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一百九十一章·百年大计

第一百九十一章·百年大计

    收买人心,这是姬龄的必修课,无论是庶民的,还是奴隶的,如果姬龄不做些什么,那么时间久了,这些人就会与自己渐行渐远。

    姬龄闲下来了,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计划,现在儒家尚未萌芽之中,道家的老子还未写《道德经》,只有兵法孙武在吴国率领着大军,正在与楚国争霸。

    诸子百家,按照原有历史发展,它们虽然对华夏文明有着深远的理想,但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难道真得要等到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那位伟人开天辟地吗?

    显然易见,姬龄并不想看到华夏的历史又一次重演那一幕幕悲剧,华夏本该一代强过一代,华夏的百姓应该一代过得比一代好。

    想到这里,决定代他们两位伟人书写一篇华夏新史,为这个伟大多难的民族留下一下思想,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诸子百家竟然做不到,那便由我亲自来!

    “山!”

    姬龄的声音在书房里响起,山连忙凑过来道:“主上!有和吩咐?

    “为准备一些书简,今天我不理政,将这些政务暂时交给章恪,我要著书。”

    山抓抓头发道:“主上,听说著书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听闻著书者大多是学识渊博、道德崇高的学者,您现在著书会不会太早了?”

    山以一种委婉说法向姬龄劝说道,姬龄也不管这些,对着山道:“我学于师,虽无大功,年浅德薄,按理本不该著书的,然我师早逝,又无书籍可传世,供后人研习,如今我为其传人,恐我百年之后,我师之学断矣!”

    山闻言,不在劝说,而是带着小山般的书简回来。

    姬龄心潮澎湃之下,当即开篇便写道:“一个幽灵……”

    写道这里,姬龄发现好像白话文写在书简上不太方便,而且若是书写白话文,恐怕会此生学者、学子鄙视。

    姬龄想了想,便将它重新抹去,并将道:

    夫世界,人之世界也,人有欲亦有善,本无区别,然存之于世,便有情欲,为君求社稷,为士求名,为商求利,为民求生。

    天下皆有所求,天下难安,天下无所求,事物难存。

    万物各有所求,又各有所需,所求者,不过欲望也,所需者,不过时之所需也。

    饥寒者,所求不过一时之饱腹,农者,所需不过田地、粮帛。

    为君为政,救饥寒者,可治一时,难救其根,扶农,可去根本。

    天下大道,至简至公,物产不丰,有力未逮,毫厘积存,虽难见其效,然终有尽时。

    雨露积之可成海川,沙粒积之可成高山,一距一步积之可千里。

    江水作力,狂风作歌,烈火可融金石,万事万物,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写完这些姬龄忽然间,想起来了自己曾背过的一偏诗歌,当即便默写道:“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这篇天问很长,姬龄只能记得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该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惜师曰:我学有三,一曰唯物,二曰辩证法,三曰自相矛盾。学我之学,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我之所学,亦错也。

    世移事移,祸福难测,世间之学违实过时则错。

    惜极西之地有学者,与师论道,弟子作陪,时风吹幡动,我曰风动,西人曰幡动。议论不已。其师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师笑曰:“非心动,乃风动,君何故欺已得此误识,此风动,抚须也!”

    其师笑合之,不复言。

    问之,师曰:西人信鬼神,天地人畜皆天帝所创,立教派,借鬼神之力,使万民信其教,违者以邪祀罪之,不查罪证,

    处火刑,此唯心也!

    然又有劝人向善之功,维护正统,贬斥学问,故如毒药,虽可医疾,却为毒性,难舍之。鬼神终离人远,当重此生!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姬龄仿照古人的行文,借“老师”的口,不断加入自己的思想,更有对未来之事做了一些安排。

    关于唯物思想,姬龄尽可能的将它潜藏,毕竟它太过先进了,以至于此时还处于奴隶制到君主专制的过度时期。

    要知道,马老师的思想可是诞生于西方,在工业化、资本快速发展时期,在哪一个时期由于资本家和无产者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期。

    而现在呢?

    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还是奴隶制,甚至是原始社会,所以姬龄也敢确认会不会有人曲解,或者错误的运用了,这些都是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想到这里,姬龄越想越害怕。

    不敢将这些东西公之与众,毕竟这里面的书太深,还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无法把握的。

    这万一让野心家看了,谁难不倒会不会把世界撕烂,把华夏变成遍地战火的大陆。

    虽说姬龄写得很隐秘,而且还借鉴了许多典故,但姬龄总是觉得心中不安。

    彷徨之下,便决定将停笔,并将自己写好的东西封存。

    虽说此时的思想传播挺慢得,但你永远也无法确认,这些东西会被谁看了,并学了去。

    若他来一个照本宣科,那不是完蛋吗?

    最终姬龄放弃了写书,传播思想的计划,还是决定向诸子百家掺杂自己的思想来得更靠谱一些。

    毕竟他们之中,有大学者,更有智者,比起姬龄,他们更懂得此时的社会背景。

    在他们淘炼之下,姬龄只需为他们指出糟粕,留其精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