功勋,但愣是混资历混成了一个“下大夫”。

    也就是,虽然身份仍旧是上士,但被国君特许以下大夫之礼待之,死后可以随葬大夫等级的鼎簋。

    不过毕竟不是真大夫,顾翁没获得封地,年老体衰后回了成邑,索性将乡宰之职让给年轻有前途的大儿子顾恤,自己做了德高望重的乡三老,想着再为顾氏发挥几年余热就彻底退下来。

    如今他召集族人聚集一堂,名为参加葬礼,其实只是托词。

    因为顾恤做了公子蒯聩御戎的缘故,顾翁一向把自家划入卫公子的阵营里,对初来乍到,抢了垣氏乡宰位置的南子一系的姬龄自然十分排斥。

    更何况,在前段时间的卫宜大夫被姬龄击败,虽说国君并未说什么,可国人却说此事乃公子蒯聩指使的。

    此种言论一出,的确对公子蒯聩着实不利。

    为了公子蒯聩,也为了顾恤在公子哪里受宠,顾翁却是另一番筹谋。

    没想到姬龄到了他们的地盘上,于是便有了,借着由头采取不合作态度,让那位年轻的乡宰吃吃憋,作为报复。

    他如此做,虽然冒着得罪姬龄的风险,但却做足了姿态给他们早已投效的公子蒯聩看:您瞧,顾氏没反水,还是您的人。

    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就是规矩,顾翁料想,就算姬龄再跋扈,也不敢公然把自家怎么样。

    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

    不过他心中依然有些忐忑,因为近来这位乡宰姬龄的传闻有些神奇,又是兴仁义好礼好学,又是出口成章,见识非凡……

    然而,在姬龄差侍从章恪前来参加葬礼,赠送帛币,递交拜帖后,三老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什么麒麟君子,也不过如此嘛。

    他的幼子,一脸戾气的乡司马顾季就是这样想的。

    “父亲,那姬龄果然是个黄口孺子,胆怕事,真不知道他使了什么手段,竟能击败了卫宜大夫,不过我等今天就为卫宜大夫找回了场子!哈哈哈!”

    乡司徒顾叔有些担忧地道:“阿翁,可他毕竟是君夫人亲封的人,又有国君之命在身,我们何必为了公子与君夫人的事情,得罪他太过,万一不心把我顾氏也搭了进去……”

    乡三老顾翁饮了一口醒酒的浆水道:“无妨,看他今天的样子,恐怕正如同阿何所,地位卑贱,根基不稳,不敢和我们公然对抗。也罢,既然他服了软,我们也不必太过为难他,毕竟他国君之命在身,大家也不好让其难堪。

    让他在这凑合一年,做个没实权的安逸乡宰,一年后自然就灰溜溜离开了。”

    他叹了口气道:“也只有这样,君子仲信那边,我们才能交待过去啊。”

    乡司马顾季恨恨地道:“来好乡统一行径的,可是那庶子顾巫昨日却悄悄摸了回来,伙同胡沸那死胖子另搞一套,等叔伯的葬礼结束,儿子就去他们所在的里收拾他们。”

    顾翁颔首:“可,是要让他们知晓,垣乡到底是谁家了算!”

    商量妥当后,乡司马又询问道:“叔伯平日最喜爱一个侍女伺候起居,还喜爱养犬的童,死前嘱咐要他们殉葬,父亲,你看行么?”

    三老成翁自无不可,以人殉葬的事情,虽然数百年来世间多有谴责但毕竟是持续了数千年的传统。

    齐桓公、秦穆公等颇有仁名的国君都照殉不误,人数成百上千,有他们带头,士大夫自然敢无视舆论,我行我素。

    两个隶妾而已,连犬马都不如的东西,杀了就杀了,那算得了什么?对了,也不知道乡中情形如何,自家安排在那边窥探的眼线怎么还不来回报?

    就在这时,侧室的门被推开了,有个顾氏皂隶一脸慌张地跑了进来,还绊倒摔了一跤,磕出了鼻血,他也顾不得擦拭,连忙爬过来道:“三老,了不得了,了不得了!”

    顾翁皱起眉头,乡司马顾季训斥皂隶道:“成何体统!到底什么事,快。”

    “是姬龄他……”

    “姬龄庶子怎么了?”

    “他……他亮出了旌旗,带着下宫士卒披甲胄带兵戈,气势汹汹地进了乡寺,将我们的人赶了出来!”

    “啊!”

    乡司徒顾叔有些慌乱,但见多识广的三老顾翁却依然冷静:“这有什么,他少年人脸皮薄,顾氏让他吃了憋,他不敢与我们为敌,只能暗中示好,但明面上就得把声势做大些,好让乡人不轻看他。”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顾叔顾季纷纷颔首表示同意。

    姜还是老的辣啊,还是阿翁看得透彻,看得明白,不愧是服侍过三代卫氏卿大夫的人。

    “可三老,还有事情……”

    “什么事情?”

    “他还令甲兵接管了乡中守备,关上了乡寺大门,我们的人想进去看看,却被看门那个满脸恶相的塌鼻子他带来的士卒打得头破血流,不知生死啊!”

    三老顾翁皱起了眉,过分了,这新乡宰姬龄演戏是不是演的太投入了,有必要做得这么逼真么?

    就在这时,另一个浑身灰土的皂隶又跑了过来,同样在门槛处磕了一跤,破了头皮,索性趴在那儿大声叫道:“大事不好了三老,不好了!”

    “又出了何事?”

    “乡寺门已经开了。”

    “开了?这不挺好的么。”

    “可出来的人……新乡宰已经将三老、司马、司徒的职务统统解除!任命了顾巫、胡沸等人为吏啊!”

    “三老,你已经不是三老了!”

    “什么!”

    “庶子尔敢!”

    在职权被剥夺的那一刻,顾翁第一次感受到了羞愤,而后便是恐惧,顾叔已是战战兢兢地起身,不心掀倒了案几,酒浆流了一屋子都是。

    只有蛮横的顾季抽出了短剑,恶狠狠地道:“这一定是顾巫和胡沸搞的***亲,要不要儿子现在就带家兵去将他们做掉。没了帮手,我看那庶子手下仅有几十人,也翻不出什么大浪。”

    顾翁老脸苍白,他摆了摆手道:“容我想想,容我再想想……”

    他果然想起了什么,连忙招手让顾叔将姬龄的那份拜帖拿来,他们刚才高兴过了头,甚至都没来得及打开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室内几人凑到了一起,看着顾翁用微微颤抖的斑驳老手打开了木匣,亮出其中那份竹片。

    顾氏三人瞪大了眼睛,实话,上面的字,很丑,张牙舞爪,像是在扮鬼脸,仿佛在嘲笑顾氏一族的愚蠢和可笑。

    顾季皱着眉解读上面那一坨坨的难看篆字:“先……礼……后兵,勿……言之不……也?”

    成翁松了手,竹片啪啦落地,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仿佛预示着顾氏百年家业也就此碎裂。

    “先礼后兵,勿谓言之不预也!”

    别怨我事先没跟你打招呼,既然你们敢做下这种事情,那就别后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