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百七十二章·敲打

第三百七十二章·敲打

    这首《文王在上》出自《诗经大雅》,《诗大序》中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这首《文王在上》是以一个后人的角度,来歌颂周文王的功绩,并倡导后世子孙能够效仿文王的美德,其大意为: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姬龄以王子的礼仪规格,在周室宗庙祭祀周灵、太子晋,的确可以使用这首礼乐。

    当然姬龄想这首《文王在上》告诉周卿大夫们,自己也是文王子孙,有资格继承文王的意志,自己回归洛邑,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持昊天的天命,匡扶周室社稷。

    陪同姬龄出席宗庙,观看礼仪的士卿在姬龄身上看到了一位强势的王子,他不同于历代天子,身上颇有武王、成王、穆王遗风,以至于许多观礼过后,甚至就连一些宗亲备上厚礼,找上门来叙叙亲情,姬龄没有拒绝,凡是前来送礼的宗亲,姬龄都命令冉求接待,唯有手握兵权,拥有实干之才的宗亲姬龄才出面亲自接待。

    不得不说,身边缺少谋士,姬龄这段时间很是头疼,光是每天应对宗亲都让姬龄疲于应对,更别说还要处理其他事物。

    自从姬龄下达统计宗周内的户籍、田地数量,各地官员虽然在看到火麟军强大的武力,不敢起兵反抗,但他们上报的数据还需要姬麟与幕僚、参军们自行分辨。

    姬龄不是数学家,他不懂得建立数学模型,简化计算,但他与这群自以为是的政客、阴谋家们,有着长期交锋的经验。

    事关自己的利益,那怕是最早投效的焦邑宰,他也不会上报真实数字,只会想办法隐瞒六成的同时,上报能让姬龄满意的数字。

    姬龄看着焦邑宰上报的数据,对于焦邑宰的不老实,他并未怪罪反而下令褒奖焦邑宰,但对于焦邑宰儿子在自己帐前效命,他却放焦少阳回乡探亲,山在焦少阳回家的前一天找到他,并告知他多多陪陪家人,没有命令,暂时不用回来。

    焦少阳很是诧异,按说自己在王子龄面前,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王子龄也并非是一个昏聩的主君,怎么会突然间下达这种奇怪的命令。

    焦少阳会到家中,焦邑宰焦适见儿子焦少阳回归,当天夜里并设了宴席,邀请宾客为焦氏最有前途的年轻一辈祝酒。

    焦适对自己的儿子很看好,不仅是因为他在王子龄面前效力,最重要的是他凭借军功为焦氏获赏十亩亩良田,爵至簪袅,这可是他自己从战场上拼杀夺得的,而非靠着血脉、祖业继承的。

    等宾客散尽后,焦少阳与焦适方才开始密谈。

    “父亲,孩儿心中有一惑,思来想去,始终想不明白,还请父亲赐教。”

    焦适似乎略有所思,对焦少阳道:“我儿尽管说来。”

    “父亲,孩儿在军中作战也算勇猛,可我主却突然找到我,向我问及家中情况,随后又让回家探亲,我认为即是主上的命令,孩儿自当遵从,可我主亲侍在儿临行找到孩儿,让孩儿陪伴父亲,不必急着归营,等接到主上的命令后,在归营效命,敢问父亲,主上这般做法,可有什么深意?”

    焦适闻言,手中的杯子顿时惊落,连忙焦急地问道:“那你的军爵赏田可曾被夺回?”

    “这倒没有。”

    焦适皱眉,叹息道:“看来王子龄殿下,对为父很是不满啊......”

    姬龄倒对焦适没有不满,只不过焦适作为第一个投效自己的士大夫,他不应该首鼠两端。

    他是姬龄立得一个标杆,也是姬龄借此机会敲打那些投靠了自己,却还想着其他士卿们的列子。

    姬龄并未夺去焦少阳立下的军爵、赏田,但他却剥夺了焦少阳获取军功、晋升的机会。

    敲打完了焦适,姬龄又大笔一挥,冷冷地笑道:“既然你等不愿意执行我的命令,那就别怪我换上听话的人了。”

    山微微拱手道:“主上英明,周室士卿大多都是无能,怀有二心之人,不如革去,换上自己人。”

    姬龄虽然在心里不认同‘任人唯亲’这句话,但眼下形势复杂,姬龄对周室的控制有限,不得不换上自己人,至少等自己彻底能够控制周室再说。

    姬龄的征兵,有意削弱士卿们的兵源,士卿的兵源大多来源与下层士人、国人,相比于奴隶而言,士人、国人更愿意投靠上层本地士卿。

    但姬龄在攻城略地之时,并未损害他们的利益,反而还给予粮食,助贫困度过粮荒。

    况且还有土地、爵位作为诱惑,姬龄认为没有人会拒绝军功爵制的诱惑,自从姬龄下令招兵以来,他的军队在短短几天扩充了三千人。

    考虑到此时招兵,可能会使一家丧失主要劳动力,姬龄又下令,凡参军者,即可获得一担粮食。

    姬龄张手望着地图,随即对山道:“命令左将军在这批新兵之中,挑选善水者,组建水军,尽快走水路运粮,缓解我军粮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