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杀 » 第二百〇四章 要命的麻城

第二百〇四章 要命的麻城

    许文岐不务正业的在富池参观时,李平也在富池。

    克复蕲州的第三天,他就返回来了,并把马永留在蕲州主持防务。

    与拥有坚固城池的蕲州不同,富池太容易受到袭击了,他必须亲自坐镇才能放心。

    虽然有长江天险,但黄州府城远在上游,李平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御漫长的长江,尤其他的主要兵力又还在协防蕲州。

    而张献忠又太过善于偷袭。

    不过,在富池的李平并没有住在伍家坝,而是住在富水河口的富池镇上,只是偶而才去伍家坝与宋宝来、高蕾等人一起吃顿饭。

    自从决定要救许文岐开始,李平就以方便谋划军务和不想打扰大家为由从伍家坝搬了出来,他的参谋机关也同时与他住到了一起。

    他们常常在深夜仍需要讨论和谋划无数的细节。

    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很正常,毕竟这符合李平的习惯,也需要这样。

    但没过几天,李平却又以需要有人帮忙整理文书为由直接下令把原来的侍女李静调回了身边,并严词拒绝了王小凤想要跟过来的请求。

    尽管李平没有再提及刘小惠,但他这个举措还是引发了一些小小的风波。

    高蕾开始经常走夜路跑到富池镇上给深夜工作中的李平送夜宵。

    直到有一天深夜,高蕾突然从李平的房间脸色很差的突然离去才一切宣告结束。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隔壁仍在工作中的参谋们只是知道那天李平有些过于疲劳,说是要先小憩一会儿,然后高蕾来了并只进到李平的房间几分钟就出了状况。

    可据事后匆忙进去查看的李静所说,李平仍在熟睡。

    自那之后,高蕾没再来过,李平也一直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打完蕲州并回到富池之后,李平还是继续住在江边富池镇上的指挥部里。这回他的理由是防备张献忠,甚至连许文岐在富池参观也基本没有陪同。

    这倒不是假话。

    李平目前的心思主要都聚集在长江上游,聚集在黄州府城。

    张献忠的报复心太强了,他不得不防。

    尤其是李平在夺取雄武门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量基层带兵骨干,大量受伤的骨干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养伤,这导致李平的军队在攻陷蕲州后并没有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变得更强大,而其实是更虚弱了。

    然后还要分守蕲州和兴国州两地,更进一步削弱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力量。

    这些都使李平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但张献忠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似乎更加害怕李平。

    连续几天,不仅蕲州北边约50里外的广济县境内的农民军全数收缩入了城,在黄州府城的农民军也好像在收缩防御。

    别说靠近紧临蕲州的蕲河了,黄州的农民军居然只在距离蕲州70多里远的浠水河边上才能看到身影,然后还只是少量探马,并且绝对不过河。

    好像处于防守状态的是兵力雄厚的农民军。

    这十分的反常。

    但也使李平更加紧张,他更加担心张献忠会偷偷渡江来攻击富池。

    直到一小群沿着英霍山区边缘逃出来的麻城地区官绅武装的出现,李平才稍安了一些,也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四月六日,张献忠进入了麻城。

    原来张献忠不仅不在黄州府城,还带走了大量精锐,李平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了一些。

    但很快,他又大惊失色。

    下一步,张献忠会去哪里?

    是回头来找他麻烦?还是干点别的?正在成为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而且无论张献忠怎么选,李平都相当的麻烦。

    从麻城再往东就是李自成的控制区了,张献忠选择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而往北则是进山,此时的张献忠也不可能选。

    那就只剩下渡江南下和回头跟李平死磕了两条路了!

    虽然李平的参谋处分析,张献忠最有可能的是南下渡江进攻空虚的武昌。

    这也符合李平大约知道的历史进程。

    但这却也是最坏的情况。

    武昌一旦失陷,李平的麻烦将会更大。

    隶属武昌府的兴国州将随之处于高度危险之中,等于说李平将直接面临张献忠的军事压力,而是还是江北和江南两个方向同时面对压力。

    这可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凶险异常。

    武昌不能丢。

    虽然有参谋立即提出可以尝试去增援武昌或者利用舰船阻止张献忠南渡,但这回别说周文没吱声,许文岐也没有给李平任何压力。

    包括提议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对这一方案持悲观态度。

    自己有几斤几两,大家心里都还是有数的。

    不说继续分兵导致的更弱,火炮仍未批量造出也让他们并不多的舰船难有作为。

    而且兵进武昌,也意味着李平将独扛李自成与张献忠两大巨寇,以李平目前的实力来说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然后这还不算完,接下来的几天又有几支权贵和豪强的武装相继从麻城逃来。随着他们带来了更多和更详细有关麻城的情况,李平也彻底的目瞪口呆。

    很多史记在评论张献忠入小小的麻城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一个词:

    声势复振!

