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77章:教育为国本

第77章:教育为国本

    陈平安说道:“陛下,臣也以为前两策虽为良策,却不适合在这时候施行。”

    “一来,是来自于世家大族的抵抗,文武百官们的反对,这良策,乃是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自然不会被同意。”

    “二来,如今大唐初定,府兵制已经施行了九年,在这九年中,也因为府兵制而让大唐得以平定四方,抵御突厥。”

    “更为关键的是,马上就要北征,不易对府兵制进行改革,从而动摇军心。”

    李世民点了点头。

    也明白陈平安的意思,现在不能施行,以后可以尝试一番,毕竟土地兼并也真正存在,让大唐不得不废除了府兵制。

    “你再讲一讲募兵制吧。”

    既然府兵制有着隐患,那之后的募兵制,是不是也是一个良策?

    陈平安对于募兵制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募兵制需要给军费。

    而仅此一点,就能够看出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优点和缺点来,府兵制只需要给土地,就能免费获得大量的将士,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奋勇作战。

    募兵制就需要给军饷,没有军饷,就没办法获得大量的将士。

    如此一来,也就会让朝廷多出很大一部分的支出,甚至是成为负担。

    明朝末年就因为军饷问题,导致皇帝征三响,逼迫百姓不得不谋反。

    李世民听完,也觉得还是继续坚持府兵制,等到实在是弊端太多,无法延续,再采用募兵制。

    反正,已经有了对策,也就没有后顾之忧。

    李世民又问道:“陈卿,你觉得大唐十二卫当真可以打败突厥,扬我国威?”

    陈平安坚定地回道:“陛下,臣相信天策军,相信十二卫,相信在土地兼并之隐患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大唐的大军一定会所向睥睨!”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也有这个自信。

    毕竟,那可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亲军,强大如窦建德、王世充,不都是败在了他的手下?

    区区突厥,不足为虑。

    李世民又看向了五年规划中的另一个规划,问道:“你这上疏有言,教育乃国本,你且细细说说。”

    陈平安回道:“陛下,千年之后的教育,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从私塾到书院,从书院到学院,再到臣所在的时期,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小学为六年,七岁入学,六年之后通过考试进入初中,初中三年毕业,再通过考试进入高中,高中三年毕业,再通过考试进入大学。”

    “除此之外,小学、初中乃是必须入学,凡是子女在这个年龄之内没有入学,父母是要承担责任,轻则处罚,重则进牢狱。”

    “这个教育之策,称之为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这九年的教育,子民们是必须享受的,还有国家出钱,免去学杂费、书本费,为平民减轻负担。”

    “而高考乃是国家重典,试卷都是军队押运,在高考之时舞弊之人,最高可判死刑。”

    “之所以如此之严格,是因为高中之前都是基础教育,而高中之后的大学,则是真正的专业教育,会教导学子们专业知识。”

    “这些专业知识也分为好几等,采用择优录取,高考分数优秀的学生,会进入最高学府,就好比是如今的国子监一样,进入最高学府求学。”

    “最高学府的学子们毕业之后,会进入社会获得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往往都是有着专业性,同时,工薪非常高。”

    “这也就是千年之后的一个现象,高考成为了万千百姓之家重中之重的事情,也是学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高考,也就是学子们能不能从寒门,成为高学历、高工薪、高待遇的成功之门。”

    “就算是没有进入最高学府,也有其他很多学府可求学。”

    “在千年之后,学历成为了普通学子们最为重要的依仗,拼不了出身,就只有拼学历。”

    说起这个来,陈平安太有经验了,简直是滔滔不绝。

    李世民听了,眉头紧皱。

    这般教育之国策,也是想都不敢想,甚至是好像不似人间之政一样。

    不说免费让学子们求学,仅仅是这建立书院,就是一笔很大的钱财支出吧?

    就算是掏空了国库,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李世民听完,很是纠结,一方面,他也想要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实现这样的教育之策;一方面,他也知道这不太可能,需要的钱财太多,很容易就掏空国库,比募兵制还要费钱啊。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李世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必要继续听下去了,很多国策都是不可能实施,却又让他垂涎三尺。

    继续听下去,很容易影响到他的雄心。

    李世民不会将大唐江山国祚,让陈平安去随意涂抹,他背负污名坐上的宝座,岂能交予他人之手。

    只不过,陈平安本身,也是不可代替的。

    “行了,今日就到这里吧。”

    “如今,依然还是强军,筹备明年年底北伐之事,同时,整顿京师,解决往后出现的迁都之隐患。”

    “打败突厥,解决边关之隐患,扬我国威,亦可让京师先一步繁荣昌盛起来,也是朕登基之后休养生息的成果。”

    陈平安抱拳道:“陛下圣明。”

    等到陈平安离开了偏殿之后,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动笔,写下了现代化三个字。

    再然后,把陈平安刚刚所言,以及他的一些感想,一一写下来。

    陈平安语录,在李世民这里,又多了一本。

    而随着李世民的诏令下达,京师长安开始了大规模的整顿,首先就是马车主动退出长安,改换人力车。

    不过,若是远行的话,还是需要马车的,所以允许商贾组建马车车行,用来长途远行。

    除此之外,就是交规,还有挖暗渠了。

    这一次,并未征招民夫,也就是徭役,而是采用以工代役。

    把挖暗渠的工程直接承包给工部,再由工部召民工,给付工钱,挖凿暗渠。

    五月初,正是阳光明媚之时,京师已经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京师换新颜的工程了。

    而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不断试验,孙思邈也终于种出牛痘、成功治愈天花之瘟疫。

    此消息,是跟随孙思邈一起的圣使,以紧急情报,快人快马报送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