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523章 庐山简寂

第523章 庐山简寂

    元玄子说:“是啊,在江州刺史走后的第二年五月,乡间流行瘟疫,备受饥寒煎熬和折磨的陶渊明到了九月菊花盛开的季节就病故了。”

    “师父,他这样做又是何必呢?隐士存在的价值何在呢?”燕玄飞问。

    元玄子说:“隐士是士之不仕者,虽然只是少数,却能代表人对自由独立生存的理想追求。”

    “何谓自由?”燕玄虎问。

    元玄子说:“自由为意志自主,是人永恒的追求之一,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国家行动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界限。自由是一切价值的价值,是人的本质,也是人格的体现。”

    师徒几人正在感叹嘘唏,忽然听到有人却幽幽地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当选择变成必须实施的权利的时候,自由对于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他们掉转身体去看,竟是那个刘居士,她不会是如影随形吧。

    “你怎么又来了?难道要跟我们一路吗?”燕玄飞不客气地问道。

    “不得无理。”元玄子上前制止,并对刘居士讲:“你想说什么?”

    刘居士此刻也不打稽首,也不讲跟来的理由,她顾自说起来:“元道长,我听你们讨论陶渊明和自由意志,忍不住也说两句。现代人早已丧失了自由意志,现代人都是奴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无论何物,只要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就变坏了。我们所有的智慧,都摆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在奴役我们、束缚我们、压制我们。文明人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奴隶的羁绊。我之所以对道教有兴趣,并不是迷信神灵保佑,而是对大道的核心精神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非常认同。成仙也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在天上飞来飞去,而是心灵达到了清净无我,为而不争的至真境界。”

    燕玄飞看到这么一个不速之客居然胆敢在师父面前班门弄斧,指手划脚,她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走到刘居士面前说:“人永远脱离不了自己类,人群尽管压抑人,但离开人群又会如何?尼采到最后疯了就证明了这一点。个体反抗群体之旅,必定是一条悲剧之路。你可知道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刘居士也不甘示弱,她反驳道:“对灵魂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对物质欲望的超越,成就了人的尊严。马克思除了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外,还说了: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之反面。这就是异化。科技越发达,人越异化,越没有人格和尊严,以至于沦为自己亲手创建的人类社会的奴隶,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燕玄飞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谓的自由、人格与尊严都是以死亡为垫底的,勇敢是灵魂的忍耐。异化不在本体之内,价值不在本体之外。本体与社会发展无关。本体是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问题在于,人很难找到本体。”

    听到这里,燕玄虎接过话头,说:“因此,人需要修行,修行的终极目的是找到本体,与道合真。”

    刘居士见两个年青的师兄妹又在一唱一合,围攻于她,便站起身来,说:“孔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是凡人,更是从未见过一位所谓的大德。你们道教,旨在奉天行道,本道立教,尊道贵德,利物济人,依我观察,也不过是停留于古人的书籍之中。目前世界,还有哪位道人能做到本自然之妙理,阴阳合德,无为而无不为,无有而无不有,通造化之奥妙,与天地合一,进入全真境界,以净化世人、圣化世界为最大乐趣呢?告辞!”

    看到刘居士打算拂袖而去,燕玄虎和燕玄飞非常开心,赶紧走吧,瞎掺乎啥,佛在面前不识佛,本是心中无佛,还说世上都是假佛,怪谁呢。

    “站住!”元玄子对着她的后背说。

    “您同意我和你们一起走?”刘居士兴奋地转让身,眼里闪出激动火花。

    “你骑自行车带我一起走,你行吗?”元玄子问。

    “我行!”刘居士一口答应。

    两位徒弟在一旁暗笑,就她那样的绣花枕头,别说带一百多斤的大活人,就是自己单独骑,不到一天功夫就累得腿抽筋了,到时还不是灰溜溜地脚底抹油,悄悄滚蛋了。

    “我们现在去吃饭。”元玄子对所有人说。

    一行人吃了简单的素餐,刘居士骑上自行车带着元玄子跟在两位道人的后面,艰难地向九江庐山骑行。那两位年青的道人又格外地骑得飞快。

    庐山又称匡庐,一度称为仙庐。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为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8洞天,庐山虎溪是五柳先生隐处,为道教72福地中的第47福地。

    明代文人张率游历庐山时曾赋诗云: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因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在张率的,庐山是道士的胜地,僧人的净土,庐山还有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教,可以说是: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

    综观庐山的宗教历史,佛教起于东晋的慧水、慧远、迭摩多罗;道教源于三国时的董奉、南朝的陆修静,庐山成为佛、道两家在南方的中心。此后一千多年,庐山寺庙鹊起、道观林立,兴盛时期,寺庙多达360余所,宫观200余处,一时间,山上山下,袈裟浮动,峰巅季谷,云帚摇曳。

    三国至南朝时期,庐山出现了不少道观,名道董奉来庐山隐居,精于内外丹功,擅长使用丹符,构筑董奉馆和太乙观,开展斋醮占卜之类道术以宣演道教;东晋道人葛洪在东古山观音岩修仙养道,炼丹养性;南朝道人陆修静自大明五年在庐山金鸡峰下构筑太虚观,修道7年。此外,还有康五观、祥符观、景德观等,营造了一种“以神为体,以空为宅,如波涵月,道合无为,求问真宅”的寡欲虚静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