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四十九章·三问三才(四)

第二百四十九章·三问三才(四)

    冉耕,字伯牛,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

    姬龄第二次发问,向冉耕请教治国之道,冉耕能官至中都宰,可见冉耕是有才能的,且于上于下都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可见其社交能力突出。

    谈及正事,姬龄便令侍女离去。

    满堂家臣、幕僚无不正襟危坐,目视这位新晋家臣。

    皆欲审视其才,究竟有何不凡,能得主上如此器重。

    冉耕起身,慷慨而谈,问道:“依耕之见,主上欲西进,可是如此?”

    姬龄亦不加隐瞒,说道:“我麾下有大军共计六万四千余人,其中一万四千人驻守延津要地。余下精兵,或驻守长垣各县,或驻守在城西、公孙庄园,士卒甲胄精良,训练有素,只待一声令下,延津驻军即可西进入郑。郑国虽拥兵十万余人,但国内政权臃肿缓慢,必陷于混乱当中,不能兼顾。”

    这也是向冉耕和孔门弟子展现玄麟府的实力,让他知晓,在长垣功成名就非是遥不可及。

    冉耕闻言,赞扬道:“来时耕曾见过大夫麾下将士,可称威严雄壮,军容肃然,实乃当世劲旅,举世无双。以此精锐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自是理所当然。”

    “然,依耕鄙见,此时进攻郑国却不可行!”

    满堂家臣尽皆皱眉。

    要不是姬龄此前表现出的对冉耕务必重视,当即就有脾气暴烈的要起身驳斥这番胡言乱语了。

    西进拓土,乃是玄麟府上下商讨许久达成的共识,也是姬龄定下的计划。

    一方面郑国与成周洛邑毗邻,相互依靠,周王室解决了郑人的后顾之忧,攻打郑国,是为了剑指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

    郑国居“天下之枢”,西有虎牢之险,扼守着豫西通道的东段出口,可控制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通往来;“北有延津之固,南据汝、颖之地”,其国境分别濒临晋、楚出入中原的重要门户黄河南津渡口与方城隘口,是这两个大国通商贸易、发兵交战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曾有:“南北有事,郑先被兵,地势然也”。

    攻打郑国,加上卫国,如此一来姬龄就可以进而吞并整个河东之地,河东富庶,盐铁之利享誉史册千古。

    坐拥河东富庶之地,又拥盐铁之利,如此一来姬龄便可效仿曹操,北上以险峻的地势,固守基业,哪怕是一时失利,姬龄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作何解?”姬龄并没有因为对方提出反对谏言便阻塞言路,指节有节奏的在案板上轻轻敲打,显得耐心十足,期待对方解释。

    冉耕不因众人怒目而有任何胆怯,站在大堂中央,语气洪亮,说道:“自天子东迁以来,天下虽烽烟四起,但其德未失。洛邑之中有贤人老子,且我军若攻打郑国势必会招致晋国,晋国势大,非我卫国可以抗衡。”

    晋国是姬姓封国中最强的诸侯国,卫国远飞晋国的对手,这点姬龄也是赞同。

    “主上已拥卫国半数之地,若想西拓,势必要举全国之力,才可攻下郑国。主上若此时取下郑国,非十万之兵不可取,倘若强取,势必会损伤惨重,且郑国地处乃必争之地。无论那位诸侯,但凡有问鼎之心,一定会取道郑国。

    介时主上又要与中原诸侯一战,依耕鄙见,主上此时取郑国无利,不如交好晋国,制衡郑国。”

    姬龄揣度,以郑国此前趁火打劫的心思,加上晋国六卿之争,或许正如冉耕所说的那样,就算交好晋国,一来可以制衡郑国,一边进而可以向晋国渗透,等到“三家分晋”之时,或许可以趁机取下晋国。

    姬龄所想的这些都无法与冉耕诉说。

    只得继续问道:“那依伯牛之见,我等应该如何处之?”

    冉耕手臂一挥,斩钉截铁的说道:“平东乱而后南下!”

    满堂哗然!

    东进南下?

    卫国的东边不是齐国,就是曹国,再就是宋国、楚国,它们之中,也就曹国,姬龄可以拿捏。

    “伯牛的意思是攻打曹国?”

    冉耕摇了摇头。

    他忠烈慷慨,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玩世不恭之人。

    其所言必有道理。

    姬龄右手敲打着桌案,仔细回忆冉耕所言每一个字。

    南下,暂且不说,按照姬龄的预定计划,他应该攻取郑国后,才可南下灭掉陈蔡等小国,强大自身。

    但姬龄问他应该如何扩张时,他说宜平定东乱!

    东乱?

    等等东边有何乱?

    姬龄眼睛一亮,感觉自己明白了冉耕的言下之意。

    大笑着抚掌,说道:“伯牛,经达权变,帷幄至妙。否即为我避祸兵灾经年。断则令龄茅塞顿开。如此看来,攻略郑国的确不可行。晋国锋芒,我便不去尝试了!”

    姬龄话音刚落,章恪、姬狄等人亦陆续醒悟,纷纷抚掌称赞。

    而玄麟府一众武臣一头雾水。

    尤其山就坐在案席左侧,隔着冉耕的空位,能看见右侧冉求正笑容满面的抚掌。

    只感觉莫名其妙。

    山便侧头,低声问道:“器义,为何主上抚掌称善?难道冉耕先生所言,正合主上的心思?”

    器义笑着点头,说道:“也难怪主上长叹我等无谋,不能解主上之难,冉伯牛先生的确值得主上重用。”

    “你知道什么,快快为我解惑。”

    “你认为卫国东面如何?”

    “卫东?那里不是我们的地盘,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器义不由扶额:“此时主上在卫国势力罪强,若主上进取,将卫东之地尽数收入囊中,你认为主上的实力会如何?

    届时整个卫国归主上所有,主上大可举全国之力,或与齐国争,或与南下开疆拓土,不过是主上的一念之间罢了。

    况且人家连出兵的理由都帮主上想好了,我等远远不如啊!”

    山略吃一惊,问道:“若如此,吾等岂不要随主上掌控整个卫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