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册 » 69 流水线

69 流水线

    高渠正色道:“但确确实实是高某亲眼所见,还有不少食客作证,整个姑苏城那么多人亲眼所见,大人为何就是不信呢?

    若非是剑化青龙,载着干将飞天而去了,王宫拿出了多少资源供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历经三年,干将竟然还敢私藏一把雄剑,吴王又岂会与他善罢甘休?”

    若说那晚所见的青紫强光,乃是矿石燃烧所产生,龙吟声乃是特殊方法制造出的剑鸣声,这些工赐都能理解,毕竟那天他与梧氏人等亲眼所见。

    但是一把剑化作龙,还载人飞天而去,即便是最离谱的烂片都不敢这么拍吧?

    工赐:“你们亲眼看到了剑化作青龙,载着干将飞天而去了?”

    高渠:“虽然我没看到剑是如何化作青龙的,风从虎,云从龙,那天阴云密布的。但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干将站在龙首,乘云飞天而去了!

    当时王宫数千名禁军围着整个庄园,他们可能有不少人亲眼所见,青龙不可能从数千人眼皮子底下进庄园吧?

    不是剑化的,还能是什么呢?反正姑苏城确实不少人都亲眼所见,事情也就这么在城中传开了。

    若非如此,我乃是王孙的人,此庄园低价挂售期间,我何不趁机买下呢?

    即便是吴王,也不会动自己孙子的产业吧,就怕那干将哪天又坐着青龙回来了!”

    工赐不禁想起了红衣手中的那把剑,那天在泰山山麓的山道时,大山也看到了。

    会不会跟红衣以及她胯下的异兽有关系?可红衣远在泰山,又是如何跟干将扯上关系的呢?干将的那把雄剑,为何又会到了她手中?

    工赐:“你来找我,不会是跟我聊这些吧?”

    高渠连忙道:“小人不敢,高某只是见大人买下了这座庄园,才出言提醒大人注意安全的。

    您是吴王亲封的万户侯,他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已出售的庄园,而为难您,但是干将与他的青龙万一回来,他们可不会认你呀!”

    那可不一定,铸剑完成那晚,他曾被大山背着深夜造访,干将的剑术虽然高明,但跟大山,最多也就略压制一筹,在工赐加入偷袭后,还不如他二人联手。

    工赐现在恢复了双腿,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呢。

    而且那晚二人仅仅是好奇,来看剑的,看过后就回去了,并无什么深仇大恨。

    工赐颔首道:“多谢提醒,此庄园我也仅仅是用来当做工坊仓储的。里面有内河,竹筏小舟可以直接行驶进来,这么多便利的条件,空着实在是可惜了。”

    高渠:“那就好,那就好。此庄园基础条件极好,本是王族自留用的。

    后来大王划给干将铸剑,若不是出了那么档子奇异之事,王室也不舍得低价挂售。

    若是大人日后想将此处改为酒楼庄园,倒是可以找高某前来效劳。

    别的不敢说,姑苏城酒楼行业,高某自问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保证让大人满意。”

    工赐听他这么一说,才想起之前与工匠争论的话题。

    员工宿舍,档案室,办公区,调度区,占地面积不小,自己为啥不盖一座楼呢?

    真是习惯了后世常见的高口大厦,一叶障目了!

    工赐笑道:“哈哈哈哈哈,高兄好意,先心领了,莫非高兄此来便是谈这些?”

    高渠脸色有些尴尬道:“高某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那世子府的统领办事时,竟然被王孙发现了!哎,不过大人放心,王孙也有意结交大人。

    说此事还是由王孙他亲自来办比较好,可以光明正大的给大人人手,别人也说不得什么。”

    工赐:“呵呵,那敢情好,替我谢过王孙。”

    高渠:“诶,大人且慢,是这样的,王孙想请您晚上赴宴,见一见您,顺便也将人手交接给您。”

    工赐:“晚上就能给人?这么快!”

    高渠:“不错,对王孙来说,抽到百人不算什么大问题。”

    工赐:“那有能驾驭战车的御手吗?还有弓箭手,持戈手。”

    高渠:“此事是王孙亲自操办,在下目前还不得而知,大人何不晚上见了王孙亲自一问呢?”

