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徒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 第43章 关宁锦防线是个摆设

第43章 关宁锦防线是个摆设

    “哦?什么样的农具?”

    杨喜闻言,起了兴趣。

    他家的农具,早已经破烂不堪,自己又没钱买新的。

    联络专员也不磨叽,立即返回骡车,拿了一把铲子和锄头过来。

    交给了杨喜。

    “都是用上好的精钢打造,锋利无比,干活儿省时省力。”

    杨喜接过来,拿起铲子试了几下,发现果然是又轻便又锋利。

    “这把铲子,我要租用十天!”

    杨喜当下就做出了决定。

    “好的。”

    联络专员拿来一份租赁协议书。

    “在这里按个手印就行。”

    很快,双方就办好了租赁手续。

    与此同时,杨喜名下的土豆种苗,也被派送小分队,搬进了他的家里。

    杨喜拿着新铲子,返回家里,看到小院里摆了一地的土豆种苗,心中突然充满了希望。

    土豆是个好东西啊!

    参加培训的时候,杨喜已经尝过先生展示的“醋酸土豆丝”了。

    那是相当的美味。

    而且西峪村的富足,已经足以证明,土豆是一种非常高产且耐旱的农作物。

    只要把这些土豆种苗种下去,往后,他们一家子就不愁没吃食了!

    “杨喜啊,如果你有余力的话,不妨同时种植苹果吧。”

    临别,联络专员还给杨喜推销起了农投公司的另一种推广产品。

    “种苹果不费什么工时,果树林下还可以大规模养鸡养鸭。”

    “农投公司都可以包技术包种苗包高价回收。现在没钱,公司可以给你赊账!只要你跟着公司走,不愁以后过不上好日子!”

    “真的吗?”

    其实相关的消息,杨喜早就听说了。但是先前土豆种植都还没落实呢。所以,杨喜根本不敢相信那样的好事。

    这年头,地主老财哪个不是想对他们这些小民敲骨吸髓?

    联络专员循循善诱:

    “土豆种植推广你不是看到了吗?你说是不是真的?”

    此时此刻,看着眼前的事实,杨喜终于相信,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告示的一切,都是真的。

    “好,给我也来一份。”

    于是,在专员的引导下,杨喜再次和农投公司签订了一份种植苹果的契约,以及一份包回购养鸭的契约。

    杨喜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

    在这个年代,小民天然对士绅地主等上层统治者,怀着畏惧和怀疑。

    轻易不会相信上层统治者的许诺,尤其是在朝廷信誉败坏的大环境下。

    但是,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却仿佛这浑浊世道中的一股清流。

    滋润了他们!带给了他们希望!

    ……

    沈阳。

    城市的中心地带,有一片红墙金瓦的宫殿群。

    这就是后金两代汗王野猪皮和黄台吉,极力仿照大明皇宫的样式,打造的王庭。

    在这辽北之地,这样的建筑看起来,好像还蛮像那么回事。

    但是真和大明京城的皇宫比起来,难免显得小家子气。

    御书房中。

    幕僚范文程,正在向当今后金汗王黄台吉禀报:

    “大汗,据我们的眼线回报,崇祯皇帝近来可谓是倒行逆施。”

    当下,范文程将打探到的,开店经商,另立大明兵工厂等等,崇祯皇帝近来的种种举措,报告给了黄台吉。

    黄台吉对此感觉不可思议:

    “范先生,你对此有何看法?”

    范文程脸上泛起嘲讽的笑容:

    “崇祯小儿应该是穷怕了!我听闻崇祯小儿的龙袍,都打满了补丁!”

    “哈哈哈哈……”

    闻言,黄台吉不禁哈哈大笑。

    明廷锦绣江山,何等富庶?但是明廷皇帝的龙袍,竟然需要打补丁?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范文程进而分析:

    “崇祯小儿另开小灶,显然是对朝中百官不再信任。”

    “如此作为,只会让明廷分崩离析,乃取死之道也!”

    “崇祯小儿有励精图治之心,却无励精图治之魄力和手段,如此乱搞,明廷必乱!”

