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百一十五章·以死报君恩

第三百一十五章·以死报君恩

    卫国在诸侯中,素有君子之国的称。

    纵观春秋战国,卫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弱国,但是却同样一直没有成为一等强国,其主要原因除了大量人才的流失,还与卫国频繁的内乱息息相关。

    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卫国卫武公曾出兵助周王室平戎,卫国也在武公时期一度强盛,成为了诸侯的首领之一。卫国之衰始于州吁之乱,卫庄公立长子公子完为太子,后与宠妾又生庶子州吁。州吁喜好兵事,卫庄公就让他带兵,当时有大臣劝谏卫庄公说,庶子带兵,恐怕以后会有叛乱,但是卫庄公没有听。

    卫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成了卫桓公。卫桓公继位的第二年,因为州吁骄横奢侈,卫桓公就罢免他的职位。此后州吁和郑国共叔段所结交,共叔段是谁呢?正是那个春秋霸主郑庄公的同胞弟弟,并且也是一个想要谋权篡位之人。

    州吁在共叔段的帮助下,又集结了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了卫国,成功弑君,成为了春秋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做了卫国国君的州吁,还想帮助共叔段夺取政权,结果因为他篡位夺政,还好战而不安抚百姓,结果卫人都不拥戴他,于是大臣将他杀死,迎立了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成为了卫宣公。

    从此之后卫国内乱不止,卫宣公私通父亲小妾,又强抢儿媳,因害怕儿子报复,就派人杀了儿子。又有卫懿公好鹤等事情,这样的卫国怎能强大?

    到了卫文公时期,文公想要恢复康叔、武公时期的盛况,也开始轻徭薄赋,时常反省,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并没有坚持多久。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灾难而流亡各国,于卫文公十六年来到了卫国,求助于卫国,但是遭到了卫文公的无礼对待。

    重耳回到晋国之后成为了晋文公,后来晋文公向卫文公之子卫成公借路救宋,又被卫成公拒绝。等晋文公解决了宋国的问题后,新仇旧恨一起算,发兵攻打卫国,卫成公逃到陈。最终还是在周天子的帮助下,宋成公才和晋文公修好。

    到了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国力进一步衰弱。进入战国后,卫国终于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成为了魏国的一个附庸,卫公也先经历了降侯,然后成为了封君。

    不过现在卫国的有姬龄坐镇,哪怕是卫出公真的像历史一样,被他的父亲逐出卫国,那无非再来一个“共和执政”。

    况且姬龄在卫国不像此前的执政者,他启用许多他国士子,哪怕是毫无爵位的国人、奴隶,他都力排众议,大胆启用。

    哪怕是士大夫说他目无尊长,他毫不在意,不过为了使他人更加信服,姬龄也变通的安排他先到玄麟府听政学习。

    等到他立下功劳,或是熟悉政务后,下放到乡里,从基层干起。

    程方明出身庶民,他的家族自庄公时期便没落了,从此变为国人,若不是他投身卫肴,恐怕早已沦为大字不识的庶民。

    好在主上求才,程方明本想碰碰运气,可谁知,他凭借写得一手好字,被选为抄书吏,后来又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下放到基层,从胥吏干起。

    可别小看乡间胥吏,主上想当年也是从乡吏干起的,所以程方明不觉得有什么。

    果然在今年的考评中,程方明凭借缉盗有功,升任县吏。

    程方明这种官场新人,跟宓子贱这种老道的官吏比起来到底缺少了一些治世的能力,办起事来到处透着小气。

    在姬龄下达整治各地的治安令后,问过县令之后才知道,在县邑里最大的罪犯来源于士卿子弟,主上下定决心,管束一下朝歌城连同周边所有士卿子弟们。

    如果士卿们过于强势,对于城邑中的那些柔弱的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士卿们想要操弄那些升斗小民,升斗小民哪来的抵抗之力?

    只有任人鱼肉的份。

    程方明出于本能惧怕这些士卿子弟,他之后幼便被他们屈辱长大,稍有反抗,就会迎来鞭子、饥饿,甚至是死亡。

    程方明在接到命令的时候,他犹豫了许久,在恐惧士卿之中,他不知道去执行主上的命令。

    主上的命令,是不容置疑的,哪怕是错的,程方明认为他也要执行。

    可士卿在地方的权力极大,那怕主上削去了部分士卿的权力,但他们的仍可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近来士卿通过暴力,养在家中的门客、剑士上门威胁等不法手段,侵占了不少商贾、农人的作坊土地。

    其中就包括,姬龄早些年打造的水车,水车对于水力的利用无异是高效,它日夜不息的可以进行生产加工。

    在此利益驱使下,有人甚至不惜堵塞水渠,建造水车。

    甚至有为了修建水车,而废田改造成工坊。

    如今禁止经营商业,荒废农耕,所以士卿不能在继续在洛水上重新恢复他家的水磨,而别的士卿以及公室们都在等姬龄下令,准备看看这位卫国司寇如何处置推行《治安令》和《扶农令》,从而再决定自家到底是继续修建水磨还是拆除水磨。

    程方明很为难,虽然隔壁县的县令宓不齐倾向于制定一条专门针对水磨的律法,有条件的开放水磨建造事宜。

    但家老桑伯却认为,任何妨害农田水利的事情都应该全力禁止,从源头上解决这一伤农之事。

    事实上,不论程方明,还宓不齐,只要有一县推动了治安令和扶农令的执行,最后的胜利者都是姬龄,因为只有政令得以开头、落实,那么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介是他会以‘效果显著’为由全面推行。

    这件事到了这个地步,对他而言,要嘛收获名望,要嘛名望,官职一起收获。

    程方明最终作出了决定,为了报答主上,他上书给姬龄,言明,若非得遇主上,恐怕此生沦为黎庶,自己无以报答主上知遇之恩,唯以死报亦。

    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妻儿送到长垣境内,这样一来,哪怕是士卿们想要报复,他们也绝不敢在主上的地盘上动手。

    只不过自己这一生可能再也见不到家人。

    “来人,传我文书,命令范氏交出范仲,命他前来县衙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