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奋斗者:侯沧海商路笔记(全集) » 第43章 健康证风波

第43章 健康证风波

    上午九点,侯沧海来到服装城。

    服装城在城区,侯沧海原本以为小灵通信号会很好,结果应了那句话:手持小灵通,站在风雨中,朝西又朝东,就是打不通。

    走到小梅服装店时,终于打通小灵通,也看见了正在开店门的熊小梅。

    往日清爽整洁的小梅服装店堆满杂物,从缝隙处吹进许多灰尘,无处不在。这是熊小梅辞去教职以后的第一件生意,原本寄予了改变人生的巨大希望,谁知这个小店从装修到关门麻烦事情不断,两次获得赔偿都依靠了市场以外的力量,一次借助包方的黑社会暴力,从装修公司那里取得一笔补偿款;另一次是借着区政法委力量,让肇事者直接赔钱。

    如果没有这两笔钱,服装店早就亏损。

    侯沧海问道:“你舍不得?”

    熊小梅用手摸着一件件衣服,道:“嗯,这是我的第一个店。”

    侯沧海道:“有舍才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熊小梅道:“我明白这个道理,还是舍不得。”

    对面韩流来袭老板和老板娘一起过来。老板娘道:“熊老板,这个店放在这里没有意思,早点盘出去,免得多付租金。”熊小梅道:“一万五确实低了,我这些货进价都超过三万,还有门面转让,装修费。”

    老板打量店面,没有说话。

    老板娘继续讨价还价,道:“卖服装就图个样式新,老款式谁买啊。如今三天两头就有新品出来,你这些衣服样式都旧了,卖不出价钱。”

    侯沧海觉得老板娘所言还是有道理,最起码服装店打出去以后,可以少付房租、水、电和物管费。这个店主要由熊小梅负责,他没有作主,等着她做最后决定。

    熊小梅道:“你出两万,马上签协议。”

    老板娘道:“我们有一个大门面,这个门面可要也可以不要。我给你喊的是实在价,大家都是做生意的,没有必要乱喊高价。”

    正在讨价还价之时,熊小梅电话响了起来。郭加林在电话里懒洋洋地道:“熊老板,快点回来哟,食品卫生监督那群人来了,检查卫生,还查健康证。有六七个人,恶汹汹的。”

    这边正在谈服装店转让之事,熊小梅无法脱身。侯沧海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电科院。

    “你是老板?”带头的中年男子用锐利的居高临下的眼光看着侯沧海。

    “我是。”侯沧海掏出香烟,递了过去。

    中年男子用手挡住香烟,面无表情地道:“你的健康证,我看一看。”

    侯沧海愣了愣,道:“我没有健康证。”

    中年男子浮起一丝嘲讽笑容,道:“难怪你这个伙食团大部分员工都没有健康证,老板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你以前做过餐饮没有?”

    侯沧海解释道:“才接手一食堂,时间很短,我们马上补办。”

    中年男子不再跟侯沧海废话,招了招手,让随行手下开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500元,并责令从业人员立刻办理健康证。未办理健康证之前,不能上岗。

    罚款倒是不多,只是让员工不上岗就必然导致停业,这个后果比较严重了。侯沧海急了,道:“罚款我马上交,健康证也马上办,能不能让他们一边上岗,一边办理健康证,要不然电科院一万多学生没有饭吃就麻烦了。希望给一点缓冲时间。”

    中年男子断然拒绝,道:“不行,我得对学生们负责,没有健康证,万一有传染病,那就是大事故,谁负责。我派两个人留下来监督,如果你们敢顶风作案,则不是五百块钱的处罚。”

    一食堂除了杜玉荣、陈东和郭加林以外,其他人都没有健康证。李大壮以前有健康证,现在已经过期了。员工们站在不远处,看着中年男子和侯沧海。

    中年男子不再啰嗦,带着人出了门,坐上一辆写有卫生执法的小车,朝校门外开去。两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留在一食堂,虎视眈眈地看着诸人。

    侯沧海转身出门,找后勤处金正堂。金正堂听了事情经过,道:“老弟啊,早就给你说了,要办健康证。你们拖着不办,才惹出这事。”

    侯沧海道:“伙食团才开张,还在磨合和招人,新员工没有来得及办理健康证。金处长,能不能给食品卫生监督所说一说,我们马上补办,不停业。”

    金正堂道:“如果是食品卫生监督所乱作为,我可以和他们交涉。现在你有明显把柄被别人捏着,我没有什么办法。你在政法委工作,想必有熟人,赶紧找人。”

