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徒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 第06章 奉旨举办花魁评选

第06章 奉旨举办花魁评选

    “拜见大人。”

    阮康文连忙行礼。

    一身便服的方正化一摆手:

    “少东家不必多礼。能否借一步说话?”

    “哦,大人请这边来。”

    阮康文立即把方正化带到了自己的卧室。

    并斥退了左右仆从。

    来者既然摆出如此姿态,肯定是事关机密,行商多年,阮康文这点眼力劲还是有的。

    方正化开门见山:

    “我这次来找少东家,是奉了陛下的密旨。”

    说着,拿出了崇祯给的密信。

    这让阮康文大吃一惊。

    连忙对着方正化手中的书信三叩首。

    然后才颤颤巍巍的,接过了密信。

    此时阮康文的心中,充满了忐忑。

    无缘无故的,皇帝陛下为什么会给他下密旨?

    究竟是福是祸?

    片刻之后。

    阮康文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狂喜,难以置信的神色。

    怀着激动万分的心情,他对着皇宫的方向,跪了下去:

    “草民必不负陛下圣恩!”

    ……

    方正化早已远去。

    阮康文兀自欣喜若狂的,拿着崇祯的密旨,看了又看。

    他知道,阮家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

    阮家虽然是巨富,但是说到底只是“士农工商”中的末流。

    但是如果办好了皇帝的这件事,往后阮家将迎来蜕变!

    第二天早上。

    京城各大青楼还没开门,就迎来了不速之客。

    参加“赈灾义演”?

    有机会直达天听?

    可以获得“花魁之首”、“慈善之星”的美誉?

    当获知了参加义演的种种好处,各大青楼的老鸨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青楼女子最注重的是什么?

    名声啊!

    现在有这么一个可以在全京城张扬名声,甚至是直达天听的机会,她们又怎会错过?

    要是拿下了“花魁之首”、“慈善之星”的美誉,以后京城的达官贵人们,还不得玩命的往她们的青楼里扑啊!

    于是,报名环节,进行的异常的顺利。

    当天晚上,阮康文看着汇总回来的,各大青楼花魁的报名名单,脸上笑成了菊花状。

    这下好了,全京城叫得上名号的青楼的花魁,都将参加这场“赈灾义演”!

    有了这样强大的演出阵容,还愁薅不出达官贵人们的银子?

    翌日早上。

    京城大街小巷,锣鼓喧天。

    这是阮康文派出的一个个宣传小队,在宣传明晚将要举行的“赈灾义演”。

    “青楼花魁哪家强?明晚城西都城隍!”

    “瞧一瞧,看一看喽!一个舞台,看遍青楼所有花魁!”

    “京城所有青楼花魁明晚戌时齐聚都城隍,举行义演,为陕西灾区筹款!”

    “谁是花魁之首,谁是慈善之星?你来决定!!!”

    “……”

    种种标新立异的宣传语,立即引起了京城士绅富商的广泛关注。

    给灾区捐款,能够博得美人一笑,还能够给自己扬名?

    而且还能够一次性看遍京城所有青楼的花魁?

    那还犹豫什么?

    带足了银子,明晚搞它一票啊!

    很快,这个事情,也传到了内阁辅臣周道登,李标,钱龙锡,户部尚书孙居相,等朝廷大臣们的耳里。

    他们都觉得,这个事情非常的蹊跷。

    怎么朝廷正需要赈灾钱粮的时候,就有人跳出来搞了这个花里花哨的“赈灾义演”?

    他们立即想到了崇祯之前的胸有成竹?

    但是,这是皇帝能够干出来的事情吗?

    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一场如此“清新脱俗”的活动,与他们的崇祯皇帝联系在一起。

    “万岁爷,义演宣传的反响非常的好!”

    第二天下午,王承恩把打听到的相关动态,回报给崇祯。

    “茶馆酒肆里,人人都在谈论今晚要举行的赈灾义演。”

    “那些富商显贵们,更加是叫嚣着,要把他们喜欢的姑娘,推上‘花魁之首’!”

    崇祯满意的点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仙师这个主意妙啊!”

