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岁月长河归来,我为太孙 » 第3章 先太子的遗愿

第3章 先太子的遗愿

    待看清来人。

    朱元璋刚好些的心情,顿时又沉重了起来。

    对于这第三个孙子,他真心喜欢不起来。

    虽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生下来没多久便没了娘,可却一点都不争气……

    不学无术,胆小怯懦,遇事畏畏缩缩,没担当没主见,吃喝玩乐却是一把好手,没有一点大丈夫该有的样子。

    最关键,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他爹的影子!

    但凡能找出一点,又何至于如此?

    朱元璋没了批奏疏的心思,漠视道:

    “吼什么?咱没聋。”

    “还有,你刚叫咱什么?现在连爷都不叫了,真行啊……”

    “你爹死了,没人治你了,不把咱这副老骨头当回事了,对吗?”

    感受到旁人的怒意,朱允炆陡然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

    果然不出所料,母妃安排三弟过来,就是让他找挨骂的!

    “皇爷爷息怒,三弟绝非此意……”

    朱允炆面不改色,一边轻抚老爷子的后背,一边朝朱允熥挤眉弄眼,示意对方赶快认错,再说两句吉祥话。

    弟弟挨骂是次要的,他把问题处理好,才是主要的!

    先训斥,再劝导,最后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表示愿意代替弟弟受罚,按照烂熟于心的一套流程走下来,这才算不枉母妃的用心良苦。

    毕竟,朱允熥存在的意义,就只是为了突显他这个当哥哥的优秀。

    若非如此的话,母妃哪有精力带这个废人?

    过了数息,见他没听见似的,立于原地不动,朱允炆不禁眉头一皱,索性也不暗示了,直接了当:

    “三弟!”

    “愣着干什么呢?”

    “还不快给皇爷爷重新请安!”

    哪知,朱允熥根本不予理会,而是慢条斯理地走上前来,一步一步登上台阶,来到案牍前站定。

    无视了错愕的朱允炆,望向稳坐钓鱼台的朱元璋,他淡淡地说道:

    “陛下息怒,您曾经再三强调过,正式场合,朱家人,无论是谁,必须称陛下,

    反之,非正式场合,方可随心所欲。”

    “而孙儿此番前来,是为了承认错误……自觉应当正式,不可偷奸取巧。”

    “万望陛下明鉴。”

    听闻他落落大方的解释,朱元璋目光微凝,上下打量着。

    凛然间,他不知是不是错觉……

    眼前之人的气质,与先前截然不同!

    此时此刻,哪里还见一点唯唯诺诺,委曲求全的窝囊样子?

    振振有词的一番歪理,竟还有点他爹的那味了!

    早晨摔了一下,脑子磕开窍了?

    朱元璋揉搓起发白的胡茬,火气也随之消了大半,然而还没等他开口,一旁被怠慢的朱允炆面子挂不住了:

    “放肆!”

    “怎么跟皇爷爷讲话呢?”

    “自己犯下的错事,你还有理了不成?!”

    “行了,闭嘴吧!吵吵闹闹的,像什么样子?还嫌丢人丢的不够多!”

    朱元璋猛地抬手打断,语气不善的说给他们兄弟二人。

    “是,是……皇爷爷,孙儿知错。”朱允炆登时蔫了,心想,这和平时走的流程不一样啊……

    反观朱允熥则是颔首低眉,没有急功近利的抢过话茬。

    没办法,局面太差了,不是靠三言两语便能扭转,说的天花乱坠,没有任何意义。

    得有干货!

    选择剑走偏锋,机会只有一次!

    一步下错,满盘皆输!

    争,也要会争!

    不是像个愣头青一样,没有章法横冲直撞!

    要么不动手,要么下死手!

    “行,算你还记得自己姓啥。”朱元璋斜靠在椅背上,剑眉倒竖,不怒自威:“说吧,何错之有?”

    “你爹白疼你了?”

    “瞻仰你爹遗容,竟能吓晕过去?虎毒还不食子呢,不怕活人,你怕死人?”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对于朱元璋的怒不可遏,朱允熥心下叹息,对此倒是也能理解。

    毕竟这件事,过于抽象了……

    别说是皇帝了,换任何一位父亲,也都没法接受。

    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旁人一点。

    “禀陛下,孙儿其罪有三……”

    朱允熥深呼一口气,抬头迎上对方的虎目,有条不紊:

    “其一,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未尽身为儿子的责任,是为不孝。”

    “其二,大庭广众下丢人出糗,让皇家威仪颜面扫地,是为不忠。”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

    “其三,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不能为陛下排忧解难,是为不义。”

    “孙儿万死难辞其咎。”

    “还请陛下即刻降罪,我绝无半分怨言,只愿以此来赎罪,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此言一出,鸦雀无声。

    不光朱元璋满眼皆是匪夷所思,连一旁的朱允炆都感到莫名其妙。

    遗愿?

    什么遗愿?

    懿文太子朱标,奉命前往关中巡视,一方面,调查秦王樉在封地的不法之事,另一方面,考察西安能不能做大明的帝都。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出发,十一月回京,回到南京后生病,次年四月薨逝。

    从生病到薨逝,共历时五个月。

    后期病情突然加重,清醒时少,昏迷时多,连话也说不出了。

    朱元璋苦思冥想良久,还是没回忆起任何细节,两侧太阳穴乱跳,似是要炸开了一样。

    终于,他绷不住了,豁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你爹什么遗愿?”

    “咱怎么不知?!”

    “你又是从何得知的?”

    对于老爷子此刻的失态,朱允熥早有准备,进而不慌不忙,纠结道:

    “孙儿不忠,不义,不孝,罪大恶极,不敢妄……”

    “少放这没味儿的屁!”

    朱元璋这下真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他眼跟前,不容置疑的命令:

    “赶快!有啥就说!咱赦你无罪!”

    见目的达成,朱允熥微不可查地蹭蹭手心。

    转移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制造一个更大的矛盾出来。

    洪武皇帝杀伐一生,几乎堪称无懈可击,但却还是有两个弱点。

    一,孝慈高皇后!

    二,懿文太子!

    ……他不得不承认,骨子里对老爷子的敬畏,无论重活几世,沉淀几百年,依旧还在。

    都这把年纪了,还是戾气逼人!

    也难怪曾经的他,仅是多说几句话,便已经快尿了……

    “孙儿斗胆,敢问皇爷爷……父亲与您商讨的最后一件国事,为何?”

    朱允熥顺水推舟,改掉了生硬称呼,顿时显得亲近了不少。

    “最后,一件,国事?”朱元璋喃喃念叨着,突地虎目圆睁,仿佛联想到了什么。

    见状,朱允熥欣然点头,没有再卖关子,验证了他的猜想:

    “皇爷爷圣明。”

    “父亲是一个把国事,看得比泰山还重的人。”

    “而考察大明的新都,事关国本,事关基业,更事关儿子对老子的孝心……

    皇爷爷,您年纪大了,父亲无时无刻不想为您分忧。”

    “怎奈苍天无眼……”

    “不解决迁都的问题,父亲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