    侯沧海与食品卫生监督所这些人没有直接打过交道,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渠道。他脑筋急转,将所有人事关系都在脑中梳理一遍。

    金正堂又道:“上次我给你说健康证的事情,是有原因的,王市长召集大中学分管后勤领导开会,专门强调此事,会后,我立刻来找你,没有想到你这么不敏感。”

    听到“王市长”三个字,侯沧海脑中灵光一闪。他走出金正堂办公室以后,立刻拨打了杜灵蕴传呼。一分钟不到,杜灵蕴回过来电话。

    “你认识食品卫生监督所的人吗?他们在找一食堂麻烦,因为我没有及时给新员工办健康证,让我们停业。”在黑河工作期间,侯沧海和杜灵蕴关系非常好,算得上同志加好友。若杜灵蕴能帮忙,肯定要帮。唯一担心的就是杜灵蕴才到市政府,与食品卫生监督所同志不熟悉。

    “昨天我陪着王市长参加一个饭局,恰好有卫生局领导,我先找找他。”

    “你才到市政府,若是有难度,别强办。”

    “师傅,我明白。”

    在黑河时代,侯沧海经常帮杜灵蕴改文章,因此杜灵蕴在私下经常称呼侯沧海为师傅。听到师傅两个字,侯沧海感到久违的温暖。

    除了杜灵蕴以外,侯沧海还有三个备选人,一是六号大院老友周水平,他在检察院工作,关系网宽,办事能力强,应该搞得定食品卫生这帮人;二是陈文军,他在市委办工作,认识各部门头头脑脑多,加上市委副书记女婿身份,也应该能搞得定;三是杨定和书记,他认识的人多,极有可能认识食品卫生监督所的人。

    想到这三人的身份,侯沧海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服装店和伙食团算是最简单商业,解决商业上出现的问题却要么是寻找官场人物,要么是包方这种社会大哥。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必要辞职吗?

    后厨,郭加林和陈东站在一起抽烟。郭加林斜着眼睛道:“侯沧海承包这个伙食团,难道没有把食品卫生这边的关系打通,没有打通这个要害关系就敢接手,胆子肥。”

    陈东道:“侯老板以前没有做过这一行,有些事情不懂,慢慢就明白了。”

    郭加林眯着眼,心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侯沧海走进后厨。

    郭加林道:“表哥,怎么弄?”

    侯沧海道:“该做什么就什么。”

    郭加林道:“那两个人还在?”

    侯沧海道:“没事,肯定能搞定。”

    又过了几分钟,杜灵蕴回过来电话,道:“师傅,搞定了,罚款免掉,不停业,只是让你们赶紧去办健康证。”

    这个电话过后,两个食品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随即离开伙食团。

    午餐高峰来到前,熊小梅回来了,道:“侯子,你猜我最后谈成多少钱?一万六,多争取了一千块。”

    “不错,不错。”侯沧海心情有些复杂,没有过多想这一万块钱,讲了刚才发生的事。熊小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接过行政处决定书,读了一遍,脸上笑容消失了,道:“杜灵蕴在做啥?”

    侯沧海低声道:“她调到市政府,是分管副市长的秘书。”

    熊小梅眼前一亮,道:“朝中有人好办事,以前不懂,现在终于懂了。你不要总想着辞职,就要好好当官,为我做生意保驾护航。”

    这是侯沧海不喜欢听的话。他很想挣脱束缚,成为一个自由人。而官场如一个强力磁场,引吸着想要离开的人,让其摆脱不得。

    郭加林见两个执法者离开,好奇地问:“表哥,真搞定了?你还有办法啊。”

    侯沧海没有解释,道:“你们准备午餐吧。”

    午餐开始后,侯沧海搬了张板凳坐在后厨与前窗之间。

    后厨,陈东在大灶边忙碌,郭加林背着手,站在灶边指挥陈东炒菜,不时训斥两句。前窗,熊小梅、杜玉荣、胡一红等人在手脚麻利地为同学们打饭菜。

    郭加林背着手走了过来,道:“表哥,下午大家都去办健康证,厨房这一块没办法做了,实在不行就放两天假,等到证件办好了再做。”

    侯沧海断然拒绝道:“三个食堂是竞争关系,那怕我们停业一天,都有可能流失学生,无论想什么办法都不能停业。中餐结束,大家不要休息,一齐准备下午的菜,包括杜师傅、王师傅和侯师傅,都不休息。三点钟去体检。体检完了,继续做晚餐。”

