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二十一章·论道天下(上)

第二百二十一章·论道天下(上)

    姬龄本以为拜孔子为师会很顺利,可谁知孔子始终没有答应,并且对于姬龄提出卫国邀请无动于衷。

    姬龄在叶县待得够久了,眼下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不仅是卫公子蒯馈逃离卫国之后的洗牌,如今卫侯已经深感姬龄是一把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稍有不慎,这把剑便落下,并且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卫国,变成他的卫国。

    虽说长垣始终游离在卫国朝堂外,但只有卫侯极其心腹大臣才知道,长垣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自己这个国君。

    卫国现在就像姬龄的掌中玩物,只要他愿意,卫国随时会迎来一场巨变。

    在此阴影之下,卫侯越发觉得,当初将姬龄安置在卫国,是一个何等巨大的错误。

    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卫侯也不可能对臣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这无疑会损伤自己作为国君的威信。

    鉴于此,卫侯开始大举在朝堂清洗,像南子一系执掌兵权的官吏,皆被架空了。

    南子手中的兵权在逐渐被削,她来信给姬龄,催促姬龄赶紧回去,让他想办法阻止卫侯,如此下去,南子和他的计划便只能落空了。

    这一次,姬龄来到孔丘下榻的馆舍,面见孔子。

    孔丘见姬龄来了,对着姬龄招手道:“龄来了,正好我与弟子们正在讨论天下形势,弟子们皆所疑惑,不如你也与他们一起来探讨交流吧!”

    姬龄朝着孔丘躬身行礼,而后又朝着子贡、子路等弟子们行礼,孔丘微微点头,子贡等人皆起身还礼。

    双方见过礼以后,姬龄整理了一下着装,跪坐在孔丘的右手边,孔丘左手跪坐的则是他几十位弟子。

    子渊是一众弟子中最好学,学问最精深的,对于姬龄能与讨论交流,他也是极想知道他对天下的看法。

    子渊微微起身,朝孔丘、姬龄先后行过礼后,出言问道:“今日夫子与我等弟子讲学,曰,当今天下大乱,诸侯连连征战,百姓民不聊生,皆出于礼制崩坏,诸侯不尊王室,君臣纲纪混乱的缘故,敢问龄君对此有何看法?”

    姬龄闻言,不禁沉吟了一会儿,便在心中暗暗想道:“怎么周礼崩坏了,不好么?到不成要回到贵族垄断所有一切才好吗?”

    本来姬龄就打算改造儒家思想,如今孔丘与弟子给了自己这个机会,那么姬龄自然好好给他们改造一下世界观、价值观。

    姬龄先是朝孔丘拱手行礼,又朝颜回回礼后,便道:“有一定道理,但造成当今局势,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周天子,自我幽王沉迷女色,荒于朝政以来,周天子的大权便逐渐衰落,以至于对内无法弹压诸侯,对外丧师辱国,戎狄攻入镐京,身为一国之君,不以朝政为主、百姓为重,却以贪图享乐为上,此轻民轻国之罪,龄学问不如诸位师兄,但龄也知道上古圣人,尧帝曾有言: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但当今乱世,责任也不全在周天子,身为周天子之臣的我们也有责任。”

    孔丘起初听闻姬龄,将责任怪在周天子身上,也是脸色一变,可之后在听到姬龄展开论述,搬出尧帝的名言后,孔丘也不禁连连点头。

    颜回在听说自己也有责任时,连忙起身追问道:“敢问龄君,我等有何罪?”

    “身为臣子,身为周民,在明知天子有错,且不劝谏,甚至无动于衷、推泼助澜,这不是我等的罪吗?再者圣贤尚且有错,何况天子与我等乎?正如孔夫子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则改之,善莫大焉!”

    孔丘畅快大笑,当即拍掌符和道:“善!龄此言有理,你等切记,谁都会犯错,犯错也不要紧,最关键的是知错改错!”

    姬龄与孔丘极其弟子们正在讨论的,除了当今时局,还有天下大势。

    姬龄对楚国的情况已经极为熟悉,他说道:“楚国自熊绎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举步维艰,到今天的楚庄王问鼎,至今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经历了二十多位国君。如今之楚国不仅幅员辽阔,夷夏杂合,人口近数十万,虽说此代楚王有雄心壮志,且励精图治,相继灭掉了几国,可自楚共王开始,楚国朝局便时常陷入混乱,君臣关系紧张、朝臣们争斗激烈,且不说政令混乱,就连朝廷早下的命令,到了次日便因前人被杀,就当即废止,一令多出,朝令夕改,这不仅会影响朝政威信,更是让楚人苦不堪言。

    楚国之弊,久远矣,如今楚材晋用,就是楚国弊证之之表现。

    我观楚国之弊,非只楚独有,中原各国皆有不同体现。”

    子渊若有所思,就连孔丘都被姬龄的话引入深思中。

    孔丘遍游中原各国,且不说姬龄说的这些事情曾在中原各国发生过,就连自己的母国鲁国,不也正在上演这熟悉的一幕吗?

    “敢问龄,究竟是何缘故,让列国不断上演重复?”

    姬龄拱手朝孔丘行礼:“孔夫子,遍游列国,对于各国风情都有所了解,各国可以说民情、国情不同,按说它们因此不该重演历史才是,可它们却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人治。”

    “敢问龄君何为人治?”子路听到此处,立即向姬龄提问。

    “人治,即依靠人来治理国家,它作为国家、社会的一种治理的模式,首先应当需要大家普遍地接受和认可。人治,必竟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众人的意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呢?个人与众人总是存在差异的,个人的决定未必就符合纵人的需要。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许多人的命运常常因为当权者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没有了合理的预期,成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掌权者的号令朝令夕改,人们的行事则完全凭着对掌权者个人意志的猜测作为指导。因而,人治也是往往充满着危险,人治往往有走向专制,人治往往损害人们的合理预期,人治也往往与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心理需要不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