    “我大金只需要静观其变,择机而动即可。”

    历史上,范文程之所以能够屡屡提出一针见血的,对付明朝的良策,是基于对明朝上下深刻的了解。

    但是徐浪的工商业富国强民的策略,显然超出了范文程的认知观。

    所以在范文程看来,崇祯的种种举措,无不充斥着荒诞与昏庸。

    黄台吉微微颔首:

    “嗯。然而,崇祯小儿似乎有整顿吏治兵政之心,且效果卓著。”

    “长期以往,非我大金之福啊!”

    但是范文程可不这么认为:

    “大汗可还记得张居正?”

    黄台吉略一思索,随后露出笑容。

    范文程侃侃而谈:

    “明廷已经积重难返。强势如张居正也无法挽救。”

    “时至今日,明廷从根子上早已经烂透了,官员从上到下,贪腐成风,尸位素餐,不是更换了几个官员,就能够改变的!”

    “明朝气数已尽,天命在我大金。大汗无需过分担忧。”

    这也是范文程毅然决定投靠后金的主要原因。

    明朝从万历后期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可挽回的颓势,腐朽不堪,风吹就倒!

    而后金,则像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倒是今年的天气,大汗要提前预防。”

    “哦?”

    “我夜观天象,发现今年仍是大旱之兆!”

    黄台吉皱起了眉头:

    “今年还是大旱?”

    范文程点头:

    “甚至比去岁还要严重。大汗宜早做打算!”

    黄台吉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去。

    去年北方大旱,明朝百姓活不下去,身处辽东的建奴,日子更加难过。

    牧草枯竭,赤地千里。

    后金也是勒紧了裤腰带,才勉强挺了过去。

    今年的旱灾,如果更加严重,那么,后金的日子绝对过不下去了。

    思虑半晌,黄台吉道:

    “本汗欲秋后南下劫掠明朝,夺取资源,以供养我大金。”

    “然而,关宁锦防线坚不可破,先生可有良策?”

    黄台吉自从继承汗位以后,曾对关宁锦防线多次用兵,但是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徒添伤亡。

    但是,从辽东入中原,又必须要经过关宁锦一线。一想到这个事情,黄台吉就头疼不已。

    范文程早有预案,智珠在握:

    “大汗莫不是忘了,如今蒙古诸部,除了林丹汗部,基本上都已经臣服我大金?”

    “只要我大金绕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突入,关宁锦防线不过是一个摆设!”

    啪!

    黄台吉大喜,激动的猛的一拍大腿。

    “本汗得先生,如鱼得水也!”

    黄台吉最喜欢读三国,高兴之下,一句口头禅脱口而出。

    次日,黄台吉召集八旗首脑,举行军议。

    黄台吉力主联合臣服的蒙古诸部,倾举国之兵,秋后取道蒙古,南下劫掠明廷。

    正红旗旗主大贝勒代善,镶蓝旗旗主二贝勒阿敏,都表示了反对。

    但是他们无法拿出充分的理由,说服其他旗主。

    更多的人,支持的是黄台吉。

    最终,在黄台吉的力主之下,决议通过。

    ……

    数天之后。

    崇祯,孙承宗,徐光启,毕懋康,孙元化,等人,再次齐聚大明兵工厂铸造车间。

    经过半个月的筹备。

    密云钢铁厂终于建成,并采用苏钢的炼钢法,产出了优质的钢锭。

    “师父,你说钢铁中加入这种黑色的矿石,就可以制造出削铁如泥的锰钢兵器?”

    崇祯看着眼前的钢锭和师父说的锰矿石,兀自难以置信。

    徐朗没有多言。

    而是对着铁匠们一挥手。

    于是,铁匠们立即同时点燃了两座高炉。

    不多久,高炉的火焰白热化。一些钢锭被放进了一号炉,锰矿石则是被放进了二号炉。

    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之中,钢锭锰矿石都被融化成了液体状。

    经过提纯的锰水,被注入了钢水之中。

    虽然车间内温度很高,但是崇祯,孙承宗,徐光启等人,都是远远的全神贯注的观看着。

    很快,锰钢水融合成形。

    工匠们立即将钢水注入了预先准备好的几个横刀模具中。

    最快见到成品的,当然还是刀剑,所以徐浪命令工匠,仿照唐横刀的样式,先打几把刀出来。

    至于枪炮,还需要从长计议。

    “锻打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先出去喝杯茶吧。”

    徐浪提议道。

    虽然众人都是急切的想要看看,徐浪所说的锰钢兵器,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也都知道,这玩意儿急不来。

    于是众人跟着徐浪来到了车间外面的一个凉亭。

    立即有仆人过来,给他们端上茶水。

    “仙师,你说用这种钢材铸造火炮,威力可以提高十倍?”

