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岁月长河归来,我为太孙 » 第4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第4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斩钉截铁的一席话,让朱元璋陷入了沉默。

    自责的情绪顷刻间涌了出来。

    这几个月来,他无数次反问自己……

    如果不让老大去调查老二;如果不让老大去考察新都,老大是不是就不会生病倒下?

    如果一纸诏书传老二回京;如果坚定些早点敲定新都,老大是不是就不会去找他娘?

    一切的一切,全都怪自己!

    儿子心疼年迈的老子,无论国事,还是家事,都大包大揽地抢着干。

    哪怕生着重病,也不忘献上关中的地图,将迁都的利弊关系,一条条列举出来。

    乃至于,他都不敢和儿子吵嘴了,生怕加重了的病情。

    直到倒下去那一天,手还攥着没写完的奏疏,惦念着迁都的相关事宜!

    念及至此,朱元璋微微昂起头,虎目凝视着大殿的穹顶,良久才将情绪平复下来。

    却已不见了君临天下的霸气,此刻如同饱经沧桑的老农。

    苍老下陷的眼窝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而就在这时。

    突兀一声怒呵,把他从思绪中,强拉回到现实。

    “放肆!”

    朱允炆来势汹汹,大步朝前走了过去,咬牙道:

    “如今正值国丧,不易大兴土木,不懂不要乱说!”

    “什么叫,九泉之下难以瞑目?”

    “非讲这些难听的话,让皇爷爷心里难受?!”

    “还不跪下!”

    迁都关中,板上钉钉,这是母妃透露的一手消息,并且是在太子生前就定下的,虽不知其中具体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进展相当顺利,没有出现分歧。

    而朱允熥来此高谈阔论,勾起老爷子的伤心事,正是给他好好表现的机会。

    领悟到了母妃的良苦用心,朱允炆习惯性地一巴掌甩了过去。

    然而,让他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

    就见朱允熥随意地一抬手,便将他势大力沉的右臂擒住。

    不甚在意的眼神,蔑视着面前之人。

    “你……你……你干什么!”使劲拽了两下,方才挣脱出来,朱允炆面色涨红,此刻又羞又气:“你疯了!我是你哥!还管不得你了?”

    “我哥早死了。”朱允熥无比平静。

    “……”朱允炆瞬间语塞。

    “够了!”

    朱元璋被气的够呛,直接破口大骂:

    “咱就坐这呢,咱还没死呢,就敢动上手了?!”

    “等咱真埋进黄土的那一天,是不是要把这南京城,掀一个底朝天啊!”

    “给脸不要的东西!”

    “都好大的胆子!”

    闻听此言,朱允炆立马找到了主心骨,飞也似的回到御案后,躬身立于其侧,就等最疼爱他的爷爷,出手为他撑腰做主。

    朱元璋看都不愿看一眼,只是冷冷道:

    “谁给你的权利动手?”

    “又是谁给的权利插嘴?”

    “到底是你不懂,还是你弟不懂?”

    “咱是不是给你得笑脸太多了!”

    “滚一边去站着去!”

    朱允炆听罢人都傻了,委屈的差点哭出来。

    奈何他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垂着头灰溜溜退到远端。

    “还有你!”朱元璋抬头,看向没事人似的朱允熥……心下评价,这手擒拿的动作十分标准,力量相差如此大的情况下,没有多年的苦练,做不到这般从容。

    不喜读书,偏爱拳脚?

    “舅老爷教的。”朱允熥先一步抢答。

    “……”朱元璋脸一黑。

    “皇爷爷息怒。”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必须得还手!

    只因,曾经被欺负够了。

    所以他也没指望藏着掖着,打了一辈子仗的马上皇帝,没那么好糊弄,还不如编一个能让人接受的理由,毕竟总不能实话实说,是从数百年后的现代部队所学。

    “咳——”朱元璋抬手扶额,大骂该死的蓝玉,不教孩子学点好。

    “你爹没告诉过你,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雄英是你哥,允炆就不是了?你说的什么混账话!”

    听出了言语里的台阶,朱允熥却没有顺坡下驴,既然已经硬刚了,那便要刚到底。

    手都动了,还怕什么?

    就今天,非得把“窝囊废”的标签摘了!

    组织了一下语言,朱允熥昂首挺胸:

    “孙儿之言,是对是错,自有皇爷爷定夺,欲加之罪,孙儿不认。”

    “敢问皇爷爷,孙儿错了否?”

    皇帝同意迁都不假,奈何太子的亡故,对他的打击太大,并且他已是六十五岁的高龄,眼下,还有比迁都更急切的事,等着他去做……

    为大明选定接班人!

    由此,朱允熥才以此作为突破口,把节奏把控在自己手中。

    该莽的时候不能怂,该稳的时候不能急!

    肃穆的大殿,沉默了良久。

    朱元璋缓缓收回注视,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行,你小子有种,是咱朱家的儿郎,有你爹身上几分狠劲,以后你就这样,说错了咱也不怪,别像个大姑娘一样,扭扭捏捏缩手缩脚,看了就让人反胃!”

    见朱允熥欣然点头应下,他转而看向另一侧的朱允炆:

    “你呢?哑巴了!”

    “啊?是!皇爷爷的教诲,孙儿牢记于心,孙儿知错,再也不敢了!”

    朱允炆猛地打了个激灵,不敢怠慢。

    然而他话虽如此,心思却不在这里……

    还是不肯相信,他的皇爷爷竟为了那个窝囊废,呵责起了自己。

    为什么啊?

    凭什么啊!

    迁都一事,不是早定下了?

    处理完两个小的,朱元璋呷口茶润润喉,自顾地感慨:

    “你爹这个人,固执的很,打小就这个德行,苦了累了,从来不讲,等什么时候一切尘埃落定了,他才会淡然自若地跑来跟咱邀功,只要是他认定的事,套上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迁都的事没成,他可不就是……死不瞑目。”

    “保不齐,他到了地底下,还得跟妹子打咱小报告。”

    朱允熥闻言,也只得赔笑。

    迁都不成是应该的,这件事把儿子的命丢了,老爷子心里能不犯膈应吗?

    说白了,这也是放弃迁都的原因之一。

    “咱错怪你了,你是孝顺的孩子,连咱都忽略了的事,你都默默记着,有心了。”

    朱元璋朝他招招手,示意他过来离近一些,又道:

    “你说想完成你爹的遗愿,想要替咱排忧解难……”

    “那么,可有头绪了?觉得迁都何处,能让你爹高兴?”

    “有多少你讲多少,咱让你畅所欲言。”

    此言一出,朱允熥顿时精神大振。

    来了!

    真正的大考!

    前面的夸奖,只是虚的,不足以改变根深蒂固的废物形象。

    最后的提问,才是实的,能够逆风翻盘的关键所在。

    倘若给不出洪武皇帝想要的答案,再一次败出了储君的候选名单……

    等待他的唯有万丈深渊!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