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信天下 » 第79章 文治江山

第79章 文治江山

    刘恒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他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上。

    周勃因为拥立刘恒有功,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

    而刘恒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

    有大臣劝说刘恒,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

    从此,刘恒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

    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汉文帝也很快答应了。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刘恒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他又以列侯应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

    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刘恒就下诏命,让列侯们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刘恒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再后来,有人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刘恒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刘恒说明自己因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刘恒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

    刘恒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翌年正月,刘恒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帝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同月,刘恒立窦氏为皇后。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刘恒的即位,使得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文帝三年,由于认为刘恒在皇位继承后的利益分配不均,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诸侯王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刘恒立刻派兵镇压,叛军很快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又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刘恒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刘恒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去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

    直到文帝十六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刘恒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民生方面,刘恒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刘恒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出自汉初以来的首个国家繁盛时期。

    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刘恒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

    文帝在位期间,军事上一直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即位后,将军陈武等提议收取南越和朝鲜,文帝说:“朕能任衣冠,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原,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

    刘恒对匈奴的国防政策亦是如此。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

    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

    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

    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刘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晁错的这个策略。他还在边地建立马苑三十六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汉文帝生前的这一系列措施对汉朝边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同时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大汉日后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而此时的韩信,已年逾七十,依然坚守在辽东的土地上,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年大汉国力、军力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各边郡的人口、戍卒规模显著得到增长,骑兵的战马数量也已远超汉初时期。

    韩信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大汉朝廷一定会改变过去对匈奴一味忍让的策略方针,新的大战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