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76章:多好的良策啊,却不能施行

第76章:多好的良策啊,却不能施行

    直接为大唐制定一个改革方案,是比较困难的。

    陈平安虽然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但是这样的工作,是一点儿经验也没有。

    所以,这第一个五年规划,陈平安就没敢大刀阔斧,还是小提了几点改善,都不算是什么改革。

    真要是改革,那必然是会引起轩然大波。

    从东西两市的划分,引起了世家门阀的争抢,甚至是一度可能打破头,就能够看出来。

    在这样一个封建的王朝进行一次超越这个时代的改革,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常参结束,陈平安再一次被召见。

    李世民问道:“百家姓应该不是你写的吧?”

    “陛下英明。”陈平安说道:“臣的确没有这般才华,这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隐士大儒所写。”

    李世民有记载陈平安的语录,所以也知道宋朝的基本情况,一个因为重文轻武的国策,让王朝失去了爪牙的朝代,也是文人骚客最多的时代,对于陈平安的语录,他研读非常深。

    几乎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点,他都一一揣摩过。

    李世民又漫不经心地问道:“后世还有什么好诗吗?”

    陈平安回道;“很多,唐诗宋词明曲,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赋,明朝的散曲。也都有不少传世经典名作。”

    李世民其实也有一些才学,更多的也是受到了古人的影响。

    一个曹操横槊赋诗,一个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李世民自然也不想输阵。

    而他留下来的名句,自然也就是赠萧瑀的那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一直都是通过这样的询问,来了解唐宋明清的历史,从而了解四个王朝的制度、人文、经济、思想的不同。

    李世民又问道:“今日朝议,马周等人的建言,你以为如何?”

    陈平安回道;“陛下,马周之建言可为良策,也因为他的建言,臣才想起来,在千年之后,因为汽车非常多,那等速度奇快,又是钢铁之物,一旦撞人,必定是当场死亡。”

    “为了减少死亡之风险,上头就制定了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在道路中间设立护栏,车辆一上一下,一左一右,遵守靠右行走的规则。”

    “若是汽车没有靠右行走,然后撞了别人的汽车或者是人,这个开车的人,将会承担全部责任。”

    李世民听了陈平安的话,很是开心,总有一种扬眉吐气,朕的臣子也可比千年之后的人,那一种荣辱兴焉的感受。

    “马周乃是你举荐,此番,你也有功。”

    陈平安连忙回道:“陛下谬赞,臣不过是拾人牙慧,知晓历史罢了,马周之才犹如明珠,早晚都会发出光芒,吸引陛下之目光,从而得到陛下的赏识。”

    “历史上,便是如此,马周为常何写了奏疏,被陛下看中,最后得知乃是马周所写,便提拔了他。”

    “这也是历史之典故,陛下为伯乐,马周为千里马。”

    李世民未曾想到还有这么一个经过。

    不过,却也没有后悔。

    他能早一日用上马周这样的人才,也能早一日兴盛大唐。

    李世民又拿出了陈平安所写的五年规划,摊开,说道:“朕未曾和士廉、辅机等人商讨你所写的五年规划,乃是因为他们未曾知晓你的身份,也没有听过你所言千年之后的盛景。”

    “朕担心他们不太理解,所以也就不打算告诉他们了,这上面的事情,朕和你,慢慢施为。”

    “你意如何?”

    陈平安愣了一下,猜想这是不是一个试探,有一点儿不知其意。

    但是,又一想,李世民可是被那位都称赞的人,于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能让臣子们善始善终的明君。

    必然不会是曹操那种生性多疑,好梦中杀人,喜怒无常的枭雄。

    雄主和枭雄,应该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吧。

    当即回道:“臣,一切都听陛下的吩咐,也愿为陛下兴盛大唐而肝脑涂地。”

    李世民温和地微微一笑,说道:“彩,既然如此,那你就来讲一讲,这个强军之法,又是该如何去做?”

    陈平安道:“在千年之后有一个说法,叫做军事现代化。”

    “大唐十二卫乃是陛下南征北战,带出来的一支骁勇善战之军,于这天下,已经无敌,只是府制度有一个隐患。”

    唐朝立国之后,依然沿用北魏时期的府兵制,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兵役制度。

    而随着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的土地兼并,均田制直接就被破坏了。

    很多将士失去了自己的田地,也就变成了无土之人,让他们继续驻守边疆,或者是战场杀敌,军心很容易就收到影响。

    以前的将士们奋勇杀敌,那是因为他们要保护背后的家园,保护自己的田地不被践踏,不被抢夺。

    没了土地,他们也就没了念想,没了为之浴血奋战的底气、勇气、决心。

    李世民听完,沉默了一会儿,沉声问道:“朕记得你有说过,唐朝后期出现土地兼并,从而动摇了国本?”

    陈平安回道:“是的。”

    李世民问道:“可有何策应对?”

    陈平安抿了抿嘴,回道:“陛下,臣才疏学浅,虽然知之甚多,可对于国政、国策、国事之了解、感悟并不深刻,也没有经历过,更没有亲力亲为,有过结论。”

    “不过,历史上,倒是出现了好几次改革,应对土地兼并之隐患。”

    “一为摊丁入亩,既然那些世家大族很喜欢霸占土地,那就收取地税,一亩收税几何,让拥有土地之人缴纳地税,减少丁税,减轻无地之人的赋税,提高有地之人的赋税,也能抑制土地兼并。”

    “二为官绅一体纳粮,也就是官吏、乡绅等也要交税,他们手中掌握很多商号,还有着家族产业,以及封地,看起来,是他们养活着封地中的百姓,实际上,是封地百姓养活他们一家。”

    “官吏越多,封地越多,而官吏们不交税,封地也都分出去,能够给朝廷交税的地方、百姓又有多少?”

    “只这么一点儿地方,这么一点儿百姓却要承担大国国库之本,很容易就让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也活不下去。很容易逼迫他们走上绝路,举起谋反。”

    “三为两税法,此法源自于唐朝后期,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也为了规划化赋税制度,便制定了两税法。”

    “春季、秋季两次征收赋税,如此一来,官差不在频频下乡收税,从而扰民,一年两次,一次三个月,自春始、至秋止。”

    李世民皱眉,说道:“此三法确实为良策,只不过,摊丁入亩之策,怕是那些世家大族不会支持的,而官绅一体纳粮,更是会引起文武百官之反对,倒是两税法,或有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