    由于顺利解决健康证风波,侯沧海威信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所有人对其决定没有异议。

    五点多钟,侯金玉等人体检完毕,统一坐出租车回到一食堂,手忙脚乱如打仗一样准备晚餐。

    从江阳商城送来了一台电视机,安在郭加林的出租房里。

    熊小梅抽空跑了一趟区广电局,交了一年闭路费。原先她准备交半年的闭路费,后来担心郭加林和杜玉荣觉得交半年是不是有其他意思,干脆交了一年费用。

    侯金玉办事牢靠,先是帮着侯沧海和熊小梅找了修灶的师傅,随即又找来了炒小灶的师傅。炒小灶的师傅姓林,与郭加林与陈东关系类似,小林师傅与侯金玉也有师徒关系,只不过郭加林是走出了江州看过大世界的师傅,小林则是江州本鳖。

    至此,一食堂所有拿工资的员工全部到齐,红案厨师郭加林、陈东、小林,白案厨师王驼背、杜高武,采购侯金玉,煮饭师傅李大壮,墩子金勇,服务员杜玉荣、胡一红、姜小军、吴苏俪、杨小玲。总计十三人,这是一食堂的主体。

    另外还有三个编外人员,司机老吴、锅炉工杨尾巴和徒弟小杨。

    人员到齐,基本制度确立,一食堂进入正常运行轨道。

    红案小林到来以后,一直没有合适的炒小炒场所。后厨有两个大锅和两个小锅,其中一个小锅从来没有用过,定为小炒灶。

    当前遇到的麻烦事是前窗接到小炒报单以后,得有一个专人送到后厨,所以必须得配有一个服务员专门报送信息。而一食堂员工原本就超配,厨房不可能为了传递小炒信息专门增加服务员。

    “郭师傅,你有什么办法?”熊小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询问在后台休息的郭加林。

    郭加林笑嬉嬉地道:“我只管大锅。小炒,你们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我没有意见。”

    熊小梅与郭加林关系一直不怎么和谐,一直存在交流障碍。熊小梅对郭加林消极态度颇为不满,道:“郭师傅,你管厨房,小炒也应该由你来管,怎么能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郭加林手握白色厨师帽子,啪啪地在大腿上抽打,道:“在前窗加一个灶,弄一个抽油烟机,当着同学面前炒。在南方很多食堂都这样做,公开透明嘛。”

    前窗有五个窗口,中午高峰期间全部要使用,如果在前窗增加一个灶,相当拥挤,基本不可行。被熊小梅否定后,郭加林耸耸肩,道:“我出了主意,你不同意,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侯沧海从后勤处回来后,熊小梅委屈地讲了郭加林的消极态度和建议。

    女友和郭加林的关系不融洽,这让侯沧海很头疼,他劝解道:“郭加林对小炒一直抵触,或者说是不积极,我们不能强求他。他把大食堂和小厅做好就行,我们不能对他要求太高。”

    侯沧海随即将侯金玉和小林叫来,一起商量如何处理小炒。

    前窗窄,后厨绕,解决这个小问题有难度。侯沧海望着前窗与后厨的厚墙,突然灵光闪现,道:“找人打墙,四十公分就行。”他拿起粉笔,在墙上画了一个四方形。

    大家看到这个四方形,明白了侯沧海意图,一致赞成。

    侯沧海在一食堂是货真价实的决策者,其决策能顺利变成行动,这就是一把手的价值。

    根据侯沧海意见,侯金玉找来泥水匠,在墙上开了一个四十厘米的正方形。改建后的小方孔成为小炒通道,前台服务员接了小炒单子,通过小方孔传到后厨小林手中,小林可以通过小方孔将小炒递出来。

    小林开始了一食堂生涯,炒出了第一盘青椒肉丝,通过小方孔传了出来。

    “怎么样?”侯沧海吃了一口青椒肉丝以后,夹了一筷子给正在清点零钱的妻子。

    熊小梅细细品了以后,道:“可以,和外面苍蝇馆子味道差不多。”

    小炒硬件具备后,侯沧海作了如下安排:由小林拟菜单,炒写两份。一张给侯金玉,由其统筹备料,另一张给胡一红,让她把每天小炒菜品用粉笔写在前窗小黑板上。

    一食堂从开业到初步正常运营,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侯沧海的年休假和养伤假结束了,回到单位。