    在他这个皇帝都无法让王公显贵们捐钱的时候,仙师一个主意,就调动了那些铁公鸡们的捐献热情。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最终的结果差不了。

    “大伴,你微服出访,替朕去看看这场义演。”

    说实话,崇祯很想亲自去看看,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去看青楼表演,实在是不成体统,所以只能作罢。

    “遵旨。”

    王承恩欣然领命。

    “奴婢一定替万岁爷盯好这场义演,不让它出任何差池。”

    况且。

    所有青楼花魁齐聚一堂,纵观古今,也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他这个太监,能够亲临现场,见证一番,也是万幸。

    但是崇祯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随即他又叫来了曹化淳。

    “你让东厂去‘赈灾义演’现场维持秩序,同时盯着捐献的钱粮款项,不能有任何的意外!”

    皇家不方便出面主持这种风格的活动,但是皇家出面维持秩序,确保赈灾义演顺利举行,这谁也挑不出毛病。

    而且。

    用阮康文是一回事,然而财帛动人心,在巨额钱财面前,难保阮康文不会趁机贪墨,好不容易筹来的钱粮,崇祯要确保每一文钱,都落在实处。

    “谨遵圣谕!”

    曹化淳领命。

    这个时候,曹化淳才发觉,这一次的“赈灾义演”非同寻常。

    “皇爷,这次义演,不知是何人的主意?功德无量啊!”

    曹化淳怀疑这事和崇祯有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他也无法想象,循规蹈矩的崇祯,会做出那样的事情。

    对于这位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崇祯没有必要隐瞒:

    “这是一位世外高人所授的妙法。朕只是将之付诸实施罢了。”

    “……”

    曹化淳半晌硬是说不出话来。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场轰动京城的“赈灾义演”,竟然是正人君子崇祯的手笔。

    但是曹化淳想说,皇爷这一着,走的太好了。

    “皇爷功德无量啊!”

    曹化淳疯狂点赞。

    作为一个皇帝,太循规蹈矩,可不是一件好事。

    崇祯面带笑容。

    全赖仙师的指点,否则,他此时必定要为陕西的乱局,焦头烂额。

    挥挥手:

    “去吧。”

    “遵旨!”

    ……

    当天晚上戌时。

    北京万人空巷。

    城西都城隍,人山人海。

    达官贵人云集。

    京城的老少爷们,一个个都是伸长了脖子,盯着临时搭建但不失豪华的戏台。

    在万众期待中。

    “赈灾义演”拉开了帷幕。

    怡春楼的花魁,第一个登台,演奏古筝名曲《阳春白雪》。

    “啊啊啊啊啊!”

    “好!!!”

    “……”

    赏花魁,这是士绅官人的专利。

    那些底层的百姓,平时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立即大声尖叫起来。

    这让与会的达官贵人,都是一脸嫌弃。

    “泥腿子!”

    “粗鄙!”

    他们暗暗吐槽。

    但是想到,等会儿他们捐银子的时候,可以让京城的老少爷们都知道,这才止住了驱逐这些底层百姓的念头。

    “我捐一千两!”

    当第一位花魁完成表演,那些达官贵人们开始一掷千金。

    “我捐米,两千石!”

    “我捐银一万两!”

    ……

    后台里,王承恩,曹化淳,阮康文,看着这样的盛况,都是激动不已。

    王承恩和曹化淳都非常的清楚,自打登基以来,皇爷就一直深陷钱荒。

    以至于各地频频爆发欠饷兵变。

    各灾区由于朝廷无力赈灾,也迅速地演变成此起彼伏的民变。

    现在好了,士绅显贵们踊跃捐献,这一场义演下来,当可以解了皇爷的燃眉之急。

    阮康文则是在期待着阮家的未来。

    从现在来看,皇帝给的差事,他已经办好了一大半。

    只要顺利的办好这场“赈灾义演”,阮家往后要更加发达了!

    ……

    当晚深夜。

    崇祯终于等来了赈灾义演的数据汇总。

    “恭喜万岁爷!”

    王承恩看着报表上的数据,喜形于色。

    崇祯迫不及待:

    “快说!”

    王承恩的声音带着激动:

    “赈灾义演筹集到了现银226万两!米麦105万石!”

    崇祯一拍大腿:

    “太好了!”

    这一笔巨额钱粮,足以帮助陕西渡过难关!