    工赐结果请帖:“好,那便如此定下,告诉王孙,晚上我一定及时赶到,也替我好好转达谢意。”

    高渠:“明白,谢大人体恤小人,大人的话,小人一定带到!”

    工赐:“好,我现在手头上还有事,便不留你了。”

    高渠拱手:“自然自然,高某也要尽早回去转告王孙,这便告辞了。”

    “慢走不送。”工赐同样拱手送行,嘴里还仿佛自言自语道,“诶,若是有能十名驭手,就再好不过了!”

    工赐送走了高渠,有找来还没散去的工匠开会。

    一名工匠听完工赐盖楼的方案后,有些难为道:“可是家主,若是盖楼,这得多大一座楼?恐怕我们梧氏目前的财力,难以支撑。”

    工赐自然明白他的话,若是木制结构的,要改这么大规模的楼,确实对木材质地以及大小有着极高的要求。

    晋楚百年争霸间,类似后世冷战,都有过一些不知所谓的竞赛,晋楚两国都盖过当世的巨型建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奇观误国!

    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都因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更何况一个小小梧氏,小小申邑了。

    但工赐没说要木质结构呀!

    石灰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

    起码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石灰了。

    至少春秋时期,烧制石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道石器时期。

    石膏的历史也差不多,马王堆墓葬就有发现应用了石膏作为建筑材料。

    唐代以后,石膏用来做豆腐和药物食用。

    而能够烧制石灰、石膏,就代表能够烧制水泥!

    只不过温度要求更高:将石灰岩,黏土,铁矿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是水泥生料,经过极高温的烧制,便是水泥了。

    而水泥混合石膏、沙、石子,就是混凝土了。

    要造出高标准的水泥混凝土,工赐做不到,若只是用来盖个几层办公楼,还是轻轻松松的。

    石灰与石膏都是现成的,石灰岩、黏土、铁矿粉也都是现有材料。

    只要试着比例煅烧就好。

    江河里的河沙简直不要太多,而且河沙中天然含有铁砂。

    最难的反而是看似简单的碎石子,工赐不用一硫二硝三碳的前提下,靠人工凿大量碎石子,性价比太低,而且大小难以均匀。

    于是工赐准备用一些木质材料辅助,土砖也要烧一些。

    木质砖混结构,只是盖个三四层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而单纯用木质的话,主要是主体结构对木材的要求太高了。

    大型的木材,也很难统一。

    这项不大的工赐,即便是工赐有着后世的眼光,还是存在一些挑战性的。

    烧制石灰石膏的,工赐来之前,姑苏城就有着原本的小作坊。

    烧水泥难度也不大,只是要改造一番。

    所以工赐决定让账房收购两家,搬去申邑,与原先烧酒坛酒壶的窑子结合。

    也要在申邑建个采沙场了,现在采沙场效率虽然慢,但以后还可以搜集铁砂,还有暴利的琉璃长也必不可少。

    对此时的工匠而言,烧水泥也可以说是琉璃厂之前的一次技术挑战。

    这所有一切都是有关联的,部分技术可以共享。

    工赐准备先在申邑试着建造小型的,木质砖混结构楼房,试验完成后,再在庄园内建造所需大小的。

    若是能造占地200平大小的四五层楼,那么占地造1000平,甚至更大占地面积的,也无非是拼凑而已。

    三层楼的难度就太低了些,土木结构都行。

    理论上是足矣建造七八层的,但是工赐用不着那么高。

    综合安全性、实用性以及性价比,四五层的足矣。

    若非是工赐所需建筑过大,当下的木结构技术完全能够建造,就是造价太高了,承受不起。

    综合来说,烧制水泥将来还能当成一门收入来源,技术积累,进而可以建造烧制瓷器与琉璃的工坊。

    目前的酒坛与酒壶都是陶器,与瓷器不同。

    陶器新石器时代就有遗存了,后世人们因为陶瓷一词,经常将二者混淆。

    就如道家与道教,根本不是一回事。

    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目前的酒坛酒壶,只不过是工赐加了一道上釉,最多只能称之为釉陶,跟精美的瓷器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原始瓷器是在商代就有,但是跟工赐印象中的瓷器差距还是挺大的。

    这一切综合起来,任重而道远呐。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也只能一步一步安排。

    工赐写完信件,安排完那些工匠管事后,天色已经快黑了,匆忙收拾一番,前去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