    孙元化念念不忘的,还是铸炮的事情。

    徐浪淡淡一笑:

    “请问孙大人,现在我大明的火炮,使用寿命是多少发炮弹?”

    孙元化答道:

    “数十发。发射超过五十发炮弹,火炮就很容易炸膛,必须回炉重铸。”

    “红夷大炮的寿命长一点,可以达到一百发。”

    徐光启,薄珏,焦勖,都是点头。

    这就是这一个时期,火炮的大体寿命了。

    徐浪反问:

    “你可知道,为何火炮的寿命这么短?”

    “这个……下官不知。”

    孙元化懵逼的答道。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火器都属于初步使用和初步了解。又怎会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

    所以,众人都是疑惑不解的,瞪着徐浪。

    徐浪用他那蹩脚的,一知半解的科普知识,给大家做出了解释:

    “因为在铸炮的过程中,炮管都是外层先冷却,这会导致炮管内脆外刚,而发射炮弹时,却是炮管内层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因此,用以往的技术铸造的火炮,打不了几炮就会炸膛。”

    “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铸炮的时候,让炮管内层先于外层冷却,火炮的使用寿命就会成倍提高。再加上锰钢这种优质的钢材,火炮的威力寿命提高十倍是可以实现的。”

    “……”

    崇祯和孙承宗都是听得很迷糊。

    但是崇祯知道,师父不会信口胡扯:

    “师父,您说的,是火炮未来的发展趋势?”

    徐浪微微颔首:

    “这叫身管自紧技术。”

    后世的炮管,被誉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之一。

    很多后世的技术,在这个时代暂时无法实现。

    但是徐浪知道,有一种身管自紧技术,努力一下,是可以在这里实现的。

    徐光启,孙元化,薄珏等人,都是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双眼放光。

    仙师之言,深奥莫测,他们一时间,无法全部理解。

    但是仙师能知晓过去未来,说给他们听的,肯定都是至理真言。

    徐光启突然若有所思的说道:

    “敢问仙师,我们当前的火炮铸造,废品率奇高,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这个时期,铸造火炮的废品率,在70%以上。

    废品的原因,就是冷却的过程中,炮管出现裂痕。

    以前徐光启不明所以,但是现在听徐浪这么一说,隐隐明白了其中的诀窍。

    徐浪点头:

    “正是如此。炮管从外部冷却,应力不均,内部容易出现裂痕,所以废品率高。”

    具体的操作,徐浪不懂,但是大致的原理还是知道的。

    “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让炮管自内而外冷却?”

    孙元化这时忍不住发问。

    这一辈子,孙元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大明造出横扫八荒的火炮。

    此时,徐浪的每一句话,都跳动着孙元化的神经。

    徐浪沉吟着。

    因为,在这方面,他只能算是半桶水。

    他怕说错话,贻笑大方。

    但是,徐光启,孙元化可不这么认为。

    他们觉得,仙师可能是考究他们的态度。

    于是同时躬身作揖:

    “还请仙师赐教!”

    崇祯,孙承宗,薄珏,焦勖,都是满怀期待的,看着徐浪。

    徐浪接下来的回应,可谓是意义重大。

    如果徐浪真的愿意说出其中诀窍,那么,大明将收获一件所向披靡的大杀器!

    徐浪想了想,斟酌着说道:

    “我只能给你们一条思路:在炮模的内部,加一条可以流动冷水的水管,在炮模的外部两侧,加一个火炉加热装置,这样就可以达到由内至外冷却的目的。”

    在后世,这种铸炮法是由丑国一名叫做罗德曼的军官提出,所以被命名为罗德曼铸炮法。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饶是确定了这样铸造出来的火炮,性能优异,但是罗德曼还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试验出了最佳的参数和配比。

    所以,不得不说,铸造新型火炮,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