    张献忠自河南流窜进入英霍山区以来,四处攻杀,克城无数,但却从没有被用过这个词,哪怕是攻占庐州、蕲州和黄州府城等这样的大城时也没有被用这个词。

    偏偏在占据麻城这个小县城后被如此评价,不能不说麻城对张献忠具有极其特殊性。

    而且用“声势复振”还一点都不夸张。

    那他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不得不从张献忠的兵力结构和麻城的特殊性谈起。

    其实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别的什么农民军,他们军事力量的核心与精锐从来不是什么裹挟的民众,而是投降的官军和老匪,并主要是官军。

    普通大众对他们来说大多只是消耗品和充数壮声势的,他们既没有精力训练他们,也一般不懂得如何训练他们。

    李平对张献忠占麻城前的军事实力有过估计,就是精锐不过千,而且这个精锐还不是一直跟着他的老兵,而包括了大量新投靠他的且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官军降兵。

    别忘了,几个月前的桐城一战,张献忠好不容易又聚集起来的一帮兵马差点损失殆尽,连其手下最勇猛的将领养子三鹞子王兴国都直接被斩杀,甚至他本人也差点被黄得功活捉。

    也就是说,真正哪怕跟在张献忠身边稍长一些时间的精锐老兵估计连百都不过。而那些后投靠的官军降兵,无论数量和训练水平上都十分有限,精锐能战者也是少之又少。

    如此,张献忠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桐城之战结束后,张献忠仍能继续不断克城的原因也不是他的部队兵多和战斗力强,而是成功的偷袭加上幸运的每次都有人向他们反水。

    也因此,张献忠的部队才会连许文岐都看不起,并蔑之为乌合之众。

    但麻城让一切都变了。

    麻城起事的里仁会核心力量是梅之焕训练的私兵。

    钱谦益在《梅长公传》中谈到:梅之焕“用军法部勒材官乡人子弟僮奴,……畜养赣儿数百人为正兵,备出战;收无籍恶少为游兵,资应援。”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军法”二字,说明这支部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而且还是严格的训练。

    而且,自梅之焕始。麻城乃至黄州、蕲州,各地官绅地主多行仿效,聚家丁、族人于山寨自保。一时间,大别山南北涌现数百座山寨,最著名者有蕲黄四十八寨。

    据说梅之焕在世的时候,无数大匪和农民军在经过麻城时全都绕道而走,就是害怕麻城强大的私兵武装。

    蕲黄四十八寨,在最后发展为江淮七十二寨。这些山寨始则御草寇,继则拒清兵,风云数十年,此蹶彼兴,直至康熙十三年才被于成龙最后剿灭。

    此种现象甚至也吸引了欧美汉学家的眼球,并专门写书论述。

    张献忠进入麻城后,据说降者达五万七千人。

    他不仅得到了里仁会和直道会的力量,原围攻麻城各权贵和豪强们的武装也很多都降了,同时周边一些骑墙状态的武装也降了。

    虽然这五万七千人中的大部分仍是普通奴仆和平民,但受过训练的武装人员却也占比不小,而且这些武装人员还大多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并且训练水平远高于当前的绝大部分官军。

    当然,没降的大多躲入了英霍山中的险要处结寨自守,要么就是跑的远远的,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

    再者,就是那些占大多数的奴仆和平民们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但却也都是主动投靠的,拥有极其高涨的“革命”热情。这一点同以往大多是被裹挟的百姓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如此,张献忠怎能不大喜,好杀人的他在麻城的表现完全一反常态:“献忠终未戮城内一人”。

    武进士洪正龙率千余人降,献忠优礼相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梅之焕的外孙、四部尚书李长庚的侄孙李中素,当时年仅10岁,也偷偷跑出家门参加了农民军。

    麻城让张献忠的实力暴涨。

    而大喜之后,张献忠更是采取了提高麻城地位的措施,改麻城县为常胜州,并委任知州进行管理,开创了张献忠始建地方政权的先河。

    甚至“戒勿犯梅氏,羊酒祭长公坟,罗拜而去。”

    在麻城的这五万七千人也被张献忠别立一军,号为“新营”。

    正是这个新营,后来成为张献忠破武昌的主要军力。史称“五月破武昌,皆此军力也。”

    同时,这个新营也是张献忠后来入川的主力。现在,四川许多人言祖籍系湖北麻城,跟这一事件就有一定关系。

    知道了这些,李平的脑袋怎么能不生疼,而且还是剧痛。

    张献忠完全已经具备了硬碰硬报复他的实力,再不能用乌合之众来看待了。

    然后,这还不是李平全部的闹心事。

    更西边,襄阳的情况也在断续传来,那边似乎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李自成也在襄阳建立起了政权,大量的读书人开始成批投贼。

    农民军已升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