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百九十八章·聘贤举能

第三百九十八章·聘贤举能

    姬龄又问道:“如何保证良吏的形成,避免良吏变成恶吏呢?”

    子夏说道:“昔日文王为世子时,文王每天三次到他父亲王季那里去请安。第一次是鸡叫头遍就穿好了衣服,来到父王的寝门外,问值班的内竖:“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内竖回答:“一切平安。”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就满脸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请安的仪节都和第一次一样。如果王季身体欠安,内竖就会向文王察告,文王听说之后,就满脸忧色,连走路都不能正常迈步。王季的饮食恢复如初,然后文王的神态才能恢复正常。每顿饭端上来的时候,文王一定要亲自察看饭菜的冷热;每顿饭撤下去的时候,文王一定要问吃了多少。同时交待掌厨的官员:“吃剩的饭菜不要再端上去。”听到对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离开。武王做太子时,就以文王做太子时的行为为榜样,不敢有一点走样。文王如果有病,武王就头不脱冠衣不解带地昼夜侍养。文王吃饭少,武王也就吃饭少;文王吃饭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如此这般的十二天以后,文王的病也就好了。

    文王以身做表率,使得武王效仿,遵从孝道,敬贤爱民,因此我大周在文王、武王的治理下,出现了大治,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崇尚美德,官吏们也以这种美德约束自己,而商纣王则严酷律法要求官吏、百姓,甚至设立炮烙之刑来威慑臣民。

    主上欲求良吏,首先就得以身作则,处事公正,不贪图小利、钱财,勤于政事,并且在朝堂内形成崇尚廉洁的风气。”

    姬龄道:“子夏所言,可谓谋国之论,昔日秦穆伯千金买马骨,晋文侯祭奠介子推,皆是以城为先,今我欲重振朝纲,少不了贤才与诸位的辅佐,我当恪奉勤政,立身于正,倡导廉洁务实之风。”

    “侍书郎何在?”

    跪坐在角落的侍书郎连忙弃审拱手道:“臣在!”

    “传我训令,即日起凡我治下官员,须以谨身勤政为先,但有勤政廉洁之吏,可荐我面前,考察后可升官三级,赏百金,另赐白玉一双,在其府门立碑,表彰功名;三年大比、是年小比,着录政绩,廉洁奉公者升官,贪污怠政者罢黜。”

    “主上英明!”

    此日大朝会,姬龄还将此事当着太子猛的面前提了出来,太子猛虽然有监国之责,可他再上一次动乱中,有参与鼓动的影子。

    于是,为了警告太子猛,他曾找到周天子,让他下诏警告太子猛,周天子自然不敢违背姬龄的意思,毕竟整个王宫的宫人大多数都投靠了姬龄,不服从的也被调离、释放回家。

    于是周天子以太子猛“行为不端”为由,下旨申斥了太子猛,并下令让他闭门思过。

    太子猛不在朝堂之事,国政暂由大臣们协商处置。

    太子猛在“闭门反思”四个月后,周景王病重,下令解除太子猛的拘禁,继续行使监国之权。

    太子猛被监禁这段时日,早已被磨平了棱角,虽然他不愿意就此沦为姬龄的傀儡,可他也认清楚自己的现状。

    太子猛重新出来主持朝会,在面对姬龄时,他不由冒出冷汗,心中一惊。

    姬龄身穿玄色官服,腰配水苍玉纯组绶,头戴卿冠,躬身朝太子猛行礼道:“太子,微臣有事起奏。”

    “左庶长…有何事?”

    “太子,臣闻岂弟君子,无信谗言,今国家困顿,诸侯起乱,全因没有听取有智慧、能谋国的言论,我王室守藏吏老子,贤名远扬,智慧超群,其才德为众人敬仰,如今国朝清除庸吏,正是用人求贤之时,若我大周不与高官的话,那将来诸国的人才谁还会来洛阳出仕呢?因此臣建议,重用老子,逶以高官,以天下人表明国朝并非不用贤能。”

    姬龄话才刚刚说完,只见太子猛不禁皱起了眉头,朝堂中嗡嗡作响,一方面他们敬佩老子的学识,另一方面又怕他们入朝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纷纷倾扎,甚至吵闹起来。

    再者,孔子也来洛阳了,他不仅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了许多弟子,若是重用老子,那孔子的弟子,其他前来投靠的士子要不要重用呢?

    持反对意见的刘承道:“太子,臣听闻天上的飞鸟不会去羡慕水中的鱼儿,水中的鱼儿亦不会羡慕天上的飞鸟。老子虽是大贤但他并未主持过朝政,又没有什么出众的政绩,而我朝虽有敬贤爱才之心,可两者之间属于天上的鸟儿与水中的鱼儿一样,虽然都是让国家富强智略,但若是让鱼儿离开水,或者鸟儿离开天空,您认为这样行的通吗?况且任用一个没有治理过国家的人,去治国国家,无异于让不懂军事的人,去打仗,这是儿戏,故臣反对!”

    刘承一发话,士卿们嗡嗡一哄而上,“太子,刘大夫说的对啊!”

    姬龄道:“刘承大夫此言差矣!且不说先祖文王在寻访太公望之时,太公望也没有治理过国家,更何况老子学识过人,又几十年尽阅王室典籍,不说刘承大夫不如,单单就老子之名,在诸侯中哪怕不是礼遇,只要老子答应,诸侯许与相位也是有的。”

    “这……”

    太子猛把目光投向姬龄,姬龄数了数刚刚出言反对的人数,大约占据了三分之二还多。

    看来今天士大夫们不会轻易妥协了。

    姬龄在心中默默叹息,随即又道:“既然大臣们多有反对,为了我王和太子的贤明不被世人,微臣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建议,可封老子为国老,同时聘请有才干的士人、学子参政,这样便一则成全我王爱才惜才的名声;二则也可以借此考察他们的能力,堵住悠悠之口;三则孔丘对君上虽有埋怨但又埋怨不起来。有此三则,我王、太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