    第二天早朝。

    崇祯直接将草拟好的圣旨,抛到了群臣的面前:

    “朕欲封赏忠信商人阮康文,为织染所大使,赐国子监贡生名额一个,另,派遣方正化作为监军,前往陕西,协助处理民变赈灾事宜,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

    此时,一众大臣看向崇祯的眼神,都是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昨晚一场赈灾义演,筹到了300多万的钱粮!(PS:此时的粮价大约是1.1两银子一石米。)

    这个事早已经传遍了京城。

    联想前前后后,一众重臣哪里还不知道,这是崇祯在幕后操纵。

    周道登出列:

    “恭喜陛下,在此危难之秋,有如此忠诚的商人挺身而出,筹钱筹粮,实乃我大明之福!臣觉得,理应封赏!”

    对于这一点,群臣倒是没有异议。

    他们反对从他们的身上薅钱,但是既然筹到了钱,那当然是要赈灾的。

    至于监军太监的人选,本来就是以皇帝的意见为主。

    他们更加没有理由反对。

    “臣附议!”

    “附议!”

    “……”

    筹到了如此巨额的钱粮,陕西之乱已经不足为虑。

    但是这个时候,一种文官们心中,却是隐隐感到不安。

    崇祯这样不按套路的出牌,和他们印象中那个,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大明皇帝,简直判若两人。

    如果往后皇帝一直继续这样的套路,他们这些文官,还拿什么来“屠龙”?

    然而,崇祯做的不露痕迹,他们即使猜出来是崇祯在背后操纵,也不好公开的指责崇祯什么。

    尤其还是这种活命无数,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崇祯看着群臣心中腹诽,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心中乐开了花。

    以往他只有被群臣喷的体无完肤的份儿。

    哪里有过这样的,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爽感。

    仙师简直是朕的福星啊!

    ……

    芜湖巨店门前。

    人潮拥挤。

    此时,一名翰林承旨官吏,在十几名锦衣卫的护卫下,捧着象征着皇权的圣旨,高声吆喝:

    “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接旨!”

    正在内堂的阮康文,听到外面突然响起喧哗,正纳闷呢。

    骤然听到让他接旨的声音,又惊又喜。

    实际上,在崇祯之前给他的密信中,已经承诺了,只要办好了“赈灾义演”,以后九边军队所需布料,优先从芜湖巨店进货。

    这让芜湖巨店,从民间商贾,一跃成为皇商!

    足以让芜湖巨店,百尺竿头,脱胎换骨。

    阮康文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还特意给他下了一道圣旨!

    先是一愣,随即连忙小跑到宣旨官吏前,噗通一下,跪了下去。

    围观的百姓,也跟着纷纷跪倒。

    翰林官吏高声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陕西遭遇罕见旱灾,饿殍千里,朕心忧如焚,寝食难安,唯恐陕西百姓衣食无依,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心怀天下,主办赈灾义演,筹得钱粮三百万之巨,援助百姓渡难关,朕甚嘉之,特晋封为织染所大使,并赐予国子监贡生名额一个,钦此!”

    阮康文惊喜不已,高呼谢恩:

    “草民阮康文,叩谢陛下天恩!”

    接过圣旨,心中狂喜万分。

    能够承包大明九边军队的布料生意,就已经足以让阮家飞黄腾达了。

    想不到皇恩浩荡,竟然还晋升他为织染所大使。

    别看这只是一个九品的官,而且不入班,但那也是有了官身了,和一介草民有质的差别。

    另外还赐予他一个国子监贡生的名额。

    这可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抢不到的名额。

    贡生都是秀才,但是秀才可不一定是贡生。

    贡生,是各州县推送的万里挑一的“最优秀的秀才”。

    贡生一旦毕业,吏部考核通过后,就可以直接委派去地方,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省去了层层科考的过程。

    打个比方,秀才好比你刚刚小学毕业,距离进入体制内工作,还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而贡生的名额,等于是一张登上官场直通车的车票。

    稍微熬一下,就可以进入体制内工作,以后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而且还当街宣读封赏,这一下,全京城的人都会知道,阮家受了皇帝的封赏,这也等于是替芜湖巨店做了一个广告。

    有了这个封赏,一般的达官贵人,也会对芜湖巨店敬而远之,轻易不敢刁难。

    毫不夸张的说,皇帝的这一波封赏,已经足以确保阮家好几代人的富贵了!

    哈哈哈……这一波阮家赚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